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

文化艺术

傣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文化艺术。他们有自己的历法——傣历,纪年始于公元638年。傣历俗称佛历,是随着小乘佛教传入的。后吸收许多夏历成分,经傣族人民再创造,演变为现在的傣历。傣历的年是阳历年,即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傣历的月则是阳历月,即月亮的一个圆缺周期。傣历把一年分为12个月,单月是大月,为30天,双月是小月,为29天。1年分为3季,1~4月为寒季,5~8月为热季,9~12月为为雨季。现行的傣历与缅历、泰历完全一致。有推算日、月食的傣文典籍,还有关于历史、地理、天文、医药、数学等的文献记载和专着。文学的主要形式是诗,尤其叙事长诗十分发达。此外还有众多而古老的神话传说,有优美动听的情歌对唱,有内容丰富多彩的故事、寓言、童话,有一百多年历史的、独具风格的傣剧等。许多著名的叙事长诗,如流传于西双版纳的《召树屯与楠木诺娜》、《松帕敏与戛西娜》、《兰戛西贺》,以及流行于德宏、耿马的《峨并与桑洛》、《朗鲸布》、《阿銮的故事》等等,经过傣族群众的不断丰富加工,成为优美的文学珍品。不少傣族文学作品非常浩大,如一部《兰戛西贺》是据22册经书改写而成的,全诗3万余行。《阿銮的故事》合计为550部长诗,用民间的话说,阿銮故事多得用5部牛车也拉不完。上述长诗的主要内容多描述边疆傣族地区秀丽的山川景色,歌颂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和追求幸福、自由生活的美好愿望。傣族人民善用优美生动的比喻,细腻委婉的描述来塑造人物形象,因而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长久的生命力。傣族能歌善舞,“赞哈”(民间歌手)的演唱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艺活动舞蹈中的孔雀舞伴以象脚鼓和硭锣,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名扬中外。雕刻和绘画精美典雅。密林深处的竹楼,庄严的寺塔和飞架于江河之上的竹桥,更显出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