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硕果

教育硕果

长乐有4000 多年历史,大小村庄几百个。岱边是中原八姓衣冠南渡首选聚居地,带来耕读传家。岱边先民面对绿水青山,衣食无忧,怡然自得,耕读传家。岱边先贤相继办了私塾、书院,培养出唐宋诗词作家,《四库全书》文章作者,陈氏三贤儒英始祖,钱粮廉吏、闽中才子、爱国英烈、先进模范等杰出代表。岱边众多宗祠祖厅有丰富内涵的对联,警句祖训都体现了岱边人传承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现代作家张诗剑的《故乡水》叙情诗感动了万千海外游子,即使离开家乡故土,仍然像诗人那样对故乡充满刻骨铭心的思念和牵挂。陈娟的《昙花梦》记述了抗日时期一代神探的机智和勇敢。是他们,让世人见识了长乐岱边人的聪明才智。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长乐岱边才子能文能武,文能治国,武能安邦。特别是岱边的儒英陈合等陈氏三贤、参与撰写永乐大典的高棅以及掌管全国钱粮的卓尔都不同程度影响着当时的政治经济。岱边山水孕育了众多的风流才子,那些居庙堂之高的仕宦名臣,在指点江山的同时,也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长乐岱边人炙热的人生追求。

虽然史志对岱边历史上的社学、私塾没有记述,但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岱边在历史上就是尊师重教的村庄,从宋至明有四十多位进士及第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如今,岱边的儿女中既有世界名校如哈佛大学的学子,也有国内像清华、北大那样重点高校的学子。

新中国成立前岱边村教育发展简况:

(一)张德山曾为民国时期县教育局长,重视教育,筹建张氏凤池祠堂,为张氏族亲祈福并祭念祖先及筹办喜庆的场所,更为全村(包括丰山、孝里)教育提供良好办学场所。后来私塾学校以及存续几十年的岱边村小学就办在这里,就是岱边凤池书院的由来。

(二)私塾学校:林成准曾在孝里、丰山等地办学堂,本村李毅民,李永选等人前往读书。李永选,李宜正、李宜应先后办学堂招收学生,李永选自编教材,学生有林世民、高元嘉等,张氏神社“荣林社”首办私塾学堂可算是岱边凤池书院的前身。

新中国成立后,岱边小学由初级小学发展成完全小学,学生数量最多时达300多人。1977-1979年,连续三年学校被评为长乐市教育系统先进单位校长陈以铎曾出席长乐群英会。2012年学生数减少至100 人左右,只编3个班。最后学区集中办学,学校撤办合并到首占中心小学。幼儿教育方面:1994年前在旧村部、林氏宗祠等地办幼儿园、托儿所。1994年后设学前班,与小学一起在凤池张氏祠堂办班。

岱边村民最知名历史人物首推卓尔,字廷绅,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官拜南京户部郎中,主管全国钱粮赋税经济收支调拨大权。他在北涧溪瀑布岩留下珍贵壁刻:云屏月峡,迄今已有450 多年历史。

近现代有林立炬、高宪文。林立炬原为湖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早年参加地下党工作,是留苏学生,曾亲耳聆听毛泽东访苏时在莫斯科大学的“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著名演讲。张德山是民国时期长乐县教育局长,提倡创建凤池张氏宗祠(凤池书院),对长乐的教育事业做出一定贡献。李永选为长乐县志编撰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届县政协常委。李毅明是民国时期的少将参谋长,新中国成立后的民革福建省委召集人。高大德是中日甲午海战阵亡首炮手。江家驺是解放前夕江防舰队起义的参与者组织者之一。林勤培是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海军“长治”军舰的起义壮士。这些优秀人物都是岱边尊师重教培养的成果。

海外杰出人物首推林大振,他是著名侨领,历任美西福建同乡会会长,任上曾接待来美国旧金山访问的国家领导人,对国家外交工作贡献很多,获褒奖“情系中华”金匾,为岱边村增添荣誉。正是:云屏月峡壁刻墨宝流芳百世,情系中华名题金匾遗德千秋。

1951-1962年,一批岱边村学童像张克瑛、高美香、张思鉴、林世明、陈秀娟、高美旺、高震、李永凎、周亦泉、林立锐、郑潮财、谢文欢、罗江水等虽贫苦出身但善用功,学业成绩优秀,在首占中心校连续四年包揽前五名,获校方好评。到了长乐一中求学后也多名列前茅,后来全部升大学、中专,成为名作家、名医师、资深教师工程师等,为岱边村后辈树立好榜样。其中张诗剑(张思鉴)、陈娟是当代著名的夫妻作家。

岱边按风水学说,属于秧田穴地,捷足先登长乐岱边的陈姓子孙已经散播全长乐,宋明时期的四十多位进士的子孙后裔已经在全国繁衍生息,现在十八姓的岱边村民也已经在全世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留下辛勤创业的足迹。20世纪50年代后,林大振、陈金定、陈仁西等在美国旧金山经营菊花圃及餐馆,创业成功,并热心家乡公益,特别是林大振,各项公益出资居首,对村民鼓舞召唤影响很大。20世纪八九十年代,岱边村涌现“移民潮”,现有千余人在美国、加拿大等十几国定居,支持家乡经济走向小康。

岱边山川毓秀,地灵人杰,是十八姓衣冠南渡,首选聚居地,带来耕读传家,有中原士大夫遗风,自宋到明代登进士者达40多人(包含特奏名),曾出过文学家、宰相、廉吏、名贤等。有联云:“五百岁流风未艾;十八姓和气一团。”所以,岱边村被誉为“进士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