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案例三: 追涨杀跌的技巧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计
为了保全部队的实力,实行撤退也没有什么罪责;(因为)它并没有违背(用兵的)常道。
经典案例一: 适时撤资避损失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不久,松下公司接受委托经营一家濒临倒闭的缝纫机公司。起初,松下幸之助认为凭自己多年的经营实践,使这家缝纫机公司起死回生是没有多大问题的。但是,由于对这方面的业务比较生疏,而且当时经营缝纫机的公司众多,市场竞争十分激烈,松下不得不寻求保身之策。
松下意识到必须及时抽身,于是便立即退了出来。松下后来很感慨地说,若当时要是考虑花了不少投资,害怕退出会有损失而犹豫不决的话,反而损失会更大,所以要下定决心立即退出,不能拘泥于名位,讲究面子。
松下公司还有一次这样勇于撤退的案例。
1964年,松下公司宣布从大型事务用电脑业撤出。在此之前,松下公司已对大型事务用电脑投注了十几亿日元的研究费,并且已经达到实用化的阶级,但还是取消了这个项目,外界的议论是:“松下公司没有这方面的技术,所以取消。”其实,松下是从全日本的需求性这个观点来判断,认为公司不一定要投入这个事业,其他更可行的事业还有不少,所以才取消的。
有一次,松下幸之助和美国著名的大通银行副总裁会谈,松下问他,日本已经有七家公司制造大型电脑,这样下去,不可能大家都生意兴隆,并询问他的看法。这位副总裁说,姑且不论一般产业用或家用电脑,若是大型电脑,不久之后将形成恶性竞争的局面,你还是让给别人吧。后来,松下就果断地决定撤出大型电脑业务。
现在,家庭用电脑和个人用电脑不断成长,只有大型电脑没什么成长,因此,每逢看到各制造厂商正为恶性竞争而苦恼的时候,松下就庆幸自己的及早退出。
松下幸之助是一个具有坚毅、刚强性格的人,所以才会有松下公司;松下幸之助更是一个懂得进退的人,所以才有松下公司的发展壮大。
一个人有宏伟的胸怀和抱负,有不甘人后,积极进取的精神境界是好的。但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与主观条件。不能只看重自己某一方面的长处,或对某一次行为的结果估计过高,因之对未来的规划就容易产生盲目性,空洞、庞大,缺乏具体、实在的内容,实行起来或因一时之功而忘乎所以,终致跌进更大的悲剧之中,或因一时挫折而一蹶不振,折戟沉沙。
经典案例二: 见好就收 不恋不贪
美籍华人蔡志勇是美国商界巨头之一,被称为 “股票大王”。他出生于上海,18岁时赴美留学,在波士顿大学攻读经济学硕士学位。毕业后,他担任证券分析员,因几次大胆推算和预测两家大公司的走势,结果一炮走红。
不久,蔡志勇创立 “蔡氏管理与研究中心”,推出一种“曼克顿互惠基金”,只刊登几天广告,第一天就吸纳了近3亿美元,创下了华尔街的最高纪录。一时间,人们对这位黄皮肤、黑眼睛的投资家刮目相看,送他一个“金融魔术师”的称号。
蔡志勇的成功之道是见好就收。譬如,你创办了一家餐馆,赚了一些钱,后来生意做大了,会出现如下情况:一是自己没有精力管得了越来越大的生意,二是单凭自己的财力,可能不够应付餐馆的发展。这个时候,你就得考虑趁高价卖给大财团,由大财团把生意“发扬光大”。至于自己得到的好处,就是套回一笔可观的现金,有了现金在手,又可以开始新的动作。
运用这种“钱滚钱”的方法,蔡志勇积累了巨额的财富。当“曼克顿互惠基金”赚了大钱后,他把基金卖给了名叫CNA的大保险公司,并换回了CNA的股份,稳坐钓鱼船,而基金的股价在第二年便下跌了。1973年,他又把CNA的股份卖掉,一年之后,CNA的股价便大幅度下跌。蔡志勇由于及时撤退,不仅未受分文损失,还赚了一大笔钱。
后来,蔡志勇又成立了一家蔡氏公司,经营证券业务老本行。1978年,他突然宣布,他控制的麦迪逊保险公司发明了一种低成本人寿保险推销方法。结果引来大量投资者,公司的股价直线上升。1981年,蔡志勇“故伎重演”,把麦迪逊公司卖给美国罐头公司,既套回了现金,又换来了美国罐头公司副总裁的职位。
以后几年,蔡志勇动用数亿美元收购一些金融保险公司,并当上了美国罐头公司的首脑。1986年,他又把美国罐头公司变成一家财务公司,专门经营保险、邮售及其他金融业务。到了1988 年,蔡志勇又把这家财务公司卖给商业信贷公司。人们普遍认为,他又赚了一笔,因为当时财务公司的生意已大不如以前。
经典案例三: 追涨杀跌的技巧
最近,股票界出了件稀奇事儿,叫板员老张给中国证监会叫板了,不过惊讶归惊讶,沪深股市每年都有回档行情。回档行情既可以是大牛市中的一段合理调整,也要以是个股的小幅调整。而老张就是不情愿让它把该阳的回档,心中一直不快。
股价上扬,涨得越快越能引入买盘;而股价一旦回档,且回档幅度越深,则越使人感到悲观。市场评论似乎也是涨时都说好,跌时都说糟。这市场后知后觉的人太多,而先知先觉的人太少。其实,股市操作中大可不必如此急躁。世界上无一股市永远上涨,也无一股市天天下跌。任何一国股市总体说总是向上的。可以说下跌有底,而上涨却无顶。所以,在股市中后退一步,海阔天空。不必为每日每时的小行情而烦神,要么不做,要做便做一段中期或长期行情。
天天在市场中追涨杀跌的短线客,实际上也在为国家、市场、券商做贡献,如每天做100万元的成交额,向国家上缴税收4000元,那么股民绝对是个纳税守法户,无一天偷税漏税;除此之外,还要向券商缴纳3500元佣金及少量过户费。如果天天盯着屏幕,追涨杀跌,15元买入的股票,看苗头不对,15元抛出,还庆幸自己仅损失了点手续费,但这样的操作一年来个65次,就可将个人资金卡上的数字全部抹得一干二净,“自动毕业”,淘汰出局。如果买了割、割了买,那就损失更大,“提前毕业”。难怪在一个大熊市中股民损失的那么大,可谓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
在股市操作中,有两大类型的操作手法:一是以持币为核心,另一种以持股为核心。前一种类型对钱币感兴趣,一年之中大部分时间持币,有行情就入市捞一把,“为卖而买”,不久留市场;后一种操作则是对股票一往情深,一年365天,天天持股,抛出股票是为了在更低价买入更多的股票。前者以赚钞票为主,后者则以赚股票为主,孰优孰劣,因人而异。
活学活用:
生意场中,要知进退,不能以为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把事情做到底。这种只知前进,不知后退的人,往往会碰壁,经营和作战一样,要知道何时前进,何进撤退。要记住,为了成功,撤退也有必要。只有能够真正把握时机,懂得及时退出的人,才是真正的经营高手。进退自如,也是老板必备的素质之一。
激流勇退,往往能够保全自身,为下一次搏击积蓄力量。投资股票见好就收,这叫股民坚持更谨慎的投资理念。所以说,股海冲浪,勿太贪。
阴阳线下抛出回档高招,这确实是令股民伤脑筋的事,不过回档还是要回档,留个赚钱痛快才是真儿八经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