甘肃省内曼巴札仓

第二节 甘肃省内曼巴札仓

拉卜楞寺

拉卜楞寺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城西0.5公里处。本名噶丹夏珠卜达吉益苏奇贝琅,简称扎西奇寺,是我国藏传佛教(即喇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一般称拉卜楞寺。 第一世嘉木样阿旺宋哲大师创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 康熙五十三年(1714)建立“拉章”(即嘉木样佛官),“拉章”音变为“拉卜楞”,意为寺院最高活佛府邸。

寺院坐北向南,占地面积86.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0余万平方米,主要殿宇90多座,包括六大学院、16处佛殿、18处昂欠(大活佛宫邸)、僧舍及讲经坛、法苑、印经院、佛塔等,形成了一组具有藏族特色的宏伟建筑群,房屋不下万间。

拉卜楞寺宗教体制的组成以闻思、医药、时轮、吉金刚、上续部及下续部六大学院为主,在全蒙藏地区的寺院中建制最为健全。 闻思学院是其中心,又称大经堂,有前殿楼、前庭院、正殿和后殿共数百间房屋,占地十余亩,为藏式和古宫殿式的混合结构,顶上有鎏金铜瓦、铜山羊和法轮、幡幢、宝瓶等装饰物。 它以显宗为主,着重研习印度佛学家所著的五部大论(《释量论》《般若论》《中观论》《具舍论》《戒律论》)。

大经堂

全寺共有六大经堂,最大的是闻思学院经堂,又称大经堂,是“磋钦措兑”会议的场所,为全寺之中枢。 一世嘉木样初建时,只有80根柱子。1772年二世嘉木样扩建为140根柱子,可容纳3000个僧人诵经。 1946年,五世嘉木样又建了前殿院,至此,大经堂成为有前殿楼、前庭院、正殿和后殿共数百间房屋,占地十余亩的全寺最宏伟的建筑。

大经堂不幸于1985年4月7日被火烧毁,1985 年7月重新设计,1986年6月破土动工,1987年完成了主体工程。 新建大经堂不但保持了原来的式样和风格,还采用了先进的技术和材料。

时轮学院经堂

时轮学院经堂坐落于大经堂右侧,建于1763年,正殿东西5间,南北11间,具有浓郁的藏式风格,内供时轮金刚佛铜像。 后殿正中供奉释迦牟尼和七大弟子像,左右供奉着堪布仓、贡唐罗智仓、旦巴嘉措等活佛的灵塔。

医学院经堂

医学院经堂,建于1784年,正殿南北6间,东西5间,殿内供奉药王佛、药师佛和拉科仓的舍利塔,殿前厢廊内绘有人体脉络图18幅。

喜金刚学院经堂

喜金刚学院经堂,建于1879年,仿拉萨布达拉宫的南杰札仓样式修建。 1957年失火被烧毁,后由国家拨款按原式重建。

续部上学院经堂

续部上学院经堂,位于喜金刚学院的西侧。 建于1941年,正殿东西5间,南北10间,高达三层,顶层为宫殿式,绿色琉璃瓦覆盖,故称绿瓦寺。后殿内供有弥勒佛铜像和十六罗汉像,左为八大药师佛和35尊仟悔佛, 右为第五世嘉木样大师父母的骨灰塔及21尊度母佛像,两侧有铜质无量寿佛1000尊。

续部下学院经堂

续部下学院经堂位于大经堂东北,初建于公元1737年,正殿东西5间,南北1间,系藏式建筑,殿顶法轮、幢幡俱全,内供密集、怖畏、胜乐等密宗佛像,其后殿供奉一世德哇仓等7 位活佛之灵塔。

弥勒佛殿

除各学院的经堂外,拉卜楞寺有众多佛殿,佛殿是僧众诵经和信徒朝拜的场所,较为著名的有宗喀巴佛殿、千手千眼观音殿、弥勒佛殿、释迦牟尼佛殿、白伞盖菩萨殿、救度母殿、白度母殿、寿安寺、悟真寺、普祥寺、图丹颇章和护法殿等。

