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边村史

岱边村史

岱边村因地处岱峰(董奉山次峰)西边而得名,现在岱边村区位独特,位于福州主城与滨海新城的走廊中心,毗邻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和长乐一中首占校区,有福平铁路城际快线和国道316 线穿越,长乐站就设在村前。岱边历史悠久,唐朝建县时就已经是中原多族姓南渡聚居地,有中原耕读传家的士大夫遗风。岱边历史上出过明贤、廉吏、宰相等,近现代也涌现了不少作家、教育家、侨领、企业家和各级各类公职人员。岱边山川毓秀,村前闽江支流环绕,山后有待开发的处女山庄,是金龙逐平原、玉凤飞洞江的风水宝地。岱边村人口不多,却有十八个以上姓氏族群聚居,有联云:十八姓和睦相处,三千口友好往来。岱边村在清朝以前,虽然行政区划有些许变化,但历史上长期属长乐二难乡(康隆乡)信德里三都。民国时期和解放初期曾隶属东渡、营前等区建制,现在隶属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首占镇,岱边村也曾经辖丰山、孝里两个自然村。

岱边村位于长乐区中部,岱峰山下,距县城5 千米。村落面积5.88平方千米,全村耕地面积1180 亩,2017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大约100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08元。现全村总户数725 户,人口2461 人,旅外华侨华裔1000 多人,17 个村民小组,辖高山顶自然村。岱边有高级职称、科级以上各级各类公职人员300 多人,既有世界名校如哈佛大学的学子,也有国内重点高校像清华、北大的学子。岱边先后荣获福建省“优胜村庄”及福州市“文明精品村”荣誉称号。方言:福州话。著名景点:岱峰公园、云屏月峡、寿石、大岚磹等。

岱边地理

岱边村北与龙门后山接壤,南有安边山、丰园里和七星墩连通珠湖,西临十里沃野平原及上洞江与首占、鹏上、丰山交界,北有麒麟山、葫芦倒地山、有岱边岭与岱岭接连,背靠当龙山、龟山(岱峰山)与长乐名山董奉山相连。宋明时期,岱边村就已经形成较完整的街巷村落,即所谓有“三横街七直巷”,史志记载:岱边街、南横街(南溪)、东横街(北溪)、尚文巷、中峰巷、左峰巷、右峰巷、文巷、下卓巷、溪下巷、下里巷,曾作迁县备选之地。历史上著名国道(驿道)陈坑道必经岱边村。陈坑道由洋尾下渡经龙门道,经龙门后山、陈坑岭、岱边岭、岱岭、青桥、坑兜、青山直达古槐敦素里新宁县衙门。古时长乐通省城必走水路,而陈坑渡也叫洋尾下道,离省城最近仅100里,而吴航道头到省城要120里。陈坑道石板大路于宋绍兴四年铺设,蜿蜒30余里,翻山岭有石台阶。五代时(907-960)由石门村陈念乡太监建避雨亭于岱岭顶叫太监亭。到明孝宗弘治时(1488-1505),由岱边村何某,全面重修陈坑道石板,石台阶及太监亭。岱边村横街,北涧溪聚魁大石桥是20世纪50年代前长乐、福清交通必经之路。20世纪60年代建设青闸公路后陈坑道才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随着城市扩大,岱边成为福州主城与滨海新城的走廊中心,有福平铁路、城际快线和国道316线穿越,长乐站就设在村前,青闸公路也成为城区街道的一部分。

岱边山川毓秀,具有金龙逐平原、玉凤飞洞江的山势地貌,是龙脈凤穴吉地。金超仑、当龙山如龙头、龙项,企仑顶巅峰如龙尾,从当龙山到企仑顶叠峦山峰如龙身。户部尚书大石墓似龙口,南北涧溪似龙爪。站在岱中门楼向上观察山貌地势,正像金龙下山逐平原,形象逼真。凤山坡如彩凤身躯,魁山社大王宫为凤头,旁边两棵千年大榕树如凤冠(两棵大榕树已毁)。南涧溪堤坝连新浦如凤衔枝,村两旁房屋似凤翅膀,凤尾在金超仑的松杉木。若站在当龙山向下俯瞰,以凤山坡为中心看全村地貌酷似彩凤飞翔,口衔洞江之鲫。

岱边山势又如一张太师座椅。背靠金超仑、当龙山,左龙臂安边山,右虎臂下周山,青闸公路如金带环腰,上洞江银腰带迎接汇聚闽江丰富水源。正对面有鼓山、大象山以及营前马头等大小山作官印笔架。

岱边村面向上洞江平原(福州江河冲积平原组成部分),拥有十九浦:古塘浦、王丘浦、白灶浦、鳖石浦、后角浦、银盏浦、渡龙浦、板塘铺、官堰铺、蔗浦、师娘浦、浦口小浦、下笼坂浦、桥头浦、蛎壳浦、笼臂浦、新浦、溪浦、葫芦浦。其中新浦道头是20世纪70年代前岱边村民乘木帆船前往福州和过江村庄的水道古渡口,更重要的是这些河浦灌溉着昔日的沃野千顷,滋养着岱边的代代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