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

社会经济

17世纪以前,达斡尔族在黑龙江北岸时,已结成村落,聚族而居,有雅克萨、多金、铎阵、阿萨金、兀库尔、吴鲁苏穆丹等坚固设防的木城,是当地经济文化最发达的民族。从嘲龙江北部南迁后,达斡尔族人民开拓嫩江流域的土地,为开发祖国东北边疆作出了贡献。他们用4牛牵引的木架铁铧犁(达木嘎)耕地,种植燕麦、大麦、荞麦、稷子、谷子、黑豆等大田作物和饕苏子、胡麻等油料作物,在宅旁园田种植白菜、萝卜和瓜果。1914年丈量土地,移民垦荒,大批汉族农民迁入达斡尔族地区。在汉族先进生产方式的影响和商品市场的刺激下,达斡尔族农业迅速发展。渔猎业是达斡尔族传统的生产活动。他们生产的貂、狐、猞狸、灰鼠等细毛皮张和鹿茸、麝香等贵重药材,畅销国内市场,尤其是所产紫貂闻名中外。清代,达斡尔族成年男子岁贡貂皮一张,故兴安岭南麓由达斡尔、鄂温克人组成的八旗称作布特哈八旗,意为渔猎八旗。达斡尔人熟悉许多种鱼的习性,捕鱼方法多,凿冰为洞,用网或钩捕鱼,尤具特色。他们还善于饲养牲畜,居住于呼伦贝尔地区的达斡尔人向以牧业为主,定居放牧。他们善制木质大轮车,轮高轻便,亦称“糯车”,便于在山谷沟壑和沼泽地里穿行,畅销呼伦贝尔牧区和附近汉族农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达斡尔族中阶级分化不断加深,地主经济进一步发展,大批农民贫困破产,以出卖劳动力为生。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达斡尔族同东北各族人民一道获得解放。

至20世纪初,达斡尔族中还保留着氏族组织残余。他们分敖拉、鄂嫩、孟尔登、郭贝勒、讷迪、沃热、吴然、乌力斯、德都勒、索多尔、金奇里、苏都尔、阿尔丹、胡尔拉斯、何音、毕力扬、陶木、何斯尔、鄂尔特、卜克图20个哈拉(即氏族)。上述各种哈拉分别汉译为敖、鄂、孟、莫、郭、讷、沃、吴、德、索、金、苏、安、胡、康、何、扬、陶、于、杜、卜、乔、单、张、王、李、赵、陈、刘、梁、白、徐、田等姓。每个哈拉分化为若干莫昆(即新氏族)。莫昆有共同的族谱,每隔数年,全莫昆的成年男子即集会缮修族谱。他们选举年高望重者为莫昆达,管理莫昆事务,其内部重大事件需由莫昆会议议决处理。莫昆有育林山、柳条林、草场等公共土地。每年春秋季聚族众祭敖包,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收、牲畜兴旺,并举行赛马、射箭、摔跤、赛曲棍球等体育活动。进入阶级社会以后,莫昆达逐渐成为氏族贵族,氏族民主制度不复存在,莫昆组织成为统治阶级剥削人民的工具。

达斡尔族于1945年解放后,1947年在农业区进行了土地改革,在牧区实行牧场公有,放牧自由。从1952年开始,先后在达斡尔族聚居区建立卧牛吐(齐齐哈尔市郊)、瓜尔本设尔(新疆塔城县)等7个达斡尔民族乡。1958年8月在内蒙古自治区建立了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进一步实现了达斡尔族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达斡尔族人民的经济、文化得到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达斡尔族地区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机械、农业用电,以及机修、榨油、化肥等小型工业迅速发展,粮食产量增加很快。40多年来,文教卫生事业有了很大发展,自治旗已创办50多所中学,数百名青年上了大学,已培养出一批本民族的知识分子和干部队伍;建立了100多个医疗卫生单位,过去发病率很高的“克山病”得到根治,疾病丛生、瘟疫蔓延的灾难已经一去不复返,而代之以人丁兴旺、共同繁荣的新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