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礼莫高窟

致礼莫高窟

来到敦煌的当天,顾不上休息,我们迫不及待地做了初次巡礼。

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对这个伟大的艺术宝库,我过去一点支离破碎的了解,简直太肤浅、太可怜了。仅就“千佛洞”的名称而言,过去以为是因有1000尊佛像而得名。看了公元698年李怀让重修莫高窟碑文之后,才知道这个石窟群名为莫高窟,始建于公元366年(东晋十六国的前秦建元二年),到唐代立莫高窟碑时,已累建起大小窟龛1000多个。到那时止,虽已经千余年的风沙侵蚀及人为的毁损,但仍保存较完好的洞窟有数百个。它是中国石窟寺中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也是最古老的艺术宝库之一。这个石窟群,开凿在敦煌东南30公里的三危山和鸣沙山之间,大宕河左岸的酒泉系砾岩的陡壁上。陡壁高三五十米不等,由南至北,开凿石窟的崖壁共1680米,700余窟,分南北二区。南区长940米,是石窟群艺术精华所在。因为地面平坦,沿着大泉细流的冲刷,自南至北,冲向戈壁,洞窟的修凿,顺水流自南向北分上下三四层,垒垒如蜂房,栉比相连。包括晋、魏(北魏、西魏)、隋、唐、五代、宋、西夏、元朝各代修建的壁画、彩塑洞窟309个(按当时张大千编号),中隔上下的马路坡道是原来经过二层台子往返城乡的通道。北区长720米,有大小洞窟200余个。其中大部分是因开始时莫高窟无树木盖房,凿窟为室,供工匠居住,内有壁画和彩塑洞窟5个。整个石窟群共有492个洞窟(新中国成立后历年发现洞窟,现总计有壁画塑像洞窟492个),壁画总面积44830平方米,彩塑2000余身。如果将这些壁画排成2米高的画面展出,这个画廊可达22.5公里长。因此,把敦煌壁画称为世界上唯一最大的古代艺术画廊是当之无愧的(阿富汗的巴米扬是佛教艺术的中心,现经日本考古学者水野清一、樋口隆康10余年的发掘,据称原有洞窟700余个,但屡经战乱至今仅存不过10余个洞窟。到我写此文时,这些洞窟仍在遭受最近掀起的战乱的破坏)。而更为宝贵的是整个石窟的艺术价值。这数量巨大的壁画彩塑,从洞窟建筑结构、壁画的装饰布置、画面的主题内容、民族特征、时代风格看,是自4世纪到14世纪的千余年中,无数艺术匠师们呕心沥血、天才智慧的艺术结晶!这些辉煌的艺术成果,既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艺术的结晶,又是在充分吸收和融合了外来民族文化艺术基础上不断创造的结果,是民族文化艺术交流的集中体现。敦煌艺术是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伟大艺术宝库,也是全世界人民的宝贵艺术财富。

置身在敦煌这个艺术宫殿里,每一个洞窟都具有令人陶醉的艺术魅力。那建于五代时期的窟檐斗拱上鲜艳的梁柱花纹,那隋代窟顶的联珠飞马图案,那顾恺之般春蚕吐丝的人物衣纹勾勒,那吴道子般的舞带当风的盛唐飞天,那金碧辉煌的李思训般的用色,这些体现着民族传统和时代风格的山水人物绘画,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地展示在我们眼前。在这里,我看到了在伯希和《敦煌石窟图录》中所看不到的各时代壁画绚丽灿烂的色彩。而敦煌早期壁画中那种描写人物所用的粗犷遒劲的线条,如敦煌第275窟东晋十六国时期壁画《毗楞竭梨王本生》的故事等,是河西当地民族匠师们的一种特有风格。在这里还可以看到比欧洲文艺复兴大师乔托早1000多年,具有高度现实主义风格的唐代人物的风景画。

