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习俗
鄂伦春族在长期的游猎生活过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习惯。
手把肉是鄂伦春人的传统吃法。就是把兽肉切成块或条放到锅里水煮,煮熟后,捞出来每人手拿一块用刀割着吃。煮手把肉掌握火候很重要,掌握好了煮出来的肉既嫩又鲜。狍肉一般开锅就捞出。野猪、犴和鹿肉的时间稍长些,煮熊肉时间须更长些,煮烂了才好吃。煮手把肉一般用野兽的胸腔部分,如肋骨、胸骨、舌、心等。因为这些部位的肉很香,很好吃。吃肉时还要蘸些盐水。盐水是用煮内汤调制的,里面放入少许食盐,再撒些野韭菜花和野葱之类的调味品,使肉的味道更加鲜美可口。这种传统吃法至今还保留着,每到盛大的节日,大家便围坐一圈吃上一顿手把肉,尊贵的客人来到时也要用手把肉来招待。
烤肉、烧肉 烤肉是用两端削尖的木棍把切成片的兽肉穿上,然后插在火堆旁烘烤。待肉表面烤成焦黄、冒油并发出肉香味时即可,其味道十分鲜美。烤前在肉片上再撒上点盐,就会更有滋味。烧肉,即把肉片扔到火炭上烧,勤翻几次,烧熟即可。这两种吃法,一般是在狩猎期间的传统吃法。
炖汤是把肉切成小块,大骨头也砸成小块放进锅里一块炖。一般都要放进柳蒿芽、老山芹等野菜,炖出来的汤别有味道。尤其是柳蒿芽汤,是鄂伦春族猎人们最喜欢吃的,至今如此。
晒肉干在鄂伦春语中叫“枯胡热”。晒肉干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把肉切成条放到大锅里煮,煮熟后捞出来,切成小块,再放到大锅里煮,加上适量的盐、花椒、大料等佐料。待煮烂并把水煮干然后捞出来晾晒。晒的方法是,把肉放到用柳蒿杆编织成的帘子上,用木架子把帘子架起来,并在帘子底下生火烟熏,以防苍蝇等害虫祸害。晒干以后就可以装入皮口袋里储存起来。另一种晒法是把肉切成条晒成半干,然后用火熏烤,待烤熟干透之后再切成小块储存起来,这样加工出来的肉能保存几年而不腐烂变质,以备缺肉时食用。肉干可以直接拿出来吃,也可以做肉粥或炖汤吃。
晒肉条在鄂伦春语中叫“乌尔嘎塔”。晒肉条的方法是把肉切成许多细长的条,然后挂在一排排支好的横木上晾晒。为使肉条干的快,还要在下面生堆火,既是熏烤,又能驱赶苍蝇。这样晒出来的干肉条一般都能储存三、四个月。因为晒肉条既省时又简便,所以在夏季出猎的猎民经常用这种方法处理猎得的兽肉,然后驮回家来。吃的时候可以用刀切成小块下锅炖菜,也可以用火烤着吃。
“阿苏纳”是鄂伦春人较讲究的一种传统吃法。做的方法是把煮熟的狍心、狍肺、狍里脊肉等切成小块,与煮熟的狍脑子拌在一起,再放上野韭菜花或野葱等佐料,然后用野猪油或熊油搅拌放在锅里炒。饱餐一顿,就是一天不吃饭也不会觉得饿。
当猎人们在山上打狍子后,打开腹腔先取出肝和腰子,用清水洗一洗或用雪擦一擦就可以吃。猎人喜欢生吃狍肝或腰子的原因据说是有清火明目之功能。猎人们为了能有一双好眼睛,偶尔吃上生狍肝或腰子也就不难理解了。
