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肺脓肿

第九节 肺脓肿

肺脓肿是多种病因所引起的肺组织化脓性病变。早期可能是肺组织的感染性炎症,随后发展至中央型坏死,当坏死液化组织破溃进入支气管,即形成空腔,慢性肺脓肿其外周常为肉芽组织所包围。肺脓肿可分为原发性肺脓肿和继发性肮脓肿,前者多与吸人有关,好发于肺下叶背段及上叶后段,右侧比左侧更为常见,亦称吸人性肺脓肿;继发性肺脓肿以败血症引起的血源性肺脓肿较多见,也可来源于临近脏器的直接入侵,肝阿米巴或膈下脓肿可入侵肺部,引起肺脓肿。病程超过3个月,迁延不愈者为慢性肺脓肿。

临床以高热、咳嗽、咯大量脓性或臭味痰为特征。本病多发生于壮年,男性多于女性,自抗生素广泛应用于肺部炎症感染以来,肺脓肿发病率明显降低。但是,多数大型医学学术中心每年仍可见到10~30例肺脓肿患者。

大多数肺脓肿与口咽部的正常菌群有关,其中所有病例均有厌氧菌参与。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或革兰阴性细菌有关的肺脓肿以医院内感染的可能性较大。阿米巴肺脓肿系由阿米巴肝脓肿经膈肌直接蔓延至肺脏所致。奴卡菌所致的肺脓肿几乎仅见于免疫机能损害者,特别是应用皮质激素者。血源性肺脓肿最常见于经静脉使用毒品或患有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者。由卫氏肺吸虫和类鼻疽所致的肺脓肿一般见于远东或印度尼西亚。

肺脓肿属于中医学“肺痈”范畴。

一、病因病机

(一)中医

肺脓肿属于中医“肺痈”的范畴。常为先后天诸因素致使机体正气虚衰,抗病力不足,复感病邪而发病。而正气虚弱,卫外不固,或素有痰热蕴肺,或嗜烟酒太过,恣食肥甘等,以致湿热内蕴,是使机体易于感受外邪及化脓成痈的内在因素。感受外邪,或痰热素盛,痰热壅阻肺络,血滞为瘀,痰热与瘀血内郁酝酿成痈,血败肉腐化脓,肺络损伤,脓疡溃破外泄。

病因

1.感受外邪主要感受风热、风寒之邪。风热病邪,自口鼻或皮毛侵犯于肺,或风寒袭肺,蕴结不解,郁而化热,肺受邪热熏灼所致。

2.饮食劳倦所伤平素嗜酒太过或恣食辛辣煎炸厚味,酿湿蒸痰化热,熏灼于肺,若劳倦过度,肺卫薄弱,卫外不固,则外邪乘虚内侵,或内伏之痰热蕴蒸致病,成痈化脓。

3.原有宿疾肺脏素有痰热,或它脏痰浊瘀热蕴结日久,上千于肺,成痈化脓;若宿有痰热蕴肺,复加外邪侵袭,内外合邪,则更易引发本病。

病机

1.发病本病一般发病较急,突然恶寒壮热,咳痰,痰色渐见黄稠。部分患者发病亦可较缓慢。

2.病位病位在肺。

3.病性属实热证。痰热蕴肺为本病之特点,并贯穿于病程的始终。但热邪亦可耗伤气阴,出现邪实正虚或正虚邪恋之证。

4.病势总的趋势是初期病在肺卫,逐渐邪热由表人里,壅积于肺,邪实日盛。后期多正虚邪恋,迁延难愈。如溃后脓毒不净,邪恋正虚,阴伤气耗,每致迁延反复,日久不愈,病势时轻时重,而转为慢性;若溃后大量咯血,则可出现血块阻塞气道,或气随血脱之危候;若脓溃后流人胸腔,则可形成脓胸之恶候,预后较差。

5.病机转化肺痈之病理演变过程有初期、成痈期、溃脓期及恢复期等不同阶段。

(1)初期风热(寒)之邪侵袭肺卫,内郁于肺,或内外合邪,肺卫同病,蓄热内蒸。热伤肺气,肺失清肃。本期以风热薰肺、肺失清肃为特点。肺卫受邪,正邪交争则恶寒发热。邪热壅肺,肺气失于宣发肃降,则咳嗽,呼吸不利。肺络阻滞则致胸痛,邪热煎熬津液成痰,故痰粘。风热侵袭而热势较甚,故舌苔薄黄。脉浮滑数。

