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农村

小康农村

改革开放后岱边村以奔小康为目标,先后创办了翻砂厂、机砖厂(前身火烧柴草砖厂3-4个)、蔬菜基地、日兴提花有限公司、母猪繁殖场等企业,并积极鼓励村民外出经商办企业,广开致富门路。集体经济从原来的负债发展到近年来每年都有40 多万元的收入。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村党支部加强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做到勤政为民、乐当公仆,坚持村务公开,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在新村建设中,对基建工程采取公开投标、住宅基地抽签定点、工程施工公开监督等做法。

科学规划抓“龙头”。为建设“整洁、优美、有序”的文明新村,岱边村按照“合理布局、节约用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和“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尊重群众意愿”的原则,高标准、高起点地搞好新村建设规划。严格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设计、统一配套、统一施工、统一朝向的“六个统一”集中统建住宅新区。村里结合新村建设与旧村改造,切实搞好“五通”建设和环境绿化美化,搞好新村的水电路配套设施建设。现已首期开发建成式样新颖、风格独特、设施配套的垱下新村50多幢住宅,并在全村实施了大面积的旧村改造,呈现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雏形。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多方筹资办公益。分别投入200多万元拓宽并铺设新西路、勤治路、南溪路等3条村庄水泥主干道,实现路面水泥化22条,面积11100平方米;投入30多万元用于农村电网改造和用户电表更新;投入120多万元建成“人饮”卫生自来水工程,使得全村自来水普及率达100%;投入60多万元建成一个3000平方米的停车场;投入12万元建造公厕8座等。加强公益事业和农民文化阵地建设。投入48万元建成村礼堂;投入15万元建成村敬老院;投入30多万元改造翻新文化活动中心;还兴建了一批宣传栏、广播室、有线电视网、科技计生服务室、卫生所等科教文卫设施,极大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投入100多万元兴建了教学楼,村小学幼儿园各项硬件设施配套完善,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入学率均达100%。

健全管理创文明。加强村民思想道德教育,广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提倡移风易俗,提高农民素质。新世纪伊始,举办村民思想教育培训班,并由村干部走访教育680 户,群众受教育面达98%以上。评选“五好家庭”和“创建文明户”,推动全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完善配套新村建设的各项管理制度,先后制定出台了《廉政公约》《财务公开、民主管理章程》《村民文明公约》及交通管理、外口管理、卫生管理等多项制度,做到有章可循,积极搞好村容村貌整治,绿化美化村庄环境。全面落实“门前三包”卫生责任制,要求村民定点定时倾倒垃圾,共同维护环境卫生,加强对“三场”“三边”的有效整治,对乱倒乱堆的砂、石、土和垃圾、杂草等及时进行全面清除,清理在村主干道占道经营的摊外摊、店外店,拆除影响村容村貌的违章搭盖。随着福州沿江向海布局和长乐撤市设区的区划实施,岱边村土地大部分被政府征用,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和福建省广播电视传输发送中心303转播电台已经与岱边村连成一体。岱边村应该在村庄建设转变发展方向和方式上进行正确定位,使千年村庄向城市靠拢,千年农民向市民转化,加强村内环境卫生整治,保护明清古民居以及宗祠、水井等特色建筑,发展第三产业,规划建设村民安置房新村,开发利用高山顶的自然资源,建设休闲旅游山庄。

现在岱边村集体固定资产有:卫生院、停车场、店面、文化中心、敬老院、旧村部、新村部(原岱边小学)、自来水厂、村礼堂等,水、电、通讯、电视网络、超市、金融网点等应有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