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便捷
■ 高震
岱边依山面水,多山丘和水面,唐朝前上下洞江平原还是汪洋一片,潮涨是江水,潮落是沙地,宋朝之后才逐步形成沙洲村落。古时居民出行,商贾往来,除了步行,就是渡船。随着江河演变,沧海桑田,陆地扩大,逐渐出现轿子、马匹等交通工具。辛亥革命后,居民外出主要还是步行,人们婚丧喜庆或有急事,均可租轿,租金多寡按路程面议,并另给轿夫花彩(红包)。去外县或出省仍然是徒步或走闽江航运。20世纪50年代后,修通营前到城关的公路后,才有了人力车和公共汽车。坐船去福州后,乘坐火车可直达北京,沿途经杭州、上海、南京等城市。20世纪80年代后,作为开放城市基础设施之一的交通建设迅猛发展,各种现代化车辆激增。这些车辆有国有的、私营的,随时可以买票上车。福州还逐步开辟飞往全国各大城市的航线,现在长乐机场已经开辟十多条国际航线。
岱边村史上虽然是驿道,然而古时的驿道也只是路面上铺些石板或碎石,较羊肠小道好一些而已,道路狭窄、崎岖、弯曲,只能步行或骑马。不通车辆。村民出村全靠步行,行李、货物全凭肩扛担挑,若要去省城只有水道。上省城读书、办事都得先步行3-5公里小路,到珠湖、洋尾下或龙门道头去乘小货轮。
20世纪60年代初期,青闸公路修通,岱边村结束了不通公路的历史。青闸公路是在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修建的。县政府举全县之力,调集各公社、大队的社员自带被席、粮食,全靠手挖、肩挑的原始劳动方式修建这条公路。岱边村民踊跃投入修路大军,还承担民工的后勤生活工作,各家各户卸下门板铺上稻草作为民工的床铺,妇女们承担起蒸饭、烧水、洗衣、整理工具等后勤服务,保证民工的正常出工。那种轰轰烈烈的劳动场面亲历者是难以忘怀的。
改革开放以后,岱边村交通、道路状况有了巨大的变化,原有的砂土公路全部铺设水泥路面。通往各村的泥巴路也铺上水泥,可通上汽车。2011年,城市公交车开进了岱边,612路公交车起始站就建在岱边村口,620 路公交车和通往福州和福清的城际公交都在岱边设立停靠站,极大地方便村民的出行。正在修建的福平铁路从村旁通过,其开设的长乐站台就建在离岱边村口约500 米的地方,如正式开通运营,岱边村民可直接在家门口乘火车到全国各地。为了保证上幼儿园、小学的学童安全,校车可以直接开进村庄接送。
改革开放后村内的道路建设也取得了巨大成绩。村和社会贤达捐资200多万元铺设新西路、勤治路、南溪路三条进村水泥主干道。村民的私家车也逐年增多,的士、滴滴快车也随时可进村接送出行者到县城、省城,村民实实在在分享到改革开放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