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清热药

第二节 清热药

石膏《本经》

石膏为一种含水硫酸钙的矿石。主产于湖北、山东、山西、四川、贵州等省,以湖北、安徽产者为最佳。采挖后,除去杂质,轧碎生用或煅用。

(性味)味辛、甘,性大寒。

(归经)入肺、胃经。

(功效)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用量用法)15—60克。内服宜生用。人汤剂宜打碎先煎,外用须经火煅研末。据研究本品在40℃水中溶解度较高,温度升高则溶解度下降,故无先煎之必要。或用药汁送服石膏末3—6克。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及阴虚内热者,忌服。心阴不足者,忌服。

(药理作用)①对发热的影响。近年来研究发现,单味石膏及白虎汤对实验性致热家兔有一定退热作用。②止渴。石膏对因禁止饮水,内毒素引起发热,利尿剂引起脱水或高渗盐水引起脱水和辐射热等原因造成的动物口渴状态,给动物饮用石膏上清液可减少动物饮水量,即石膏有止渴作用。③增强吞噬力。石膏液能增强体外培养的家兔肺泡巨噬细胞吞噬白色葡萄球菌和胶体金的能力,并促进吞噬细胞的成熟。白虎汤能增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率及吞噬指数,在体外对白细胞吞噬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功能也有促进作用。能增强淋巴细胞转化率,促进小鼠抗体生成及血清溶菌酶含量。④降血糖。对四氧嘧啶糖尿病动物,白虎汤加人参汤均有降血糖作用。降糖作用主要来自人参及知母,石膏无效,但人参知母合用则相互拮抗。此时加入石膏则可协调,共同发挥降血糖作用。⑤其他。用2.5%石膏上清液代替水给大鼠自由饮用1个月,垂体、肾上腺、颌下腺、前列腺、胰腺、睾丸等器官,钙的含量下降,脾及胸腺钙含量上升。石膏浸液对于离体蟾蜍心和兔心,小剂量时兴奋,大剂量则抑制。对家兔的离体小肠和子宫,用小量石膏上清液时振幅增加,大量时则紧张度降低,振幅降低。石膏上清液能抑制小鼠小肠内含物的输送。石膏还能缩短凝血时间和利尿。

(名著名言)

1.《本经》:“主中风寒热……口干舌焦。”

2.《别录》:“除……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解肌……止消渴烦逆,暴气喘息,咽热。”

3.《药性本草》:“治伤寒头痛如裂,壮热皮如火燥。”

4.《本草备要》:“治斑之要品。”

5.《本草纲目》:“止阳明经头痛,发热恶寒,日晡潮热,大渴引饮,中暑潮热,牙痛。”

(验方经方)

1.白虎汤(《伤寒论》):生石膏、知母、粳米、甘草。

2.越婢加术散(《金匮要嘞):麻黄、石膏、生姜、大枣、白术、甘草。

3.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生石膏、冬桑叶、杏仁、沙参、麦冬、阿胶、枇杷叶、黑芝麻、甘草。

(食疗验方)

石膏冰糖水:石膏30克(先煎),知母10克,玄参20克,生地20克,牡丹皮10克,冰糖适量。先煎上药,取汁人冰糖调匀服,每日2次。主治:牙龈肿痛,口臭,尿黄,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等。

知母《本经》

知母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知母的根茎。主产于河北、山西及东北等省。夏秋两季采挖,除去茎苗和须根。晒干为毛知母,剥去外皮晒干者,为知母肉。切片入药,生用或盐水炒用。

(性味)味苦,性寒。

(归经)入肺、肾、胃经。

(功效)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用量用法)6-12克,水煎服。生知母泻火功效较强,宜用于肺胃实热;盐知母,味咸人肾,长于滋阴,宜用于肾阴不足,相火浮动及骨蒸劳热等症。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润,能滑肠,故脾虚便溏者不宜使用。