猎人每当打到较肥的野兽后,都要取下肥膘烤油。秋季的野生动物一般都很肥,尤其是野猪和熊,脂肪很厚,能烤出许多油来。因而每到这个季节人猎人们都要专打野猪和熊,烤油保存,以备冬季或缺油时食用。装油的容器主要有桦皮桶以及鹿、犴、野猪等大动物的膀胱和肠子等。膀胱和肠子先要收拾干净,然后吹足气晒干,便可以装油。
烤油主要用以做菜、熬汤、做“阿苏纳”和烙饼。有的猎手可在出猎前喝上一碗熊油,既抗饿、又耐寒。
鹿、犴、野猪等大动物的腿骨都有许多骨髓油,不仅好吃,而且营养价值很高。因而猎人们每当猎到大动物后,都要把腿骨的肉剔光,放在火堆旁烤熟,然后砸碎取出骨髓来吃。小孩子们尤其爱吃,猎人们每每出猎回来都给孩子们带回许多骨髓油。骨髓油可食用也可做护肤油。在寒冷干燥的季节手和脸擦上一些,就能使皮肤保持柔韧光滑。猎枪擦上一层这种油可以防锈,还可使枪支保持光滑,是很好的润滑剂。
灌血清是猎人们很考究的一种吃法。血清的做法是:猎人猎获鹿、犴和野猪之后,把胸腔打开,并用猎刀在肋骨上划几道,停放一小时左右,待鲜血慢慢沉积下来,上面便浮起一层清澈透明的液体,这就是血清。然后将血清轻轻灌进收拾好的肠子里,加些盐和野韭菜等佐料,这样煮熟的血清又白又嫩,是招待客人的上等佳肴。
鱼的吃法有多种。清炖鱼是最常见的一种吃法,即把新鲜鱼收拾干净,切成块放进锅里清炖,放上盐、韭菜花等,不仅做法简便,而且味美适口。干鱼丕子也有清炖的,但不如新鲜鱼好吃,所以一般都是煎着吃,烤、蒸也可。
鄂伦春族人把面片先用热油、肉丝、盐、葱花等爆锅,然后放入适量的水,待开锅后把已擀好的面,一片片的揪进锅里。熟后连面带汤一起吃。
“图胡烈”即油面片。做法是把擀好的面一片片揪进滚开的白水里,熟后捞出,拌上熟肉片、盐和野韭菜花等佐料,然后再倒入加热的野猪油或熊油,拌匀后就可以吃。
疙疸汤鄂伦春语叫“布尔都”,是一种比较简便的吃法。做时边往面粉里倒水,边用筷子搅动,使面粉搅成一粒粒小面疙疸,然后倒入开水锅里煮熟,再放入一些碎肉块、盐和野葱等,是老年人最喜欢吃的一种面食。
烙面饼先把面发酵好,然后放入木灰碱,起好后擀成饼放入锅里烙。有的还放些熊油或野猪油,这样烙出来的饼既酥软又好吃,还能保存较长的时间。所以猎人们上山狩猎时一般都带这种烙饼。
烧金钢圈在鄂伦春语中叫“卡拉气哈”。即把白面用水和好,用手捏成一个圈形,然后埋在热灰里烧,隔十分钟左右翻一次个,半个小时左右即可烧熟,烧熟的金钢圈外表呈金黄色,拿出来用布把灰擦干净就可以食用。这种做法一般是在没有锅等炊具时所采用的一种最简便的面食加工方法。
油茶面在鄂伦春语中叫“枯儿枯玛”。即把面粉放在锅里用微火炒熟,吃时放入少许犴油或鹿油,再放些白糖或盐,然后用开水冲泡即可吃。是老年人最喜欢的一种食品。
肉粥在鄂伦春语中叫“希楼哈”,是通常的吃法。尤其是吃过手把肉之后,要喝上几碗肉粥,可解腻。肉粥的做法简单,即在煮肉汤里放入两把淘好的米,再放点盐和野葱等佐料,也可在已煮好的粥里放些切碎的肉。
“老考贴”即粘饭。这也是鄂伦春族一种传统的吃法。其做法是将小米或黄米、稷子米淘好后放入锅里煮,待煮熟后用铁勺把米粒捣碎,使之黏稠,吃时再拌入切碎的熟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