(2)成痈期邪热壅肺,蒸液成痰,气分热毒浸淫及血,热伤血脉,血为之凝滞,热壅血瘀,蕴酿成痈。本期以热毒壅肺,血瘀成痈为特点。热邪内盛,化火成毒,壅滞肺气,瘀阻肺络,故见壮热不退,咳嗽气急,胸胁疼痛;瘀热内结成痈,故咳吐腥臭脓痰;热毒扰心则烦躁不安;热势亢盛则见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3)溃脓期痰热与瘀血壅阻肺络,肉腐血败化脓,继则肺损络伤,脓疡内溃外泄。本期以血败肉腐,化为痈脓为特点。脓肿内溃,故排出大量腥臭脓痰。肺中蓄脓,肺气不利,肺脉瘀阻,故胸中烦闷而痛。热毒内蒸故身热面赤。

(4)恢复期脓疡溃后,邪毒渐尽,病情趋于好转,但因肺体损伤,故可见邪去正虚、阴伤气耗的病理过程,随着正气的逐渐恢复,病灶趋向愈合。本期以正虚邪衰、阴伤气耗为特点。由于大量脓痰排出,邪毒渐去,故发热、咳嗽、咯痰、胸痛等症逐渐减轻,但因正邪斗争,津气为热邪所耗伤,邪热未尽而气阴亏虚,故见短气、自汗、心烦、口干咽燥等症。

(二)西医

西医认为肺脓肿发病的原因与下列三个因素(类型)有关。

1.吸人性肺脓肿自口腔或鼻腔吸人的污染物,阻塞某一肺段支气管,是形成肺脓肿的主要原因。当手术创伤、麻醉、酒精和安眠药、中毒、溺水、吸毒成瘾、癫痫发作。窒息或昏迷时,咽喉部保护性反射减弱或消失,肺的清除及防御机理被破坏时,致使口腔或鼻腔内的污染物,如扁桃体炎、鼻窦炎、齿槽溢脓或龋齿等的脓性分泌物、齿垢、上呼吸道手术的血块、呕吐物和各种异物等,极易经支气管进入肺内。食管疾病(如裂孔疝、食管—贲门失弛缓症、憩室)、鼻饲也是造成吸人原因之一。各种污染物亦常可在睡眠时吸入肺内。系重力关系,当病人平卧时,吸人物易进入下叶背段及上叶的后段。当病人直立或半侧位时,即累及下叶基底段。当各种吸人物阻塞支气管后,远端肺组织萎陷,坠人的细菌迅速繁殖,引起化脓性炎症、组织坏死,最终形成肺脓肿。

2.血源性肺脓肿皮肤创伤、感染、疖痈、骨髓炎、产后盆腔感染、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所致的败血症和脓毒血症,病原菌(多数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脓毒栓子,经小循环到肺,引起小血管栓塞、发炎和坏死,形成脓肿。病变常为多发性,无一定分布,常发生于两肺的边缘部。

3.继发性肺脓肿在肺部其它疾病基础上,如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囊肿、空洞性肺结核等产生继发感染而发病。支气管肺癌或误吸异物阻塞支气管诱发引流支气管远端组织感染而形成肺脓肿。亦有肺癌本身迅速增长,以致血供不足,发生中央性坏死伴发感染形成脓腔。肺部临近器官如膈下脓肿、阿米巴肝脓肿蔓延穿破膈肌进入肺部,引起肺脓肿。阿米巴脓肿好发于肝右叶,故继发性阿米巴肺脓肿多位于右肺下叶。此外,肾周围脓肿、脊柱脓肿、食管穿孔,亦引起本病。肺脓肿的病理变化为早期细支气管阻塞,肺组织发炎,小血管栓塞,肺组织化脓坏死,终至形成脓肿。液化的脓液,积聚在脓腔内引起张力增高,最后破溃到支气管内,咳出大量脓痰,空气进入脓腔,脓肿内出现液平面。若支气管引流不畅,坏死组织残留在脓腔内,炎症持续存在,则转为慢性肺脓肿。