(药理作用)①解热。用知母浸膏4克/公斤皮下注射,能防止和治疗大肠杆菌所致兔高热,作用持久。②对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离解作用。在给大白兔灌服地塞米松5天,同时使用知母、生地、甘草的单味双味或、三味配伍灌服,均使血浆皮质酮含量显著上升,尤以知母的作用为明显。正常人连服生地、知母、甘草1—3日后,再与地塞米松同服2晚,则出现一定的拮抗地寒米松对清晨血皮醇分泌高峰的抑制作用。体外实验证明,知母能减弱皮质醇C4:5双链的打开,抑制A环内C 酮基的还原。保护C 二羟基及C 酮支链,从而减缓了皮质激素在肝中的分解代谢,使血中皮质激素水平升高。③抑制甲亢动物环磷酸苷系统的反应性。给大鼠皮下注入T 造成甲亢模型,此动物模型的环磷酸腺苷系统对异丙肾上腺的反应性升高,知母水提物可抑制之。④抑制钠泵。知母体外对组织切片的耗氧率,对提纯的兔肾钠泵,对红细胞钠泵均有抑制作用,且有量效关系。给甲状腺素模型大鼠灌服后对肝,小肠黏膜、肾脏钠泵亦有抑制作用,脑组织钠泵有下降趋势。⑤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知母对肝癌细胞钠泵活性显著增强,对肝癌细胞的生长有一定抑制作用。⑥对血糖的作用。知母水提物能降低正常家兔血糖。对四氧嘧啶糖尿病家兔的降血糖作用明显,提高肝糖原含量,减少尿中的酮体。对正常大鼠,知母不能促进其葡萄糖的氧化,但可促进其横膈脂肪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使横膈中糖原含量增加,但肝糖原含量下降。知母醇提取物可引起暂时性血糖升高。⑦抗病原微生物作用。知母煎剂对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白喉杆菌、肺炎双球菌,葡萄球多种革兰氏染色阴性、阳性细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白念珠菌及多种皮肤致病性真菌有抑制作用。知母乙醇浸膏、乙醚浸膏对结核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豚鼠实验性结核病以3%的知母药饵治疗3—4个月,有较好疗效。⑧其他。给大鼠灌服知母煎液,能降低心率,石膏知母更佳。同时有强心、利尿、利胆、抗精神忧郁、镇咳、消炎作用。给大鼠灌服知母煎剂5克生药/公斤,对水浸捆缚应激性溃疡有显著抑制作用。

(名著名言)

1.《本经》:“消渴热中,除邪气。”

2.《别录》:“疗伤寒久疟烦热。”

3.《日华子本草》:“消痰止嗽,润心肺。”

4.《用药法象》:“泻无根之肾火,疗有汗之骨蒸,止虚劳之热,滚化流之阴。”

5.《本草纲目》:“知母之辛苦寒凉,下则润肾燥而滋阴,上则清肺金而泻火;及二经气分药也。”

(验方经方)

1.知母散(《证治准绳》):知母、贝母、桑白皮、柴胡、黄芪、紫苑、杏仁、半夏、款冬花、马兜铃、白矾、姜汁。

2.知母鳖甲汤(《延年方》):知母、鳖甲、地骨皮、常山、竹叶、生石膏。

3.妇圣散(《妇人大全良方》):知母、柴胡、茯苓、甘草、熟地、人参、当归、鳖甲、胡黄连、沉香、桑寄生、葛根、乌梅、大枣。

4.人参黄芪散(《证治准绳》):人参、黄芪、知母、葛根、麦冬、赤茯苓、秦艽、生姜、竹叶、甘草。

(食疗验方)

知母猪瘦肉汤:知母10克,山萸肉12克,生地20克,沙参15克,淮山20.克,百合20克,猪瘦肉100克。上物入煲中煲汤,分早晚饮。主治:阴虚火旺,口干咽燥,消瘦,大便干结,舌质红,苔少等。

栀子《本经》

栀子为茜草科常绿灌木栀子的成熟果实。主产于浙江、江西、湖南、福建等省。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摘,晒干入药,生用,炒用或炒焦用。

(性味)味苦,性寒。

(归经)入肺、心、三焦经。

(功效)清热除烦,利尿,凉血,解毒。

(用量用法)3—10克,水煎服。外热用皮,内热用仁。生用清热,炒黑止血,姜汁炒止呕除烦。

(使用注意)栀子有缓泻功效,故脾虚便溏者,不宜服用。

(药理作用)①控制中枢神经系统。栀子提醇物及所含熊果酸给小鼠腹腔注射,具有镇静作用,减少小鼠自发活动,延长阈下剂量巴比妥类的睡眠时间;有降温作用。栀子提醇物有镇痛作用。②护肝利胆。对大鼠四氯化碳肝损伤,栀子可以减轻肝细胞的变性及坏死,肝细胞内蓄积的糖原及核酸的含量也有恢复或接近正常。用栀子灌胃,可使结扎总胆管动物升高的谷酸转氨酶及胆红素二磷酸脲苷葡萄糖醛酰转移酶的活力下降或复常,使降低的了弧肝脏二磷酸脲苷—葡萄糖脱氢酶及胆红素二磷酸脲苷葡萄糖脱氢酶的活力上升。栀子煎剂对半乳糖胺引起的大鼠类似人的急性黄色肝萎缩样肝炎有预防作用。栀子煎剂、提醇物和藏红花甙、藏红花酸、去羟栀子甙元均能促进动物胆汁分泌:去羟栀子甙元的利胆作用是胆汁酸非依赖性的,在人造胆囊造影时,口服栀子煎剂则胆囊收缩明显;栀子水、醇浸膏和藏红花甙、藏红花酸钠盐均能减少结扎总胆管兔血中胆红素的含量。③对胃肠功能的影响。通过十二指肠给予去羟栀子甙25毫升/公斤,能使结扎幽门大鼠易液分泌减少,总酸度下降。静注去羟栀子甙及其甙元,能短暂的抑制大鼠自发性胃蠕动和匹罗卡品诱发的胃收缩。同时有轻微的抗乙酰胆碱和抗组织胺作用。④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栀子煎剂或醇提取液对麻醉或不麻醉猫、兔、大鼠,不论口服,腹腔或静注给药均有降压作用。⑤抗病原体。栀子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脑膜炎双球菌、多种皮肤真菌、钩端螺旋体及血吸虫成虫有抑制作用。

