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健康

卫生健康

■ 高震

岱边村虽处在绿水青山环抱的优美环境之中,但是受社会经济发展以及长期以来不良生活习惯的制约,旧时村落环境卫生比较落后,门前屋后粪缸密布、畜圈成排、垃圾成堆、禽畜放养、蚊蝇滋生。居民饮水虽用井水,但井边环境没有清理致污水渗透。新中国成立后,各级政府倡导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整治环境卫生,收到了一定的成效。改革开放后,岱边村的环境卫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积极组织村民认真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狠抓“两管五改”(两管:管水、管粪,五改:改水井、改厕所、改畜圈、改炉灶、改造环境)。1993年,村集资和村民捐赠修建了自来水管网,投入80多万元在南北涧打钻深井,抽取地下水,并在北涧修筑拦水坝和蓄水池,全村居民用上了符合卫生标准的清洁自来水。2018年又对使用多年的自来水管进行更换,将已用多年的锈迹镀锌管换上优质符合卫生要求的塑料管。1993-1994年,村筹资20 多万元建起了8 座卫生公厕,拆除了门前屋后粪缸粪池、猪圈鸡舍,大大地改善了村落环境面貌,切实解决村民如厕难的问题。2016年开始对公厕进行改造,全部实现水冲厕,并建立了管理制度,配备专人清洗公厕。全村自1993年起成立了清洁队,配置专人,划片包干,清扫道路,清理卫生死角,建立垃圾堆放场,彻底解决乱倒垃圾的问题。2018年清扫保洁工作又承包给长乐区保洁中心,进一步提高了保洁质量。污水处理工作也摆上了议事日程,村筹资万元修建了污水池,并接入长乐区污水排放管网。

千百年来,中国农村农民看病就医主要依靠中医中草药及验方、单方。由于受到生产力发展的制约,村民生活困难,连饭都吃不饱,看病就医就更是难上加难,往往是小病扛,大病拖,实在拖不下了才请县城或邻村的中医把诊号脉,煎服汤药。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村民也积累了一部分行之有效的草药、单方,像叶下珠、马齿苋、鱼腥草、虎杖、苦刺、车前草等草药,至今村民也常有应用。

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把基督教传入中国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近代科学和医药学。1912年,长乐才有了西医诊疗的医院。民国时期,岱边村黄惠全女士(1892-1976),医校毕业后回乡热忱地服务村民。数十年如一日,她精湛于眼科和妇产科,拯救了不少难产的产妇和濒临失明的患者,深得乡民的尊敬。但由于条件的限制,很多危重病和传染病仍难于在村内治疗,村民需辗转到外地就医。

1965年,毛泽东主席发出“6·26指示”,“将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随后岱边村成立了保健站,由首占保健院派出医生到保健站开展医疗及防疫工作。首占保健院的陈世琛医生、冯凤英医生都曾先后在岱边保健站工作过,他们工作负责、服务热情,及时救治了农村的常见病和部分急重病,得到村民的好评。当时还开展了部分防疫工作,降低了传染病的发病率,基本上消灭了烈性传染病天花、鼠疫、霍乱,血丝虫病、疟疾、钩虫病等也得到较好控制。

改革开放后,村里的医疗保健工作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村两委积极贯彻实施初级卫生保健规划,强化预防保健工作,认真开展孕产妇系统管理和婴幼儿保健管理,加强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村民的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儿童的预防免疫接种全覆盖,危害儿童健康的传染病如麻疹、小儿麻痹症、百日咳、破伤风、肺结核、甲型肝炎、乙型肝炎等得到有效的控制。1993年,村筹资40万元新建400 多平方米的卫生所一座,培养了2名乡村医生,重点开展预防保健工作和常见病的治疗,并组织60 岁以上老人到卫生院进行体检,同时建立医疗档案。

进入21世纪后,村里开始实施新的农村合作医疗、大病统筹。每位村民由村委会缴180 元,如得病住院治疗,大额的医疗费用可以报销60%-80%,减轻了村民的负担,切实地解决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

通过不懈的卫生、健康宣传教育,村民的卫生保健意识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良好的卫生习惯正逐步形成。现在新建住宅都建有卫生厕所并无害化处理,村民家庭有条件的都用上了电冰箱。着力改造炉灶,普遍使用液化气灶或电磁灶。家禽家畜实现了圈养,蚊蝇密度明显下降,住房及环境美化、绿化、净化。村民的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平均期望寿命,1973-1975年是69.88 岁,2017年是79.41 岁。传染病发病率由1978年446.51/10 万降至2017年的420.83/10万(以上采用长乐区的数据,本村人口数不够难于推算,但本数据也足以反映本地区的实际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