二、临床表现

(一)症状

根据国内统计资料70%—90%肺脓肿病例是急性起病,并有诸如齿、口咽部的感染灶,或有手术、劳累、受凉等病史。典型症状先是畏寒,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伴咳嗽,咳粘液痰或粘液脓痰,炎症延及胸膜时可出现刺激性干咳。炎症波及局部胸膜可引起胸痛,胸痛与呼吸运动有关,因而患者取浅速呼吸减轻痛感。病变范围较大,可出现气急。全身中毒症状亦十分明显,如弛张热可高达39℃以上,精神不振、乏力、胃纳差,随感染加重,痰量则逐渐增加,从干咳转为粘液或脓性痰。如感染不能及时控制,约7-10天后,咳嗽加剧,脓肿溃破于支气管,咳出大量脓臭痰,每日可达300ml-500ml,或伴有不同程度的咯血,咳出脓液病灶引流改善后,症状即好转,如体温下降,毒性症状缓解。由于病原体多为厌氧菌,故痰带腥臭味。如脓肿破溃人胸腔,可有突发性胸痛,伴有明显气急症状。血源性肺脓肿多先有原发病灶引起的畏寒、高热等全身脓毒血症的症状,经数日至数周,病灶的细菌进入血流延及肺脏,才出现肺部症状,如咳嗽、咯痰、胸痛等,通常痰量不多,极少咯血。

慢性肺脓肿患者有慢性咳嗽、咳脓痰、反复咯血、不规则发热等,常呈贫血、消瘦等慢性消耗性体质。

(二)体征

与肺脓肿的大小和部位有关。病变较小或位于肺脏的深部,可无异常体征。病变较大,脓肿周围有大量炎症,叩诊呈浊音或实音,听诊呼吸音减低,有时可闻及湿罗音。大脓腔的病例体征很典型,除肺组织实变体征外,还可闻及空瓮呼吸音。病灶周围常可闻及湿罗音。血源性肺脓肿体征大多阴性。慢性肺脓肿患者多有慢性病容,贫血消瘦,杵状指趾亦不少见。

(三)常见并发

肺脓肿常见并发症有支气管扩张,脓胸及脓气胸。

三、实验室和其它辅助检查

一、实验室检查

1.周围血象血液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均显著增加,总数可达20X10 /L—30X10 /L,中性闰细胞在80%—90%以上,慢性肺脓肿患者,白细胞可偏高或正常,经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

2.痰细菌学检查典型脓腔排出痰液为脓性、黄绿色、可夹血,留置瓶中即分层。肺脓肿急笥期常规痰菌培养结果,往往是a-溶德链球菌、奈瑟芪球菌等。口腔常存菌并无致病菌,即使发现肺炎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源革兰氏染色阴性杆菌、绿脓杆菌等,也难肯定就是肺脓肿的致病菌。环甲膜穿刺以细支气管套管在较深处吸取痰洲分泌染色检查和需氧、厌氧培养,是更为理想的方法。痰液检查宜争取抗生素治疗前进行,以免药物对痰菌的曩。

产切脓胸时,胸液臻病菌培养较痰液为可靠,但胸膜感染常是病程后期的并发症,对发病早期抗菌药物的选用己无现实意义。血源性肺脓肿患者的培养可发现致病菌。

二、X线检查肺脓肿的X线表现根据类型、病期、支气管的引流是否通畅,以及有无胸膜并发症而有所不同。吸人性肺脓肿在早期化脓性炎症附段,其典型的经线征旬为大片浓密厝糊炎性浸润阴影,连缘不清,分布在一个或数个肺段,其典型的X线征象为在浓密模糊炎性浸润阴影,连缘不清,分布在一个或数个肺段,与细菌性炎相似。脓肿形成后,大片浓密炎性阴影中出现圆形透亮区及液平面。在消散期,脓腔周围炎症逐渐吸收,脓腔缩小而至消失,最后残留少许纤维条索状阴影。慢性肺脓肿,脓腔壁增厚,内壁不规则,周围炎症略消散,但不完全,伴纤维组织显著增生,并有程度不同的肺叶收缩,胸胸增厚,纵隔向患移位,其他健肺发生代偿性肺气肿。如重症感染破坏不能控制的病例,炎症范围可向周围扩大,肺组织继续液化坏死,则可能形成数个脓腔分别由不同支气管引流。体层摄片能更清楚显示肺脓肿的组织破坏,除见到脓腔外,周围可有不规则支气管扩张病理改变。