(名著名言)

1.《本经》:“主五内邪气……面赤……疮疡。”

2.《别录》:“疗心中烦闷。”

3.《药性本草》:“解五种黄疸。”

4.《本草纲目》:“治吐血,衄血,血痢,下血,血淋,损伤瘀血,及伤寒劳复,热厥头痛,疝气,汤火伤。”

5.《本草衍义补遗》:“治上焦中焦连壳用;下焦去壳,洗去黄浆,炒用;治血炒黑用。”

6.《本草备要》:“生用泻火,炒黑止血,姜汁炒治烦呕。内热用仁,表热用皮。”

(验方经方)

1.茵陈、栀子大黄汤(《伤寒论》):茵陈、栀子、大黄、黄芩。

2.栀子大黄汤(《伤寒论》)栀子、大黄、枳实、甘草。

3.栀子清肝散(验方):栀子、红花、大黄、姜黄、地鳖虫。

(食疗验方)

栀子猪瘦肉汤:栀子10克,黄柏10克,茵陈30克,溪黄草30克,猪瘦肉10克。上药一起放沙煲中煲汤,分早晚2次饮。主治:湿热黄疸,两胁胀痛,厌食油腻,尿黄,大便硬,舌质红,苔黄等。

芦根《别录》

芦根为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芦苇的地下茎。我国各地均有分布。春末夏初或秋季均可采挖,除去泥土、须根、残茎、芽及皮膜,洗净晒干。切段生用或鲜用,以鲜者佳。

(性味)味甘,性寒。

(归经)入肺、胃、肾经。

(功效)清热生津、止呕、除烦。

(用量用法):15-30克水煎服。鲜品可用加倍或更大剂量,鲜品可捣汁服。

(药理作用):芦根煎剂体外试验对β—溶血性链球菌有抗菌作用。

(名著名言)

1.《别录》:“主消渴客热,止小便利。”

2.《新修本草》:“疗反胃呕逆,不下食,胃中热,伤寒内热,弥良。”

3.《本草经疏》:“芦根味甘气寒而无毒,甘能益胃和中,寒能除热降火,热解胃和,则津液流通而渴止矣……火升胃热,逆则反胃呕不下食,及噎哕不止,甘寒除热安胃,亦能下气,故悉主之也。”

(验方经方)

1.苇茎汤(《千金方》):芦根、薏苡仁、桃仁、冬瓜仁。

2.芦根饮(《千金方》):芦根、竹茹、生姜汁、粳米、半夏。

3.芦根汤(验方):鲜芦根、忍冬藤、连翘、淡竹叶、牛蒡子、荆芥、淡豆豉、薄荷、桔梗、甘草。

(食疗验方)

芦根红萝I、水:芦根20克,甘蔗200克,马蹄100克,红萝卜250克,白茅根20克,水煎服。主治:暑温,发热,口渴,汗出,尿黄,舌质红,苔薄黄或小便不利,小便急、频、痛等。

天花粉《本经》

天花粉为葫芦科多年生宿根草质藤本植物瓜蒌的干燥块根。我国南北各地均产,栽培或野生。秋冬采挖,洗去泥土,刮去外皮,切成段、块、片,晒干或焙干。

(性味)味甘、微苦、酸,性微寒。

(归经)入肺、胃经。

(功效)清热生津,消肿排脓。

(用量用法)10—15克,水煎服,或人丸散。外用研末、水或醋调敷。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大便滑泄者、孕妇忌服。

