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名宿李永选
李永选(1901-1972),字法贤,号俊卿、闲云、寿石,晚年号半文,首占镇岱边村人。父立舜重阳日罹疾早逝,年仅19 岁。母郑氏于同年十月初四日遗腹生李。李5 岁时,祖父孝怀、曾祖父植庭,相继亡故,家庭益显衰落,赖节母课读于藏楼。
稍长,从同里名宿张德山授业,张甚器之,以长女淑英妻李。李以生不得见父面为憾,事母至孝,里人称贤。1917年春,李才到吴航小学读书,母亲告诫他:“愿你为读书中人,不愿你为名利中人。”他以此自励,一生未敢忘怀。
1920年秋,李永选考入福建师范学校。在校勤奋读书,律身谨严,酷爱诗文,尤喜治印,深得长乐籍的汉文老师——阡中高焕新、古槐董子良的赏识。1922年夏,母丧归葬,丁忧在家而辍学。翌年应同学汶上黄宏珂、城关陈师钜之邀,在城关南山张氏祠旁创办平民小学,黄任校长,分日夜两班,李任日班教员。1924年复学,次年夏,师范毕业,又入平民小学任教。课余则以篆刻自娱,陶冶性情。1927年,集所刻印章百余方,编成四册,名为《藏楼印存》,忘年友王铁农、授业师施平为之撰序。
1931年秋,李避居马江、福州,一度协助友人曾容在福州东街口创办博物馆。其间曾刻“福州西湖十六景”“七十二候”“吴航十二号”诸印。1934冬,选出120方印刊成集,题为《藏楼印简》,上海著名书画家王福厂先生为之题扉页。
1936年夏,李永选北上游览大江南北,流连光景,考文献,莫不期于自达其性情而止。并刻“陶然亭”“承相胡同”“万寿山”“排云殿”诸印于客寓。又从天桥冷摊获得明文三桥、何雪渔二家原拓印谱四册及陈少梅《梅花百咏画册页》等,均属精品,有口占志喜诗云:“不费工夫偶得来,古人慰我眼荒才。何斯斗大黄金印,即此藏楼亦壮哉。”
1937年春,李应长乐私立培青初级中学校长钱信章之聘任国文教员。课余讲授篆刻学,自编讲义,把手口授,深受学生欢迎。是年10月27日,古槐昆石出土南北朝墓砖,其铭文曰:“建武四年七月十七日孝子胡灵徵造”(阳文十五字)。砖为竹田林永吉先生所得,林知道他留心地方文献,将断砖赠之。经查对,证实西晋永嘉士大夫避乱入闽时有居邑者。李遂名其读书斋曰:“南齐断砖室”,并刻七绝一首于断砖云:“一千四百有余年,太璞空山转自全。出土便罹人世劫,以诗当哭奏刀前。”翌年李参加抗社,对偕诗侣溪湄陈锡良、大宏施子衡、城关陈仪庭、泮野林亦岐诸先生联吟于太平桥上、汾阳溪畔。
1940年,袁国钦不忍催迫苛征壮丁费和粮食统筹,被上峰以“办理粮食、兵役不力”免职,去任时,李刻“袁国钦印”“不平最是人间路”两方篆印相赠。
1941年4月19日,日本军队首次侵占长乐,组织维持会,日酋联络官宫川胁迫李出任“民政科长”,李借故,更服变姓,从长洋道出走,困留于永安、沙县。同年9月3日地方克复,中共地下党员刘润世出任长乐县长,成立肃奸、善后两个委员会,邀李出任两会秘书,主持赈灾、肃奸工作。时维持会人员中一半以上是他的旧日至交、师友,而李秉公执法,刚正不阿,得到各阶层的称赞。抗社诗侣朱云赠他七律诗句中有:“独凭才气振风骚,眼底无人格调高。岂欲宰分天下事,故将诗笔换屠刀。”即指肃奸事也。1942年2月,刘县长调任福州市战时物资处专员,李赋《送刘怡仁县长解绶三十韵》相赠。是年秋,假馆福州讲艺,尝率学生登乌石山,作唐刻《般若台记》。居榕间还谒里人闽浙监察使高鲁于玉尺山房,为之刻“杖节归来十二年”印章,高深知李才识品行,引为至交。1943年李任教于吴航中心小学。
1944年10月5日,日本军队再次侵占长乐,李避匿董峰高山顶,日间教私塾斋,夜来灯下整理资料,编成《岱峰志》及《增广印人传》二稿。1945年秋,在闽侯南屿黄花岗中学任教。课余根据长乐两次沦陷时的亲身经历和以往收集到的资料纂成《长乐前后被难记》,控诉日军对长乐人民所犯下的弥天罪行,歌颂游击队、人民大众同仇敌忾、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1946年10月初,创办青州完全小学于罗星桥。
1947年,长乐县长李忠淡奉命组织县文献委员会,李永选受聘为主纂,编修《长乐县志》。李定凡例,代拟《修志启》,摭闻遗事于今昔,访问陈迹于父老,辛勤笔耕。1949年4月县志脱稿,共50卷、72门、124目。后雇工缮写。成者十之八九,因时局动荡、人事变迁,是年7月志稿散佚。长乐解放后,从1949年12月至1950年3月,李集残稿遗篇,重撰一邑之志,抵于有成,计八册,移交县人民政府。继之,再将昔日所存有关六里山川、名胜、文物、典章等资料,辑成《长乐六里志》,共12卷,并自序之。
1956年8月李当选为长乐县政协第一届常委,1962年邀任长乐县政协第二届委员。1972年农历十月二十三日病逝于岱峰藏楼,寿72 岁,附葬岱峰祖莹,南山张善贵为之撰墓志铭。
李永选一生作品尚存的有:《长乐六里志》12卷、《长乐前后被难记》2卷、《藏楼诗文稿》3卷、《郑和碑考》1卷、《藏楼印简》1 册、《长乐倭祸》1卷、《番薯考》1卷、《刻印日课》1卷、《印人轶事》1卷、《印话》1卷、《藏楼隶书千字文》1卷、《藏楼存名印》1卷、《石交集》1卷、《西湖集》1卷、《三余集》(吴航十二景、百寿、七十二候三种残存)1卷、《白云集》1卷、《岁寒集》1卷。已散佚的有:《丁亥重修长乐县志稿》50卷、《增广印人传》16卷、《寿山石志》1卷、《藏楼诗话》4卷、《藏楼随笔》4卷、《藏楼金石志》2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