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式焚纸炉的前世今生

塔式焚纸炉的前世今生

焚纸炉俗称字纸炉,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印记,是出于纪念文字的创造者仓颉和至圣先师孔子,也是历史文人“敬惜字纸”的传统习惯,人们从不把字纸和其他垃圾放在一起焚烧,以示对文化的尊重和敬畏。小时候大人们常常教育我们,有字的废纸不能扔在地上,也不能用脚去踩踏,更不能用来当厕纸。这些年,城市、农村普遍有了垃圾桶,建起了垃圾坑、垃圾收集房,过去的竹编字纸篮也已经被塑料垃圾袋和垃圾桶所代替,但历史上的岱边人却有爱护环境卫生和崇敬文化的好习惯。

在岱边村中巷和横街交汇处,有一座形如宝塔、高度约2 米的石制焚纸炉。整座焚纸炉用十几块花岗岩石头拼接砌成,焚纸炉共分炉座、炉身和炉顶,炉座上方是两层炉身,炉身第一层有一个门洞,是倒字纸的进口。炉顶飞檐斗角,还压着一个石雕葫芦。一位研究焚纸炉的长者记述,这焚纸炉有千年的历史。宋明朝时期,岱边是有名的进士村,文风鼎盛,尊师重教,爱惜文化字纸理所当然。这些年人们已经没有把它派上用场了,但是一代代村民都非常爱护它,前几年有村民还在炉上镶嵌焚纸炉的典故,并赋诗歌颂,意在保护并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历史文物的前世今生,其用心良苦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