(药理作用)①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天花粉可增强免疫功能,经动物注射天花粉蛋白可使白细胞增加,嗜中性白细胞比例增加,天花粉的水溶性浸膏能阻断小白鼠脾脏淋巴细胞中因刀豆素A和植物血凝素的有丝分裂性植物凝集参与的胚子发生反应。②升血糖。用天花粉提取物给兔口服,可使血糖上升,对饥饿兔这一作用更明显,且使饥饿兔的肝糖原和肌糖原增加。③致流产及抗早孕。用天花粉注射液给妊娠小鼠、兔、犬、人皮下或肌注,可以使小鼠、兔的大部分胎仔死亡,犬及人的胎儿死亡并娩出。大剂量天花粉蛋白阴道内给药,对孕兔也有致流产作用。④抗癌。天花粉蛋白对滋养层细胞肿瘤有较好的疗效,对小鼠移植性肝癌、乳腺癌、网织细胞肉瘤腹水型及大鼠互克癌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⑤抗溃疡。对大鼠水浸捆缚应激性溃疡,以5克/公斤天花粉水煎剂灌服,有显著抑制应激性溃疡的作用。

(名著名言)

1.《本经》:“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

2.《日华子本草》:“治热狂时疾,通小肠消肿毒,乳痈发背,痔瘘疮疖,排脓生肌长肉。”

3.《本草衍义补遗》:“主消渴。”

4.《本草便读》:“天花粉清胸胃之烦热,痰垢均除……甘苦并济,生津止渴……消肿脓结可散,泽枯润槁性偏寒。”

(验方经方)

1.内消散(《外科正宗》):天花粉、银花、知母、川贝母、乳香、半夏、白芨、穿山甲、皂角刺。

2.如意金黄散《外科正宗》:天花粉、天南星、生甘草、陈皮、厚朴、苍术、大黄、黄柏、白芷、姜黄。研细末,浓茶调敷。

3.花粉麦冬汤(验方):天花粉、麦冬、石斛、生地、玄参、五味子、沙参、葛根、知母、黄芩、甘草。

(食疗验方)

天花粉麦冬汤:天花粉15克,麦冬15克,生地20克,淮山20克,葛根20克,山萸肉15克,猪瘦肉100克,上物一起人沙锅中熬汤,分早晚2次饮。主治:消渴病口干口渴,易饿消瘦,神疲乏力等。

黄芩《本经》

黄芩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芩的根。主产于河北、山西、内蒙古、河南及陕西等地,以山西产量最多,河北承德产的质量最好。春秋两季采挖,除去残茎、须根,晒干。蒸透或开水润透切片。生用、酒炒或炒炭用。

(性味)味苦,性寒。

(归经)入肺、胆、胃、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用量用法)3—10克,煎服或人丸散。清热多用生黄芩,安胎多用炒制品,清上焦热可用酒芩,止血则多炒成炭用。

(使用注意)本品苦寒伐气,脾胃虚寒、腹痛喜按、少食、便溏者忌用。

(药理作用)①抗菌。研究认为黄芩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对多种革兰氏阳性球菌、阴性杆菌、钩端螺旋体、结核杆菌、皮肤真菌以及流感病毒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黄芩滑石汤等在体外有一定抗菌作用。②抗过敏及抗炎。黄芩有较强的抗过敏作用,并有抗炎活性。有效成分为黄芩甙和黄芩素。对于I型变态反应,它们能明显抑制致敏豚鼠离体小肠及离体气管对抗原的过敏性收缩。抑制致敏豚鼠吸人抗原所致的过敏性休克,并能显著抑制实验动物的被动过敏反应。其抗过敏作用的原理在于通过对硫基酶的抑制,以减少抗原抗体反应时过敏化学介质的释放,即是一种作用于过敏反应末期(效应期)的抗过敏药物。黄芩素的水溶性衍生物黄芩素磷酸三钠也能显著地抑制化合物48/80所致肥大细胞脱颗粒。此外,黄芩对佐剂性关节炎的继发性损害有明显预防保护作用,但无治疗效果,对原发性损害也无效。③解热。黄芩对酵母、伤寒菌苗等所致实验性发热有解热作用。皮下注射黄芩及黄芩汤对伤寒混合疫苗所致家兔发热有明显解热作用。④降压。黄芩的多种制剂,多种给药途径对不同的动物均呈降压效果。降压原理可能主要在于抑制血管运动中枢,另也与直接扩张血管及刺激血管壁感受器而引起反射性血压下降有关。⑤利胆,保肝黄芩可促进胆汁分泌,并能抑制大鼠肝脏类脂质的过氧化。⑥利尿。黄芩及其成分黄芩甙、黄芩素及汉黄芩素均可促进尿液分泌。⑦解痉。黄芩能抑制兔的离体小肠及犬的在位小肠运动,乙醇提取物并能抗毛果芸香碱所致小肠运动亢进,黄芩、黄芩素也能拮抗乙酰胆碱所致小鼠肠痉挛。⑧镇静。黄芩有镇静作用,能减少实验动物的自发运动,抑制阳性条件反射,改善阴性条件反射,加强大脑皮层的抑制过程。⑨解毒。黄芩能明显增强多种动物对土的宁的耐受能力,减轻惊厥程度,降低死亡率,有效成分为葡萄糖醛酸。⑩体内过程及毒性。大鼠实验表明黄芩甙于体内分解成黄芩素后被吸收,黄芩素于肝内代谢后经胆汁排出,并于肠下部再吸收。