血源性肺脓肿,一肺或两肺连缘多发性的散在小片状炎症阴影或连缘整齐的球形病灶,可见脓腔和液平面。炎症形成后可呈现局灶性纤维化或气肿后遗。

并发脓胸者,患胸部呈大片浓密阴影,若伴发气胸则可见液症面。侧位X线检查可明确脓肿在肺脏中的部位及其范围大小,有助于作体位引流或外科治疗。

支气管造影术,通常用于慢性肺脓肿疑有并发支气管扩张者。造影可显示阻塞性肺部慢性炎症的支气管阻塞部位,以及支气管扩张的范围和程度。

四、中医辨证论治

◎初期(表证期)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咳嗽,咯痰,痰色白而粘,量由少渐多,胸痛,咳时尤甚,呼吸不利,口干鼻燥,苔薄黄或薄白,脉浮数而滑。

(治法)清肺解毒,解表化痰。

(方药)银翘散加减。

金银花15克,连翘15克,淡豆豉9克,薄荷6克(后下),甘草6克,桔梗12克,杏仁12克,牛蒡子9克,芦根30克,荆芥6克(后下),败酱草30克,鱼腥草30克,黄芩12克,每日1剂,水煎服。

(方解)本方以疏散风热,轻宣肺气为主,适用于本病初起恶寒,发热,咳嗽等症。方中金银花、连翘、芦根、败酱草、鱼腥草、黄芩疏风透表,清肺热解毒;淡豆豉、荆芥穗、薄荷、牛蒡子清热宣肺解表;桔梗、杏仁甘草利咽排痰。

(加减)头痛者加菊花、桑叶等疏风热、清头目之晶;内热转甚,恶寒不湿,口渴者,去荆芥、薄荷、淡豆豉之辛散,加生石膏、蒲公英以清肺泄热;痰热蕴肺,咳甚痰多者,桔梗用量加重,并加瓜蒌仁、川贝母、桑白皮、枇杷叶等祛痰宣肺之品;化燥伤阴者,可加沙参、麦门冬、天花粉等以滋阴清热、润肺生津;胸痛甚者加郁金、瓜蒌、桃仁等以清肺化痰,化瘀止痛。

(成药)银翘解毒丸,每次1丸,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或维C银翘片,每次3~4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或桑菊感冒片,每次4—8片,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或银黄片,每次2-4片,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或羚翘解毒丸,每次3-6,每日2-3次,用芦根汤或温开水送服。

(单方验方)

1.鱼腥草30克,北杏仁10克,黄芩10克,桑白皮10克,桑叶10克,菊花10克,甘草6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2.桑白皮15克,鱼腥草30克,芦根30克,黄芩10克,蒌皮10克,桑叶10克,银花30克,连翘15克,甘草6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饮食疗法)

1.双花饮:金银花30克,菊花20克,北杏仁10克,鱼腥草30克,蜂蜜适量。先将上料水煎,去渣取汁300毫升,饮时兑人适量蜂蜜,分3次饮。每日1剂。

2.鲜芦根饮:鲜芦根120克,冰糖30克。芦根洗净切成小块,加清水3碗,煎成1碗,去药渣取汁300毫升,人冰糖略煲至冰糖溶化,代茶饮,每日1剂。

◎成痈期

(临床表现)身热转甚,时时振寒,继而壮热汗出,烦躁不安,胸闷作痛,转侧不利,咳嗽气急,咯脓痰,其味腥臭,口干咽燥,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疗原法)情肺消痈,化瘀散结。

(代表方药)苇茎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苇茎20克,薏苡仁20克,冬瓜仁15克,桃仁15克,野菊花15克,紫花地丁15克,蒲公英30克,青天葵15克,金银花30克。每日1—2剂,水煎服。

(方解)本方重在清利湿热,逐瘀排脓,适用于痈脓已成或已溃,咳吐腥臭脓痰,胸中烦满面痛者。方中苇茎味甘性寒,长于清肺热,为治肺痈要药;辅以薏苡仁、冬瓜仁清肺热排脓毒,桃仁活血化瘀,野菊花、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青天葵则清热解毒排脓,原为治疗痈疮著名药物,与苇茎汤合用,共奏清热解毒、逐瘀排脓之效。对肺痈将成者,可使其消散;已成脓者,可使脓毒外排。

