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鼻,鼻咽或咽、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是呼吸道最常见的一种传染病。大多数(80%以上)由病毒引起,少数为细菌所致。临床上以发热、恶寒、头痛、鼻塞、喷嚏、流泪、流涕、咽痛、咳嗽、声嘶、呼吸不畅等症状为特征。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全年皆可发病,冬、春较多;可通过含有病原体的飞沫或被污染的用具传播。多数为散发性,常在气候突变时流行。引起本病的病毒种类较多,人体对各种病毒感染产生的免疫力较弱和短暂,且无交叉免疫,同时由于在健康人群中有携带病毒者,故一个人一年内可有多次发病。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属中医“感冒”、“温病”等范畴。
一、病因病视
(一)中医
中医认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由于六淫邪毒侵犯人体而致病。以风邪为主因,风邪为六淫之首,在不同的季节往往与当令之时气相合而伤人。如冬季多属风寒、春季多属风热、夏季多夹暑湿、秋季多兼燥气,梅雨季节多夹湿邪。一般以风寒、风热两者为多,夏令暑湿之邪亦能杂感为病。若四时六气失常,“春时应暖而反寒,夏时应热而反冷,秋时应凉而反热,冬时应寒而反温”,则感而发病。非时之气夹时行邪毒伤人,则更易引起发病,且不限于季节性,病情加重,往往互为传染流行。外邪侵袭后发病与否还与人体御邪能力的强弱有密切关系。如果正气不足,御邪能力减弱,或将息失宜,过度疲劳之后,腠理疏懈,卫气不固,则极易为外邪所克,内外相互影响而发病。
外邪入侵的途径多由肺卫而人,其病变部位也常局限于肺卫。故《杂病源流犀烛•感冒源流》指出:“风邪袭人,不论何处感受,必内归于肺。”肺主呼吸,气道为出入升降的通路,喉为其系,开窍于鼻,外合皮毛,司职卫外,性属娇脏,不耐邪侵。若卫阳被遏,营卫失和,邪正相争,可出现恶寒、发热等卫表之证。外邪犯肺,则气道受阻,肺气失于宣肃,则见咳嗽,鼻塞等肺系之证。而时邪感冒,应其感受时邪较重,故全身症状比较明显。另外,体质较强者,一般仅侵袭于肺卫,多以表证为主,图治较易,收效较快;若年老体弱者,抗邪能力较差,外邪也可由表人里,则症状加重,甚则变生他病。
(二)西医
西医认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可由病毒和细菌引起。病毒引起者占80%以上。引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毒不同种、型达上百种。最常见的为鼻病毒,其它有:流感病毒(甲、乙、丙型)、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等。成人感染以鼻病毒为主,小儿则以副流感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为多。细菌感染可直接感染或继发于病毒感染之后,以溶血性链球菌为多见,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偶见革兰阴性杆菌。临床主要表现为鼻炎,咽喉炎或扁桃体炎。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所致的病理改变首先可见粘膜血管收缩,局部缺血,分泌物减少,使人有鼻咽或喉部不适感,继之可发生血管扩张,分泌物增多,粘膜上皮细胞破坏、脱落、少量单核细胞浸润,有浆液性及粘液性炎性渗出。临床可引起上呼吸道局部症状和发热、肌肉酸痛、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状,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血白细胞多为正常或降低,若并发细菌感染,可有白细胞升高,或见有脓性分泌物。
二、临床表现
(一)症状和体征
1.普通感冒
俗称“伤风”,又称急性鼻炎或上呼吸道卡他,以鼻咽部卡他症状为主要表现。成人多数为鼻病毒引起,次为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等。起病较急,初期有咽干、咽痒或烧灼感。发病同时或数小时后,可有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2—3天后变稠。可伴咽痛,有时由于耳咽管炎使听力减退,也可出现流泪、味觉迟钝,呼吸不畅、声嘶、时有咳嗽等。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不适、轻度畏寒和头痛。检查可见鼻腔粘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轻度充血。
2.病参性咽炎、喉炎
急性病毒性咽炎的临床特征为咽部发痒和灼热感,疼痛不持久,也不突出。流感病毒和副流感病毒感染时可伴有发热和乏力。体检咽部明显充血和水肿,可见颌下淋巴结肿大且触痛。
急性病毒性喉炎的临床特征为声嘶、讲话困难、咳嗽时咽痛,常有发热、咽痛或咳嗽。体检可见喉部水肿、充血,局部淋巴结明显肿大和触痛。
3.流行性感冒
常发生于流行季节,有流行人群接触史。起病急,全身症状较重,高热、全身酸痛,眼结膜炎症明显。但鼻咽部症状较轻。
4.疱疹性咽峡炎
常由柯萨奇病毒A引起,表现为明显咽痛、发热。检查可见咽充血,软腭、咽及扁桃体表面有灰白色疱疹及浅表溃疡,周围有红晕。
5.咽、结膜炎
主要由腺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引起。临床表现有发热、咽痛、畏光、流泪,咽及眼结膜明显充血。
6.细菌性咽—扁桃体炎