(名著名言)

1.《本经》:“主诸热黄疸,肠游泄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

2.《别录》:“疗痰热,胃中热。”

3.《珍珠囊》:“凉心,治肺中湿热,泻肺火上递……安胎。”

4.《本草纲目》:“治风热,湿热、头痛、奔逐热痛、火咳肺痿,喉腥、诸失血。”“汤酒上行,汤猪胆汁除肝胆火。得柴胡退寒热,得芍药治下痢,得桑白皮泻肺火,得白术安胎。”

(验方经方)

1.黄芩滑石汤(《温病条辨》):黄芩、滑石、茯苓、大腹皮、白蔻仁、通草、猪苓。

2.黄芩汤(《伤寒论》):黄芩、芍药、甘草、大枣。

3.黄芩连夏汤(验方):黄芩、连翘、夏枯草。

4.芩菊连银汤(验方):黄芩、菊花、连翘、银花、天花粉、象贝母、蒲公英。

(食疗验方)

黄芩菊花糖水:黄芩10克,菊花10克,鱼腥草10克,桑叶10克,车前草10克,红糖适量。上药先煎取汁,人糖调匀,分早晚服。主治:肺热咳嗽,痰黄,咽喉肿痛,舌尖红,苔薄白,脉浮数等。

黄连《本经》

黄连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的根芩,根须及叶。黄连多系栽培。主产于我国中部及南部各省,四川、云南黄连产量较大。秋季采挖5—7年的植株,除去苗叶,须根、干燥。生用或姜炒。

(性味)味苦,性寒。

(归经)人心、肝、胃、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用量用法)2—10克,煎服或人丸散。盐酸黄连素:片剂,每片50—100毫克,每次100—200毫克,每日2—3次。灌肠剂,用1%水煎液,50—100毫升灌肠,每日1次;软膏剂,1%浓度,外用涂敷。

(使用注意)本品大苦大寒,过量或服食较久,易致败胃。凡脾胃虚弱、津液亏损等患者,慎用。黄连注射液及黄连素注射可引起急性心源性脑缺氧综合征、过敏性休克、药疹等。

(药理作用)