(加减)若痰热郁肺,胸闷喘满,咳吐痰浊量多者,加瓜萎仁、桑白皮、葶苈子、射干以泻肺去壅;若肺热壅盛,壮热,心烦口渴者,可配石膏、知母、栀子等以清热泻火;大便秘结者,加大黄、枳实等以荡涤积热;若热毒瘀结,咯脓浊痰,有腥臭味着,合用犀黄丸,每日3次,每次1丸,空腹服,以解毒化瘀。

(中成药)清肺抑火丸,每日服1丸,每日2次;或用二母贝宁咳丸,每次服1丸,每日2次。还可选服嗽青果丸;竹沥化痰丸。

(单方验方)

1.石膏30克(先煎),若参30克,莱菔子30克。水煎服。每日1—2剂。

2.银花24克,连翘15克,黄芩15克,鲜芦根30克,七叶一枝花12克,大力子12克,北杏仁9克,生石膏30克,虎杖根30克,野芥麦根30克,麻黄5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饮食疗法)

1.马齿苋粥:马齿苋30克,白米50克。煮粥食用(加败酱草30克,效果更佳)。

2.败酱瓜仁芦根粥:败酱草30克,鲜芦根30克,冬瓜仁15克(鲜品25克),白米50克。煮粥。

3.银花紫草糖茶:银花30克,紫草根15克。水煎,加红糖适量调味服。

4.冰糖炖猪胆:猪胆连汁1个(或鸡胆2-4个,或鹅胆1个),加冰糖30克炖服。

◎溃脓期

(临床表现)咳吐大量脓血痰,或如米粥,腥臭异常,有时咯血,胸中烦满而痛,甚则气喘不能卧,身热,面赤,烦渴喜饮,苔黄腻,舌质红或绛,脉骨数。

(治疗原法)排脓,清热解毒。

(代表方药)桔梗汤合千金苇茎汤加味。

苇茎30—45克,冬瓜仁15—30克,鱼腥草30克,桔梗18克,甘草6克,薏苡仁30克,桃仁10克,黄芩15克,金银花30克,败酱草30克,桑白皮12克。每日1-2剂,水煎服。

(方解)苇茎、桑白皮、鱼腥草、败酱草、金荞麦能清泻肺热,为言中主药;桔梗、薏苡仁、冬瓜仁能助苇茎、桑白皮、鱼腥草等清热宣肺外,还专攻排脓去毒;薏苡仁、桃仁能去瘀通络,能祛瘀血、胸痛;黄芩、金银花能清肺热解前毒;甘草能解毒和中。全方合用,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之功效。

(加减)若气虚汗出较甚者加黄芪补益肺气,又助排脓之力;津伤口渴心烦者,加沙参、麦门冬、百合等养阴生津之功效;若咳血甚者,可加大蓟、小蓟、水牛角、三七、紫珠草、白茅根等以凉血止血;胸部胀满,咳喘不能平卧者,加炙麻黄、苏子、葶苈子等以降气平喘。

(中成药)清痰补肺丸,每次服1丸,每日2次;或用养阴清肺丸,每次服1丸,每日2次。还可选用琼玉膏,保金丸,蛤蚧养肺丸。

(单方验方)

1.沙参20克,麦冬15克,桑叶10克。水煎服,每日1—2剂。

2.黄连3克,黄芩9克,淡豆豉9克,焦山栀9克,沙参9克,杏仁9克,瓜蒌皮9克,地骨皮9克,知母9克,芦根60克,茅根30克,玄参15克,薏苡仁15克,石膏24克。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饮食疗法)

1.西洋菜南杏煲猪肺:西洋菜500克,南杏仁15克,猪肺500克。将猪肺洗净切块,煲汤服食。

2.川贝雪梨煲猪肺:川贝母15克,雪梨2个皮切块,猪肺250克。将猪肺洗净切块,加冰糖少入场,清水适量,慢火熬煮3小时后服食。

3.柚肉菜干北芪猪肉汤:柚肉5瓣,白菜干602克,北芪15克,猪瘦肉250克。煲汤服食。

4.蔗汁淮山糊:淮山60克捣拦,加蔗汁半碗(或加梨汁、马蹄汁亦可)。隔水炖熟服。

◎恢复期

阴伤气耗证

(临床表现)身热渐退,咳嗽减轻,脓痰日久,臭味亦淡,胸胁隐痛,难以久卧,心烦口渴,潮热次汗,神疲乏力,面色不华,形体消瘦,精神萎靡,舌质红,苔薄,脉细数无力。

(治疗原法)益气养阴,清热化痰。

(代表方药)沙参清肺汤加减。

黄芪20克,太子参15克,沙参12克,白及12克,桔梗12克,甘草6克,薏苡仁20克,冬瓜仁20克。每日1剂,水煎服。

(方解)本方以益气养阴,清肺化痰为主,适用于溃后脓血少而示尽,咳而气短,易汗,口干,神疲乏力等症。方中用黄芪、太子参益气生肌;沙参、白及养阴补肺;桔梗、甘草、薏苡仁、冬瓜仁化痰泄浊,排脓消痈。