多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葡萄球菌等引起。起病急,明显咽痛、畏寒、发热,体温可达39℃以上,检查可见咽部明显充血,扁桃体肿大、充血,表面有黄色点状渗出物,颌下淋巴肿大、压痛。
二、常见并发症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并发症常为继发性细菌感染,可引起急性鼻窦炎、中耳炎、气管—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部分可并发风湿病、肾炎、心肌炎、结缔组织病。
三、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
(一)血常规检查
病毒性感染见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可升高。细菌感染有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增多和核左移现象。
(二)病毒和病毒抗体的测定
取鼻咽部分泌物或咽拭子,视需要可用免疫荧光法(IFT)、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ELISA)、血清学诊断等方法作病毒分离与鉴定,以判断病毒的类型,区别病毒和细菌感染。
(三)细菌培养
取痰或咽拭子培养以判断致病细菌类型,选择敏感药物。
四、中医辨证治疗
风寒型
(临床表现)鼻塞声重、喷嚏、流清涕,喉痒,咳嗽,或痰多稀薄,甚则头痛,身痛、恶寒发热,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轻证用葱豉汤加味:葱白9克,淡豆豉9克,苏叶6克,杏仁9克,荆芥6克(后下),防风9克;重症用荆防败毒散:荆芥6克(后下),防风9克,川芎6克,前胡9克,柴胡6克,桔梗9克,枳壳6克,茯苓9克,羌活6克,独活6克,生姜6克。
(成药)复方感冒灵,每次服4片,每日3次;或用感冒清,每次服3片,每日3次。
(单方验方)
1.荆芥9克(后下),防风9克,生姜3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2.麻黄9克,苏叶9克,桂枝6克,杏仁6克,生姜6克,甘草6克。水煎2次,混合分2次服;每日1剂。
3.芥穗10克,羌活10克,白芷10克,板蓝根30克,前胡15克,杏仁10克,黄芩15克,淡豆豉30克。水煎2次,每次煎取药液150-200毫升,分2~4次服,每日1剂。
4.藿香9克,防风9克,杏仁6克。水煎2次,分2~4次服,每日1剂。
(饮食疗法)
1.葱姜红糖汤:葱白头(连服)3-7个,生姜3~5片。浓煎后加红糖适量。热服取汗。
2.茶叶糖醋:茶叶3克,生姜2片,红糖10克,食醋3毫升。将上料放在茶杯内,开水冲泡5分钟后内服,每日3次。
3.豆豉烧枣:连头须葱白5根,生姜3片,淡豆豉30克,食盐少许,烧枣5枚。用水1碗半煎取大半碗,趁热服下,取微汗。
4.葱白糯米粥:葱白头5个,生姜15克,糯米100克。先将糯米煮成粥,再把葱姜捣烂,同煮热服,出汗即愈。
5.白胡椒热汤面:白胡椒末2克,葱白头5个。煮热汤面条1碗,加入上料拌匀,趁热吃下盖被而卧,汗出即愈。
6.核桃葱姜茶:核桃仁25克,葱白25克,生姜25克,茶叶15克。将核桃仁、葱白、生姜共捣烂,同茶叶一同放入砂锅内,加水1碗半煎者,去渣1次服下,盖上棉被卧床,注意避风。
风热型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或有汗出,头痛,鼻塞,或有少量稠涕,咽喉红肿疼痛,咳嗽痰稠,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方药)银翘散加减:银花9克,连翘9克,淡竹叶6克,牛蒡子9克,桔梗9克,薄荷6克(后下),甘草6克。
(成药)
银翘解毒丸,每次服1丸,每日3次;或用强力银翘片,每次服4片,每日3次;还可选用服感冒退热冲剂、沙溪凉茶,双料喉风散,夏桑菊冲剂,五老吉凉茶、板蓝根冲剂等。
(单方验方)
1.桑叶6克,牛蒡子6克,连翘6克,僵蚕6克,竹叶6克,桔梗5克,芦根15克,淡豆豉9克,薄荷3克(后下),葱白3克(后下),生甘草3克。水煎2次,共取200毫升,分早晚2次温服。每日1剂。
2.银花15克,大青叶15克,鬼针草15克,葛根15克,荆芥10克,甘草3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3.羌活6克,板蓝根15克,蒲公英15克,桔梗15克,石膏30克,甘草6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4.鸭跖草30克,连翘15克,银花15克,板蓝根10克,桔梗10克,甘草6克。水煎2次分3次服,每日1-2剂。
(饮食疗法)
1.银花山渣汤:银花30克,山渣10克,蜂蜜50克。先把银花、山渣放砂锅内,加适量水;煮沸,3分钟后,将药液滤人小盘内;药渣再煎熬1次,滤出药液。将2次药液合并,加蜂蜜,拌匀即成,随时服用。
2.西瓜番茄汁:西瓜500克,番茄200克。西瓜去瓢,去籽,用沙布绞挤汁液;番茄先用沸水烫,剥去皮,去籽,用纱布绞挤汁液。然后2汁合并,代茶饮用。
3.清凉饮料:荷叶、冬瓜(连仁连皮)、苡米、西瓜皮等适量煎水多服,连服3—5日。可作夏季清凉饮料及预防之用。
4.青叶鱼腥草汤:大青叶30克,鱼腥草15克,龙葵15克,射干15克,白糖或蜂蜜150毫升。上药加水600毫升,煎至200毫升,加白糖或蜂蜜分2次服用。每日2剂,小儿酌减。
5.绿豆茶叶:绿豆25克捣烂,茶叶15克,红糖50克。用清水1碗煎煮绿豆、茶叶1刻钟去渣,加红糖1次服完。
6.芦根茶:芦根50克,鲜萝卜200克,葱白7个,青橄榄7个。煮汤代茶饮。
7.萝卜甘蔗茶:萝卜、甘蔗各500克,金银花10克,竹叶5克,白糖适量。萝卜与甘蔗切块,加水于砂锅内,下金银花、竹叶共煎,饮服时加白糖。可当茶饮,每日数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