①抗病源微生物及寄生虫黄连有较强广谱抗菌作用,对多型痢疾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以及肺炎球菌、白喉杆菌、百日咳杆菌、布氏杆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霍乱弧菌、结核杆菌、钩端螺旋体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效果。如黄连与黄芩,黄连与大黄及三药组成泻心汤时抗大肠杆菌作用均增加。另黄连对多种病毒、原虫、衣原体及真菌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如在鸡胚试验中对各型流感病毒、新城鸡瘟病毒等有效;以黄连配伍黄芩、银花制备的双黄连注射液对流感病毒所致小鼠感染有保护效果。②抗毒黄连及黄连复方对多种细菌毒素有明显拮抗作用,如黄连、黄连素可降低金葡萄凝固酶及溶血素效价。黄连于亚抑菌浓度时即能抑制金葡萄凝固酶的形成,黄连素还可使霍乱弧菌毒素失活,对抗霍乱毒素所致炎症及严重的腹泻症状。黄连解毒汤还能减轻内毒素所致实验动物的发热、低血糖及肾,脑等重要生命脏器营养性血流量的降低,减少内毒素所致大,小鼠的死亡率。黄连的上述抗毒作用在其清热泻火功效上有重要意义。③抗炎黄连有明显的抗炎作用。有人以鸡胚法对1000余种植物105种生药进行筛选,结果发现含黄连素的植物都明显抑制肉芽形成,尤以黄连、黄柏价值为高。黄连对多种晚期炎症模型均有明显抑制作用。黄连对炎症早期的渗出水肿也有明显的作用。以黄连为主药的多种方剂也有明显抗炎效果,如黄连解毒汤。④解热黄连、黄连素汤有解热作用,由黄连组成的多种方剂,如黄连解毒汤、葛根芩连汤等对内毒素所致家兔发热均有明显抑制效果。⑤镇静黄连泻火汤、黄连复方多用于伴有精神不安,兴奋等证,热毒炽盛,灼及营阴的患者。黄连及黄连素有明显的中枢镇静、安定效果。减少自发活动,增强催眠药麻醉效果,影响被动运动等。⑥降压黄连有降压作用,静注黄连素可引起剂量依赖的降压效果,无快速耐受现象。其降压原理可能与直接扩张血管,抗胆碱脂酶,抗肾上腺素、抑制血管运动中枢等多种因素有关。黄连解毒汤能明显降压,去黄连、黄柏后作用消失,而去黄芩后降压作用尤强;黄连解毒汤还能使自发性脑卒中高血压大鼠的血压上升受抑,并减少脑卒中发生率。⑦抗心律失常及抗心肌缺血黄连素,小蘖胺等均有明显的抗心律失常作用。黄连素对氯仿、乌头碱、氯化钡、肾上腺素、电刺激、冠脉结扎等多种原因所致心律失常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小蘖胺也有明显的抗心律失常作用。能降低心脏自律性,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减慢传导;小蘖胺还对实验性心肌梗塞有保护作用。⑧抗凝黄连有抗凝作用,黄连分别与大黄、黄芩配伍或三者组成泻心汤均有明显抗凝效果,但倘浓度减低,反而促凝。黄连并有强抗血小板聚集活性,黄连与黄芩、黄连与大黄及泻心汤也均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黄连素、小蘖胺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小蘖胺并能抗血栓形成,而黄连素则反能促进血栓形成。⑨抗溃疡黄连、黄连素均有抗胃溃疡开成效果。黄连复方抗溃疡作用更强,如泻心汤、黄连解毒汤、小陷胸汤等。黄连素抗溃疡效果与其抑制胃液分泌、耗竭组织胺有关。⑩降血糖黄连、黄连素有降血糖作用,并可降低血中胆固醇。黄连素降低正常小鼠血糖的原理可能在于抑制糖原异生和促进糖的酵解。对四氧嘧啶造成的大白鼠糖尿病模型,能促进胰岛细胞的修复。⑧升白细胞黄连对整体动物的红、白细胞均无明显影响。但黄连所含小蘖胺有显著的升白细胞效果,能对抗环磷酰胺等多种原因所致之白细胞降低。⑩对免疫功能的影响黄连解毒汤能减轻大鼠胸腺及脾之重量,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率及吞噬指数、促进小鼠抗体生成及血清溶菌酶含量。⑩其他黄连素及小蘖胺均有一定抑瘤效果。黄连素还有利胆、局麻、抗利尿、止泻等作用。黄连及黄连素对肠平滑肌的作用因实验条件而异:似有低浓度兴奋、高浓度抑制作用;低浓度增强前列腺素等所致肠道收缩,高浓度时则有解痉作用。

(名著名言)

1.《本经》:“主热气目痛,眦伤泪出,明目,肠擗腹痛下痢,妇人阴中肿痛。”、

2.《别录》:“主五脏冷热,久下泄擗脓血,止消渴,大惊……调胃厚肠,益胆,疗口疮。”“解巴豆毒。”

3.《珍珠囊》:“其用有六:泻心脏火,一也;去中焦湿热,二也;诸疮必用,三也;去风湿,四也;治赤眼暴发,五也;止中部见血,六也。”

4.《本草纲目》:“去心窍恶血,解服药过量烦闷及巴豆,轻粉毒。”

(验方经方)

1.黄连汤(《证治准绳》):黄连、黄柏、羚羊角屑、赤茯苓。

2.黄连散(《圣惠方》):黄连、厚朴、干姜、木香、艾叶、龙骨、牛角腮(烧存性)乌梅。

3.复方黄连液(验方):黄连30克、冰片0.3克,硼砂4克。加蒸馏水100毫升。

4.三黄软膏(验方):黄连、黄芩、黄柏、厚朴、苦参。

(食疗验方)

黄连糖水:黄连15克,葛根25克,黄柏12克,火炭母20克,秦艽10克,白头翁20克,红糖适量。水煎取汁,人红糖调均,每早晚服。主治:大肠湿热,腹痛,腹泻,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黄柏《本经》

黄柏为芸香科落叶乔木植物黄檗和黄皮树除去粗皮的树皮。关黄柏主产于辽宁,吉林、河北等地;川黄柏主产于四川、贵州、湖北、云南等地。清明前后剥取树皮,刮去粗皮,晒干压平。切片生用或盐炒用。

(性味)味苦,性寒。

(归经)人肾、膀胱、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用量用法)5—10克,水煎服或人丸散。生用或盐水炒用;外用生者适量,研末敷患处。

(使用注意)本品大苦大寒,易损胃气,脾胃虚寒者忌用。

(药理作用)