其中弥勒佛殿亦称“寿槽寺”,坐落在大经堂之西北隅,高达六层,纵深各5间。初建于1788年,1844年由卓尼察汗呼图克图额尔德尼班智达捐资予以翻修,并建金瓦亭。 该殿为藏汉混合式结构,最高层为宫殿式的方亭,四角飞檐,上覆盖鎏金铜狮、铜龙、铜宝瓶、铜法轮、铜如意,阳光下金碧辉煌,故俗称“大金瓦寺”。 殿内供鎏金弥勒佛大铜像,高8米左右;两侧供八大菩萨鎏金铜像,高5米左右。 殿内藏有金、银汁书写的《甘珠尔》经。

释迦牟尼佛殿

释迦牟尼佛殿,位于弥勒佛殿西侧,仿拉萨大昭寺修建,亦为鎏金铜瓦屋顶,俗称“小金瓦寺”。 该殿高三层,二层内供有释迦牟尼佛像,两侧有两根铜质龙柱,释迦牟尼佛像顶供有释迦金佛,高约0.7米,是第一世嘉木样从西藏请来的,甚为珍贵。 第三层为嘉木样护法殿, 殿前为图丹颇章, 系历世嘉木样坐床和举行其他隆重仪式的地方。 寿安寺,系萨木察仓捐资修建的,在时轮学院前面,纵深各5间,门上悬挂清嘉庆帝御赐用汉、藏、满、蒙4种文字书写的“寿安寺”匾额1面,殿内供狮子吼佛铜像,高13米,另供八大菩萨、十六罗汉。

其他建筑

拉卜楞寺尚有藏经楼、印经院、夏丹拉康、菩提法苑、嘉木样别墅、铜塔、厨房和牌坊等建筑。 藏经楼在萨木察仓昂欠的西面,内藏6万多册经卷,不幸“文革”中遭到破坏,损失很大,经卷移到时轮学院,新藏经楼现已重新建成。 印经院在千手千眼观音殿的前面,原属蒙古河南亲王府,藏有大量的经版,在“文革”期间受到破坏,“文革”后得到了恢复和扩充,增添了铸字铜模、铸字机、平台印刷机等铅印设备。夏丹拉康,在大经堂东北隅,是班禅大师行宫。 菩提法苑,即为僧人辩经场所,位于寺院西边萨哈尔村南。 经轮房,俗称“嘛呢房”,是建造简单之平房,围绕寺周,有500余间,内设经轮。 菩提塔,为铜质鎏金塔,高三层,甚为珍贵,因位于贡唐仓院内,又称贡唐塔。 另外,大经堂东侧有合离塔,寺院东边有“神变白塔”。 以前在寺院东边,有牌坊1座,上悬“输财卫国”匾额1面,现不存。

六大学院

拉卜楞寺下设六大学院,其中一个显密学院,五个密宗学院及其他,分别为闻思学院(属于显宗)、时轮学院、医药学院、喜金刚学院、续部上院、续部下院。 拉卜楞寺将一年划分为九个学期(四年大学期、二年中学期、三年小学期)。 大学期,每学期为一个月;中学期,每学期为二十天;小学期,每学期为十五天。

闻思学院

拉卜楞寺有六大学院,最大的是闻思学院,属于显宗,其余五个学院属于密宗及其他。 显宗重理解,需要系统学习佛学原理;密宗重修持,学僧接受专门教育。 闻思学院主要学习五部大论,共分十三级。

因明部

5年学程,分5年5级。 第一年学“辩红白下”,第二年学“辩红白上”,第三年学“集类中品”,第四年学“集类上品”,第五年“学因明类”。 学习著作有色仓阿旺扎西的《集类论》法称的《释量论》及甲曹杰、克珠杰、第一世嘉木样等撰写的注释本。

