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蕴含哲理,行文注重思辩
发散思维与求同思维是一对矛盾。前几年,高考作文十分强调道德说教、时代特点、社会热点。而近两年全国高考作文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材料蕴含哲理,行文注重思辩,话题既富有哲理性,又贴近现实生活,有利于考生表达思想、抒发感情。
“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体现了“感情”与“理智”的辩证关系。“智子疑邻”的寓言故事,强调的是情感要服从理性,情感要受理性的指导。但是,在认知、判断事物过程中,情感也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感情是认知事物必要的却又不绝对的条件,“感情”与“理智”缺一不可。
“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体现了“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是不完全矛盾的,立论时不能片面、绝对,要辩证思考和说理。对于“相信自己”和“听取意见”,不能因为强调前者就全面否定后者,也不能因为强调后者就全面否定前者。可以说,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在自己思想成熟的情况下应该相信自己,而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更要听取别人的意见。这个话题对启发学生思维的多角度思考及个性化表达有很好的导向作用,不仅话题本身体现了较强的思辩性,而且所给的四句名人名言、谚语也具有鲜明的哲理内涵,如:“走路与问路”、“相信与怀疑”均体现了这一点。
“遭受挫折和放大痛苦”体现了“客观”与“主观”的辩证关系。话题的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遭受挫折”是前提,“放大痛苦”是重点;“遭遇挫折”是经历,“放大痛苦”是态度,二者构成某种关系,考生必须搞清二者之间的关系。在话题的引导文字里“有的人能直面挫折,化解痛苦;有的人却常常夸大挫折,放大痛苦”。由此可见:前者是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后者是悲观、消极的人生态度。考生只要关注到这两个方面的关系以及话题引导的倾向,就能选好话题立意的角度。
“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体现了“感情体验”与“思维方式”的辩证关系。一方面,我们要努力创造美好的幸福生活,另一方面,我们更要一个积极的、乐观的、理性的思维方式。“快乐幸福”说到底不过是人的一种感受,它和人的思维观念有着直接的关系,即“思维方式决定着幸福观”。因此,我们要多往好处想,积极乐观地看待问题,就会获得更多的幸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知足常乐”;从另一个角度看,“幸福”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主要来自实实在在的生活条件的改善或事业的成功,并且不断地追求和提高,即“幸福决定着思维方式”。要从自立自强发展中获取幸福感,而不能像阿Q那样一味自我麻醉。
“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体现了“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从材料的提示、思维的方法以及哲学家的分析上看,应强调“看到别人”。但是,“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并不是二元对立的,例如可以说“既看到自己也不忽视别人”;也可以说“看到自己的智者绝不会看不到别人”;还可以说“能看到别人的人才能真正看到自己”。若能把握好上述关系,准确理解话题,选准立意,文章就能写得深刻。应该说这一话题为考生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选拔的意味比较浓。
今年全国高考的四道作文命题有利于引导学生在提高自己的理论与认识水平上下功夫,导向是正确的。它发扬了我国作文命题以哲理入题的传统,意味着辩证思维作文的回归。
远的不说,就说前些年的高考作文:1983年漫画“挖井”,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1986年“树木·森林·气候”,体现了“条件与结果”的关系(也包含“量变与质变”的关系);1987年“游泳训练班”,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1990年“玫瑰园的花与刺”,体现了“片面与全面”、“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1991年“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所不同的是话题作文中的材料与材料作文中的材料。材料作文是根据材料写文章,限制很多;话题作文是阅读材料、根据要求作文。话题作文中的材料只起着引子或例子的作用,材料引出话题,也作为一个例子帮助考生理解话题,限制少,自主多,更有利于考生发挥写作个性和特色。总之,无论是材料作文的哲理命题,还是话题作文的哲理命题,都很好地培养了学生运用哲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辩能力,引导学生把事物放在广阔的生活背景下去思考,用辩证的、长远的、人文的目光去审视社会、审视人生,用个性的思考、独到的慧眼去感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