(加减)若阴虚明显者,可加麦门冬、百合、玉竹等滋阴润肺之品;阴虚发热,低热不退者,加地骨皮、青蒿、十大功劳叶等以清退虚热;肺前后期,脓痰稀少难,短气,乏力,面色觥白者,重用黄芪、太子参,桔梗以托里透脓;若出现脾虚,食欲不振者,可配山药、茯苓、白术等益气健脾。

(中成药)生脉散,每次1丸,每日3次;或养阴清肺膏,每次10-20毫升,每日1-2次,温开水送服;或雪梨膏,每次10—20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或清金止咳西瓜膏,每次10-20克,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

(单方验方)

1.太子参30克,麦冬10克,五味子6克,沙参30克,淮山20克,鱼腥草20克,百合20克,黄芪30克,茯苓15克,甘草6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2.沙参30克,麦冬10克,玉竹10克,五味子10克,川贝10克,前胡10克,鱼腥草20克,芦根20克,甘草6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饮食疗法)

1.生地黄粥:生地黄30克,太子参20克,沙参30克,粳米100克,白糖少许。上料加清水入煲中煲至100毫升,去渣。粳米煮成粥,入药汁搅匀,加入白糖调味服,每日1剂,连服5-7剂为佳。

2.二冬太子参粥:麦冬10克,天冬15克,太子参30克,沙参20克,粳米100克,白糖适量。先将上料水煎服汁300毫升,加入白糖调匀食,每日1剂。

邪恋正虚证

(临床表现)咳嗽,咯吐脓血痰量少,反复迁延日久不尽,潮热心烦,口燥咽干,自汗,气短,形瘦神萎,面色不华,舌红,苔少或黄,脉细数或虚数。

(治法)益气养阴,排脓解毒。

(方药)桔梗杏仁煎加减。

阿胶12克(烊化),麦门冬15克,百合15克,桔梗15克,甘草6克,杏仁12克,浙贝母12克,枳壳12克,金银花15克,红藤12克,连翘15克,夏枯草15克。每日1剂,水煎服。

(方解)本方重在养肺滋阴,排脓解毒,适用于咳吐脓血浊痰不尽,身热,口渴,舌红,脉细滑者。方中阿胶、麦门冬、百合等滋阴养肺;桔梗、甘草、杏仁、浙贝母、枳壳等排脓化痰;金银花、红藤、连翘、夏枯草清热解毒散结。

(加减)若咳吐腥臭脓痰量多,加鱼腥草、败酱草、金荞麦根清热解毒,排脓消痈;热毒较甚,身热、心烦、口干渴者,加黄芩、知母以清热泻火;或气虚自汗,气短,神疲乏力者,重用黄芪益气托毒;若溃后不敛,咳吐脓血不尽者,配白及、阿胶等托里排脓生肌。

(成药)二冬膏,每次9—15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或琼玉膏,每次15—30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单方验方)

1.麦冬12克,天冬10克,沙参20克,杏仁10克,百合12克,桔梗10克,浙贝母10克,前胡10克,鱼腥草15克,甘草6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2.沙参30克,麦冬15克,玉竹10克,天冬10克,百合15克,浙贝母10克,芦根15克,百部10克,紫菀10克,款冬花10克,甘草6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饮食疗法)

1.阿胶粥:阿胶30克,糯米100克,红糖少许。先用糯米煮粥,待粥将熟时,放入捣碎的阿胶,连煮连搅匀,稍煮二、三沸即可食用,每日1剂。

2.沙参玉竹炖老鸭:沙参50克,玉竹30克,老鸭半只。将沙参、玉竹洗净;老鸭去毛,内脏洗,共人瓦锅内用文火煮1小时以上,待鸭肉熟时,适当调味食用,每日1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