般若部

4年学程,分4年4级。 第一年学“论新下”,第二年学“论新上”,第三年学“第一品至第三品”,第四年学“第四品至第八品”。 学习著作有《现观庄严论》,宗喀巴的《现观庄严广论》《嘉言金运》,甲曹杰的《现观庄严名义释广解》,第一世嘉木样的《现观庄严论大疏》等。

中观部

2年学程,分2年2级。 第一年学“中观新论”,第二年学“中观旧论”。 学习的主要论著有龙树的《中观本领》,月称的《中观明句论》,佛护的《中观佛护释》及宗喀巴的《人中论广释》《人中论摄义》,甲曹杰的《中观广论摄义》,第一世嘉木样的《中论大疏》等。

俱舍部

4年学程,为一学级。 第一年学“初四品”,第二年学“后四品”,第三、第四年总复习。 学习的著作有世亲的《俱舍颂》《俱舍自解》,宗喀巴的《俱舍论》和第一世嘉木样的《俱舍大疏》等。

律学部

只此一级,修业期限不定。 主要学习功德光的《戒律本有》及宗喀巴师徒3人的《菩萨戒释》和《比丘戒释》、第一世嘉木样的《律部大疏》。

续部下学院

续部下学院,专修密宗,设三个学级。 初级,学修生起次第,学僧主要背诵《怖畏九首金刚经》《六臂护法经》《法王护法经》《集密经》《大自在经》《续部经》等。 升级时,必须背诵《大自在生起与圆满次第经》《集密生起与圆满次第经》《怖畏九首金刚生起与圆满次第经》三部经中一部,方可升人中级。 中级,必须背诵《集密自入经》《大自在自入经》《烧坛经》《续部经》《佛赞》,要求学会用彩色细沙制造坛城。 高级,依据《生起与圆满次第经》中规定程序修行。 每年农历二月十七日至二十一日通过密宗教义的辩论考试,取得俄仁巴学位,每年只取一名。 这个学院教规极为严格,戒律繁多。

时轮学院

时轮学院,除学习修观有关的时轮密乘外,主学时轮天文历算。

该学院分三个学级,年限不定。 初级,主学《妙吉祥名称经》《无上供养经》《普济经简释》等。 中级,学习和背诵《时轮金刚经》《现证菩提经》,学会坛城的描绘。 高级,主修声明、诗词、历算、书法,并研究时轮金刚和怖畏金刚的生起与圆满之道。

医药学院

医药学院,学僧主修藏医,也分三个学级。 初级,学僧必须背诵《皈依经》《绿度母经》《观音心经》《不动佛经》《根本续》《后续》。 中级,背诵《释续》《药王经》《马王白莲经》等。 高级,主要研究《四部医典》及《菩提道次第广论》。

医药学院的学僧除了学习藏医原理外,还从事实践活动。 每年四月下旬、六月上旬、八月份要外出采药,七月下旬开始制药,成药有散、丸、膏三种,并给各地患者看病治疗。医学院曾培养出许多杰出的藏医。现今该学院生产的“洁白丸”“九味沉香散”“九味牛黄散”三种药物已被列入国家药典;还有18种成药单方被列入西北五省(区)地方成药,拉卜楞寺还成立有藏医研究所。 藏医学在此得到继承和发扬。

喜金刚学院

喜金刚学院,主要研究喜金刚的生起和圆满次第之道。 分三个班级,年限不定,初级学僧主要背诵《无上供养经》《妙吉祥名称经》《大威德经》《满愿经》《喜金刚迎请、加持、自入、烧坛、祝愿、回向经》《金刚手大轮经》《虚空瑜伽经》等,同时学会彩沙绘制喜金刚等坛城。 中级主修汉历、藏文文法、书法、法舞,法舞仿照西藏第穆林。 高级要遵守三律,禅坐静修,以求正果。

