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案例:协同作战 服务社会
创办附属企业,扩充银行实力,让各类企业通力合作,互相依存,共同发展,这是陈光甫经营企业的又一特色。
在上海银行发展过程中,陈光甫陆续创办了旅行社、保险公司、贸易公司、仓库栈房等许多附属企业。为了使各企业间密切合作,陈光甫提出了“旅行社是先锋队,银行是主力军,仓库是辎重队”的口号。
陈光甫有了创办旅行社的想法后,就与当时任沪杭甬铁路副总管的杨先芬会商。杨氏一听此议,大表赞同,并代为规划一切事宜。陈光甫的创意一经提出,在上海金融界同仁中及时获得积极响应,由金融界知名人士组织的“融社”,对陈光甫表示赞同与相助。
开办旅行业务,代售火车票自然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服务项目。而代售火车票须获得当时政府部门的核准。1923年4月,经沪宁铁路车务副总管袁绍昌的介绍,呈文给当时北洋政府交通部,正式提请开展旅行业务,申办代售火车客票。
时值全国铁路联运会议召开,上海银行的创意在这次会议上引起激烈的论争。
中国20年代的主要铁路干线的沪宁、京奉、京汉路段,因为当初都曾借贷外国资款投入建设和经营,因而各条路段的重要职务,都由外国人担任。这些洋人极力反对中国人倡办旅行机构。他们认为,英国、美国、日本、法国已经在中国境内设立了旅行机构,中国没有必要自己再设同类机构。
洋人的观点遭到与会中方人士的驳斥。当时在交通部任居要职的官员,如总长叶恭绰、路政司司长刘景山、业务科科长胡献猷等,以及各铁路路段的华人职员,都竭力支持上海银行开办旅行业的创意。一场争辩,以上海银行的呈文获得通过而告终。
1923年8月15日,上海银行旅行部宣告成立。地点在上海银行总行的国外部。负责一切开办事宜的,是上海银行总行的副经理朱成璋等。
如果说陈光甫是中国旅行业之父,那么帮他经营旅行业的朱成璋就是最早的保姆。
随着业务的逐步扩展,到旅行部来办理购票、接洽其他事宜的人越来越多,旅行部遂于1924年1月迁至四川路,独立门户,以利发展。1927年6月1日,改称中国旅行社。自此,旅行部与银行分立。
本着陈光甫“服务社会”的一贯精神,中国旅行社积极从事各种旅游服务项目,业务范围非常广泛,既办客运,又办货运;既售火车票,尔后又代售船运票、航空票;既办旅馆、饭店、又代办火车上的餐饮。而且发行旅行支票,并逐渐打通国际联系。至抗战前夕,中国旅行社的分支机构在国内大部分省区星布。
陈光甫不光着眼于旅客的“行”,尤其注重于旅馆的“住”,就是今天到处可见的“招待所”也是陈光甫的创造。陈光甫不惜巨资,在各地开设招待所,兴建旅馆、饭店,至抗战前,此类机构已达80余处。
活学活用:
独木难抵大风撼,多方投资,既可减少经营风险,又可辅助主产业更好地实现,可谓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