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新貌

农村新貌

岱边历史上以农耕为主,少数兼营手工业,千百年来变化不大,没有学校,也没有公共服务设施。20世纪70年代,岱边村才有了电话、广播、电灯和电视。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大队统一组织社员兴修水利,开凿南北两翼的河浦,建设南北两个抽水站,大队在水利部门技术指导下,开凿贯通环山水利,贯穿南北水渠1500 多米,引水上山,把园地、山地改成可耕地良田,这样不仅扩大耕种面积,农业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原来只能种单季番薯,现在可以改种水稻,还可以种植茉莉花等经济作物,同时确保岱边村增加耕地120 亩。那个时期满山遍野都是忙碌的农民社员种植农作物或砍柴的身影,岱边粮食产量达到巅峰,农田基本建设也做得最好。除了17 个生产队外,大队还专门成立森林队(队长杨良平,队员文美、林在如、林勤佺、林秋銮、张思銮、谢鼻鼻等),常年累月植树造林,现在山上的松木、万年青、杉木都是在那个年代种植的。1983年村委通过努力争取到省水利厅首批暗灌工程试点项目,拨专款8万元先后改造13 千瓦电灌站两座,埋设水泥管长3700 多米,建造进水池、分水井、放水井等水利设施。该工程完工后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灌溉及时、省工、省水,合理配水,促进农业生产的稳产增收。每年还节省了不少电费和清淤、除草的劳力费用,旧土渠修成机耕路方便了农业机械化操作,部分沟浦填平扩大了耕地面积,村民广泛受益。

改革开放以后,改变了农村的生产方式,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多种经营的市场经济,改革生产队建制为村委会,村民经商办企业、出国移民、读书参军,招工招干,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观。岱边村现留有明清时期古民居建筑40 多座,统一规划建设新村民居、岱峰公园、文化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3条进村水泥路及路亭等公益设施。历史上的三横街七直巷已经发展成今天的22条街、巷、弄、路(横街路、上店、下里巷、高厝里、郑厝里、仁里巷、下周、新西路、凤山路、凤山新村、水奎弄、中巷、岱东路、谢厝路、张厝路、张厝前、青年路、南溪路、南溪环路、南桥路、香坡路、东南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