①抗病原微生物水煎剂或醇浸剂有广谱抗菌作用,对多型痢疾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及肺炎球菌、炭疽杆菌、霍乱弧菌、白喉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伤寒副伤寒杆菌、钩端螺旋体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另对多种皮肤致病性真菌、阴道滴虫、乙肝表面抗原等也有抑制作用。②降压黄柏及黄柏复方二仙合剂对大鼠、猫、犬等实验动物均有明显降压效果。注射时作用更强。③增强平滑肌运动黄柏可使家兔离体肠管收缩幅度增加,除黄连素外,所含黄柏酮能使肠管张力、收缩幅度均增加。④其他作用黄柏因富含黄连素,故黄连素的多种药理活性也当为黄柏所具有,如抗毒、解热、抗炎作用。

(名著名言)

1.《本经》:“主五脏胸胃中结热,黄疸,肠痔,止泄痢,女子漏下赤白,阴伤蚀疮。”

2.《珍珠囊》:“黄柏之用有六:泻膀胱龙火,一也;利小便结,二也;除下焦湿肿,三也;痢疾先见血,四也;脐中痛,五也;补肾不足壮骨髓,六也。”

3.《本经逢原》:“黄柏,干用降实火,酒制治阴火上炎,盐制治下焦之火,姜制治中焦痰火、姜汁炒黑治湿热,盐酒炒黑制虚火,阴虚火盛面赤戴阳,附子汁制。”

4.《得配本草》:“以黄柏补水,以其能清自下泛上之阴火,火清则水汤坚凝,不补而补也。”

(验方经方)

1.三妙散(《医学心悟》):苍术、黄柏、牛膝。

2.易黄汤(《傅青主女科》):黄柏、山药、芡实、车前子、白果。

3.黄柏石膏散(验方):黄柏、煅石膏、枯矾、红升丹。

4.黄柏散(验方):黄柏、白芨、地榆。

(食疗验方)

黄柏糖水:黄柏15克,秦皮10克,黄连15克,赤芍10克,淮山10克,木棉花凹克,芡实10克,白术10克,红糖适量。上药先煎取汁,人红糖调匀,分早晚服。主治:湿热白带,白带量多味臭,外阴痒,口苦口干,舌尖红,苔薄黄等。

龙胆草《本经》

龙胆草为龙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龙胆和三花龙胆的根。我国南北各地均有分布。以东北各省产量最大,习称“关龙胆”,质量为佳。春、秋均可采收,以秋季采收质量为上。采挖后,除去茎、叶、杂质,洗净晒干。切段生用。

(性味)味苦,性寒。

(归经)人肝、胆、膀胱经。

(功效)清湿热,泻肝火。

(用量用法)5—10克,水煎服或人丸散。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本品性味苦寒,脾胃虚寒、腹泻者,不可服用。

(药理作用)。

①保肝利胆龙胆草能对抗四氯化碳所致小鼠的急性肝损伤,复方龙胆也有明显保肝作用。龙胆对于健康及肝损伤大鼠或建康犬,均有明显利胆作用,能明显增加胆汁流量。②抗炎龙胆草、复方龙胆、龙胆泻肝汤均有显著的抗炎作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方还能明显抑制组织胺所致患者的皮肤风团反应,提示对变态反应性炎症有良好效果。③健胃龙胆草可作为苦味健胃剂用于食欲不振等。实验表明食前少量服用龙胆草液能刺激胃液的分泌。④利尿降压静注龙胆草液能明显增加尿量,并使血压明显下降,降压原理也可能与抑制心脏有一定关系。龙胆泻肝汤也有显著降压效果,机理与扩张血管有关。⑤增加免疫功能龙胆草注射给药可促进小鼠炎症细胞的吞噬活性,龙胆泻肝汤也能增强腹腔巨噬细胞对异物的吞噬能力,并可使小鼠胸腺增重;促进淋巴细胞转化,对绵羊红细胞所致小鼠抗体生成,能抑制初次反应而显著增强,再次抗原刺激的抗体生成反应。

(名著名言)

1.《本经》:“主骨间寒热,惊痫邪气,续绝伤、定五脏、杀蛊毒。”

2.《别录》:“除胃中伏热,时气温热,热泄下痢……益肝胆气,止惊惕。”

3.《珍珠囊》:“去目中黄及眼赤肿胀,瘀肉高起,痛不可忍。”

4.《用药法象》:“退肝经邪热,除下焦湿热之肿,泻膀胱火。”

(验方经方)

1.龙胆泻肝汤(《和剂局方》):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生地黄、车前子、泽泻、木通、当归、甘草。

2.龙胆草(验方):龙胆草、柴胡、川楝子、枳壳、栀子、黄柏、香附、茵陈。

3.阴痒方(验方):苦参、龙胆草、土茯苓、白藓皮、蜈蚣、蛇床子。

4.麦冬养胃汤(验方):麦冬、龙胆草、石斛、天花粉、知母、葛根、甘草、沙参、玉竹。

(食疗验方)

