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布准备
织布厂织好的布称为原布或坯布。原布准备包括原布检验、翻布(分批、分箱、打印)和缝头。
(一)原布检验
为了加强生产管理,确保印染产品的质量和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原布进厂后,在进行练漂加工之前都要进行检验,以便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同时又能促进纺织厂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检验的内容主要包括物理指标和外观疵点的检验。一般检验率为10%左右,也可根据原布的质量情况和品种的要求适当增减。
物理指标检验包括原布的长度、幅宽、经纬纱的规格和密度、强力等。由于原布的规格标准直接影响到印染成品的规格标准,例如原布幅宽不足,将影响到成品的幅宽和织物纬向的缩水率等。因此,加强对原布的检验是保证印染产品质量的首要工作。
外观疵点检验主要是检验纺织过程中所形成的疵病,如缺经、断纬、跳纱、棉结、筘路、破洞、油污渍等,另外,还检查有无铜、铁片等杂物夹入织物。严重的外观疵点不仅影响产品质量,而且还可能引起生产事故。如纬密过稀或过密将造成染色布的横档和条花等疵病,严重的油污将影响成品的外观等。一般来说,漂白布、色布对外观疵点的要求较严格,而花布对外观疵点的要求相对低些。外观检验时如发现问题应及时修补或做适当处理。
(二)翻布(分批、分箱、打印)
染整生产的特点是批量大、品种多。为了避免混乱,便于管理,常将同规格、同工艺的原布划为一类,并进行分批、分箱。分批的数量原则上应根据原布的情况和设备的容量而定。若采用煮布锅,则以容布量为依据;若采用绳状连续练漂加工,则以堆布池的容量为依据;若采用平幅连续练漂加工,一般以十箱为一批。
为了便于布匹在加工过程中的运输,每批布又可分为若干箱。分箱的原则是按照布箱大小、原布规格和便于运输而定。为了便于绳状双头加工,分箱数应为双数。卷染加工织物还应使每箱布能分解成若干整卷为宜(如2~3卷)。
原布分箱目前多采用人工翻布,即把一匹匹布翻摆在堆布板或堆布车上,同时把布的两端拉出,以便缝接。翻布时,织物的正反面要一致,堆布要整齐,布头不能漏拉。每箱布上都附有一张分箱卡,注明织物的品种、批号、箱号等,以便于管理和检查。很多厂已采用计算机软件管理,分箱卡上还有二维码或芯片,扫描即可得知相关信息,包括所有的织物规格、工序流程、质量指标、客户要求等。
印染加工的织物品种和工艺过程较多,在加工不同的品种或进行不同的工艺时,为便于识别和管理,避免将工艺和原布品种搞错,每箱布的两头要打上印记。印记一般打在离布头10~20cm处,印记上标明原布品种、加工类别、批号、箱号、发布日期、翻布人代号等。打印用的印油必须耐酸、碱、氧化剂、还原剂等化学药品和耐高温,而且要快干,不沾污布匹。目前,常用的印油多以机油和炭黑为原料,将40#或50#机油加热后加入炭黑或油溶性染料,其比例为(5~10):1,搅拌均匀后即可使用。或者利用专用的记号笔书写。
(三)缝头
缝头是将翻好的布匹逐箱逐匹用缝纫机连接起来,以适应印染生产连续加工的要求。缝头要求平直、坚牢、边齐,针脚均匀,不漏针、跳针;缝头的两端针脚应加密,加密长度为1~2cm,以防开口和卷边。同时应注意织物正反面要一致,不漏缝等,如发现坯布开剪歪斜,应撕掉布头歪斜的部分再缝,以防织物产生纬斜。
常用的缝头方法有平缝、环缝和假缝三种。平缝采用一般家用缝纫机,它的特点是使用灵活、方便,缝头坚牢,用线量少,适合于各种机台箱与箱之间的缝接,但布层重叠,易损伤轧辊和产生横档等疵病,因此,不适用于轧光、电光及卷染加工织物的缝接。环缝采用环缝式缝纫机(又称满罗式或切口式缝纫机),其特点是缝头平整、坚牢,不存在布层重叠的问题,适宜于一般中厚织物,尤其是卷染、印花、轧光、电光等加工的织物。假缝缝接坚牢,用线也省,特别适用于稀薄织物的缝接,但同样存在着布层重叠的现象。
缝头用线多为14tex×6(42英支/6)或28tex×4(21英支/4)的合股强捻线,薄织物及卷染织物用10tex×6(60英支/6)纯棉线。针迹密度般为30~45针/10cm。稀薄织物的针迹应加密(40~45针/10cm),厚重织物可稀一些(30~35针/1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