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化过程一方面带来了社会、经济的繁荣和物质文明的巨大提高,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优越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另一方面,人口密集、工厂林立、交通拥挤等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冲击和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加剧了自然环境的恶化。经济发达区域城市群的快速形成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些区域原有的景观格局和地表结构,严重威胁这些区域的生物多样性,而其影响的时间、空间尺度及强度尚无法预测。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高速公路网已使江浙沪区域景观严重破碎化,生物的自由传播和流动受到严重限制;为增加城市建设用地而对乡村和郊野土地进行的大规模平整及河道水系整治已经使土地资源异质性大大降低,单一化程度大大提高,小生境受到严重破坏,从根本上动摇了生物多样性的基础。因此,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城市发展要求人类不断丰富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城市生态系统的持续性是城市发展的内在要求,而高度的生物多样性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城市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事实上,目前不断丧失的城市生物多样性正是由城市飞速发展与生物资源承载力之间的不平衡引起的。由于缺乏对城市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认识和有效的保护措施,城市未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正在遭到破坏。由此可见,在城市中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势在必行。
城市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复合人工生态系统,它具有自身的生物多样性特征。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是多种多样且无与伦比的。城市的生物多样性与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能量转化、物质循环、食物链、净化环境等)直接联系,它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一起,构成了城市赖以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基础。生物多样性为城市提供了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保证,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才能保证城市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生物多样性为城市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生物资源,如工业原料、建筑材料、食物、药物、新型能源等。目前人们仅仅利用了生物价值的一部分,还有源源不断的新价值正等待着人们的发现。
生态系统与环境之间保持动态平衡的能力与生态系统中物种及结构的多样性、复杂性呈正相关关系。城市生态系统是以人为主体的、环境人工化的、自我驯化的、开放性的生态系统,人类干扰严重是城市生态系统的显著特征。只有具备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多样的生物群落,才能保证城市生态系统良好、稳定地运转。
飞速发展的城市化促使城市生态系统不可避免地具有人为活动的烙印。人类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一方面破坏或摒弃了许多原有的生物群落,另一方面又引进了许多外来的生物并形成了许多新的生物群落。这极大改变了城市生物的组成、结构、类群、生态等自然特性,并深刻影响了生物群落生态功能的发挥。由于城市生活空间的相对局促,城市生物群落的构建受到城市基础设施(如道路、建筑物等)的限制,使得城市生物结构分化明显并趋于单一,景观异质性降低。而生物多样性可以提高城市景观的异质性。以植物为例,城市绿化运用多种多样的植物不但能塑造丰富多彩的植物景观,还可以通过合理的植物设计与组合体现城市的特色与地方风貌。
生物多样性对保证城市生态系统功能的可持续性具有重要的意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呼出氧气、吸入二氧化碳,维持了大气成分的相对稳定。土壤中的分解者——真菌、微生物和土壤动物分解了废物和污染物,清除了有机垃圾,是生物圈物质循环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森林和草地具有截留降水、保持水土的作用,从而可以保护河流、降低洪水和干旱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威胁。植物群落在调节城市小气候、降低城市热岛效应方面也具有明显的作用。此外,城市中的植被还具有净化空气、降低噪音、为城市动物提供栖息地等生态价值。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方法总体上说可分为两种: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前者包括建立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森林公园等,后者包括建立植物园、动物园、水族馆和基因库等。而景观生态学的出现与发展,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带来了新的方法,以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来保护和管理物种栖息地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最为有效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