续部上学院

续部上学院是仿拉萨续部上学院修建的,主要研究密宗生起和圆满次第之道,分三个学级,年限不定,修习经典基本上同于续部下学院。

属寺

拉卜楞寺的属寺总称108寺, 实际不止此数, 其中甘肃境内66寺,青海境内6寺,四川境内21寺,内蒙古境内7寺,西藏境内5寺,山西境内1寺,北京境内1寺等。

这些寺院都是拉卜楞寺的子寺, 但它们与拉卜楞寺关系之密切程度有所不同,基本上有三种形式。 第一种政教两权统属拉卜楞寺院管理,并由拉卜楞寺院派“更察布”(代表)、“吉哇”、法台管理该寺及所属部落的一切政教事务;第二种教权属于拉卜楞寺管理,由拉卜楞寺派法台或经师、僧官、更察布,只管理教务,不管政务;第三种与宗教有着密切关系,但拉卜楞寺不直接管理其政教事务。

寺内活佛

拉卜楞寺活佛众多,据新中国成立前统计,近100人。 内又分为不同等级,最为著名的是嘉木样和“四大赛赤”活佛系统。

第一世嘉木样·阿旺宗哲(1648-1721),夏河县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著名佛学家和学者。 13岁出家,21岁前往拉萨求学,先后在哲蚌寺郭莽札仓、拉萨下密院学习显密经论,均学业有成。 53岁时任哲蚌寺郭莽札仓堪布,后返回故里建拉卜楞寺。1720年清康熙帝封其为“扶法禅师班智达额尔德尼诺门罕”,赐金印。 第一世嘉木样慎思明辨,通达显密,有宗喀巴后第一人之誉称。 生平著作有15函,尤以五部大论的注释名扬藏区,被蒙藏地区的许多寺院奉为教本。

第二世嘉木样·久美旺波(1728—1791),青海尖扎县人。 25岁赴藏入哲蚌寺郭莽札仓学经,获格西学位。 东返后任拉卜楞寺、塔尔寺法台。 1768年云游内蒙古49旗,1772年乾隆帝封其为“扶法禅师班智达额尔德尼诺门罕呼图克图”。 二世对拉卜楞寺的发展颇有建树,且博学多识,生平著作12函,主要有《第一世嘉木样传》《章嘉若必多杰传》《班禅伯丹益西传》《卓尼板丹珠尔目录》等。

第三世嘉木样·洛桑图旦久美嘉措(1792—1855), 青海同仁县人,1798年被迎入拉卜楞寺,18岁入藏学经,26岁任拉卜楞寺法台, 55岁任塔尔寺法台。1849年清封其为“扶法禅师”。三世性好幽静,注重修持,衣食淡然。 著作有《散论总集》等。

第四世嘉木样·格桑图旦旺秀(1856—1916),四川德格人。 22岁赴藏学佛,28岁任拉卜楞寺法台,兼任塔尔寺法台。后前往北京、五台山、西康、安多、西藏各地礼拜圣迹。 1900 年清封其为“广济禅师”, 1913年,民国时期封其为“广济静觉妙严禅师”。第四世嘉木样著作有《喜饶嘉措传》《喜金刚学院志》等。

第五世嘉木样·丹白坚赞(1916—1947),汉名黄正光,四川甘孜州人。1933年国民政府封其为“辅国阐化禅师嘉木样呼图克图”。1937年赴藏深造,1940年东返,同年向国民政府捐献飞机30架(每架值银元1万元,共30万元),用以资助抗战,国民政府委嘉木样为“蒙藏委员会委员”。 五世致力于民族文化的发展,组织了藏民文化促进会、藏民小学、拉卜楞寺青年喇嘛职业学校等。

第六世嘉木样·洛桑久美图丹却吉尼玛(1948—), 青海刚察县人,现任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全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甘肃省政协副主席、甘肃省佛教协会会长、甘南藏族自治州政协副主席、拉卜楞寺寺管会名誉主任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