龙胆草糖水:龙胆草12克,木通10克,车前草20克,茵陈20克,白茅根30克,银花20克,菊花10克,甘草10克,砂糖适量。上药水煎取汁,人砂糖调匀服。主治:肝火上炎,口苦口干,头痛,尿黄,便秘,舌尖边红,苔薄黄。

紫花地丁《本草纲目》

紫花地丁为薰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紫花地丁的全草。产于我国长江流域下游至南部各省区。夏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洗净晒干,切段生用。鲜用随时可采。

(性味)味苦、辛,性寒。

(归经)人心、肝经。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用法用量)6—15克,水煎服;单味用30—60克。鲜品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药理作用)本品对结核杆菌及钩端螺旋体有抑制作用,并有清热、消肿、消炎等作用。

(名著名言)

1.《本草纲目》:“治一切痈疽发背,疔肿瘰疬,无名肿毒,恶疮。”

2.《本草正义》:“地丁专为痈肿疔毒通用之药。……然辛凉散肿,长于退热,惟血热壅滞,红肿渐发之外疡宜之。若谓通作治阴疽发背寒凝之证,殊是不妥。”

(验方经方)

1.地丁草汤(《证治准绳》):紫花地丁、当归、大黄、赤芍、黄芪、甘草。

2.紫菊饮(验方):紫花地丁、野菊花。

3.阑尾I号(验方):紫花地丁、大血藤、川楝子、大黄、牡丹皮。

白头翁《本经》

白头翁为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头翁的根。分布东北、华北及江苏、安徽、陕西等地。春季开花前或秋末叶黄时均可采收。除去地上部分,保留根头白绒毛,洗净泥土,晒干。切片生用。

(性味)味苦,性寒。

(归经)入胃、大肠经。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治痢。

(用量用法)10—30克,水煎服;单用30—50克,水煎浓缩服;或30-60克制成100毫升煎液,保留灌汤。

(药理作用)白头翁水煎剂及其皂甙都能抑制溶组织阿米巴原虫的生长,但需大剂量。其浸膏和粉剂能杀灭阴道滴虫,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流感病毒及少数真菌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白头翁鲜茎叶的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

(名著名言)

1.《别录》:“止毒痢。”

2.《药性本草》:“治痢疾腹痛,齿痛,百节骨痛。”

(验方经方)

1.白头翁(《伤寒论》):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

2.白头翁散(验方):白头翁、地榆、诃子、公丁香。

3.白头翁糖浆(验方):白头翁、黄连、秦皮。

(食疗验方)

白头翁糖水:白头翁30克,黄连10克,火炭母30克,红糖适量。上药水煎取汁,人红糖调匀服。主治:痢疾,腹痛腹泻,大便脓血,里急后重,舌尖红,苔薄黄等。

射干《本经》

射干为鸢尾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射干的根茎。主产于湖北、河南、江苏、安徽等地。全年均可采,以秋季采收为佳。除去苗茎、须根,洗净,晒干,切片生用。

(性味)味苦,性寒。

(归经)入肺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利咽,消痰散结。

(用量用法)3—10克,水煎服。

(使用注意)其性善降,服之易泻,故脾虚者不宜服。孕妇忌用。

(药理作用)本品对常见的致病性皮肤癣菌有抑制作用,对外感及咽喉疾患中的某些病毒,也有抑制作用。有消炎作用,能消除上呼吸道的炎性渗出物。

(名著名言)

1.《本经》:“主咳逆上气,喉痹咽痛,不得消息,散结气,腹中邪逆,食饮大热。”

2.《本草纲目》:“射干能降火,故古方治喉痹咽痛为要药。”

3.《本草正义》:“射干之主治,虽似不一,实则降逆开痰,破结泄热二语,足以概之。”

马勃《别最》

马勃为马勃科菌类植物大马勃、紫马勃与脱皮马勃的干燥子实体。产于内蒙古、甘肃、吉林、辽宁等省。秋季采收。除去外层硬皮,切成方块。研粉用。

(性味)味辛,性平。

(归经)入肺经。

(功效)清热,解毒,利咽。

(用量用法)5-10克,水煎服。

(药理作用)本品有止血作用,脱皮马勃对口腔出血性疾病有明显的止血效果,对鼻出血也有效。脱皮马勃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肺炎双球菌及少数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

(名著名言)

1.《别录》:“主恶疮与疥。”

2.《本草纲目》:“清肺,散血热,解毒。”

3.《本草备要》:“清肺解热,散血止嗽,治喉痹咽痛,鼻衄,失音,外用敷诸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