意大利14世纪文艺复兴大师乔托画的《圣方济各向小鸟说教》,把人物穿插在简单的树木风景中,小鸟有的在地面走动,有的正展翅飞翔,能给人生动现实的感觉。这幅画是乔托成为文艺复兴先驱者的重要成就。但是与敦煌第217窟《化城喻品》的绘画比较,乔托的作品在艺术造诣上就相形见绌了。在这幅盛唐的画面上,青绿明快的初春景色,展示着现实主义的人物山水布局。画中山峦重叠,行人在弯曲的乡村夹道上鱼贯而行,人物和所处的山水景物随着透视的演变愈远愈小。画中还出色地运用了中国民族传统绘画的一种高瞻远瞩的散点透视法。画面上表现的山山水水、建筑、人物,引导我们的视线从下到上、由近而远、由大至小,经过“落花流水”“浮云幻城”及近水远山,最后远远地消失在蓝天白云之中。

特别使我注目的是,在30多个北魏、西魏石窟中,保留着完好的数以千平方米的绚丽多彩、豪放旷达的壁画和朴质淳厚的彩塑及装饰图案。它们的创作思想和表现手法在一定程度上还一丝一缕地保留着汉代的艺术传统,如《狩猎图》《山川树石》和《行云流水》等。早期石窟壁画中加进佛教内容的飞天、夜叉、天神、梵女等,再加上壁画中笔力遒劲的榜书题记,及整个石窟建筑的结构布局,构成了一种“风驰电掣”“遒劲超息”“气韵生动”的民族传统,而且,这一传统从4世纪至 14世纪历经千年而不衰。

在这个伟大的民族艺术宝库面前,我感到深深内疚的是,自己在漂洋过海、旅居欧洲时期,只认为希腊、罗马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是世界文艺发展的高峰,而对祖国伟大灿烂的古代艺术却一无所知。今天,面对祖先遗留下来的稀世珍宝,才如梦初醒,追悔莫及。

令人愤慨的是,20世纪初叶,敦煌密室宝藏曾遭到一场帝国主义疯狂的劫掠。如第17窟,在公元1035年(宋仁宗景祐二年)时,为逃避西夏入侵抢掠,莫高窟和尚和当地豪绅把历代宝藏、经卷、画幅、古文艺手抄本、契约3万余件文物封藏在这个位于第16窟甬道北壁的耳洞中(编号第17窟),并用土基将洞口堵塞,画上菩萨像伪装壁画。西夏占据敦煌百余年,封藏文物的主人逃难一去不知所终,从此近千年内无人得知。直到公元1900年5月27日,才为居住下寺的道士王圆箓在清理流沙时偶然发现。后来,当地土豪及外国盗宝者奥勃鲁切夫、斯坦因、伯希和先后强取豪夺数以万计的手抄经卷,以及绣像、幡画等,最后只有8000余卷经卷文书劫后余生,送至北京(现在保存在北京图书馆)。如今,第17窟室已空无所有,只剩下被遗弃在外的洪 和尚塑像、北壁唐人画的供养仕女像二身。这两个色彩文雅、栩栩如生的画像,成了历史变迁的目睹者,是帝国主义分子盗窃中华民族宝藏的可耻罪行的见证人。

◆1908年的莫高窟

当时,我默默地站在这个曾经震动世界而今已空无所有的藏经洞中央的洪 造像坐坛前,百感交集,思绪万千。宝藏被劫掠已经过去三四十年了,而这样一个伟大的艺术宝库却仍然得不到最低限度的保护和珍视。就在我们初到这里时,窟前还放牧着牛羊,洞窟被当作淘金沙人夜宿的地方。他们在那里做饭烧水,并随意毁坏树木。洞窟中流沙堆积,脱落的壁画夹杂在断垣残壁中随处皆是。洞窟无人管理,无人修缮,无人研究,无人宣传,继续遭受大自然和人为毁损的厄运。眼前,这空空荡荡寂静幽暗的洞室,像是默默地回顾着她的盛衰荣辱,又像无言地怨恨着她至今遭受的悲惨命运。忽地,砰然一声巨响把我从沉思中惊醒,原来是三层上面的第444窟五代的危檐下崩落了一大块岩石,随之是一阵令人呛塞的尘土飞扬。我不胜感慨,负在我们肩上的工作任务将是多么艰巨沉重啊!

敦煌——这个古代丝绸之路的要隘重镇,是从汉代开始兴建的。文献上说:“敦,大也;煌,盛也。”可见,早在公元前2世纪时,这里已成为中国与西域各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一个大都会了。佛教也因此在这里得到发展。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到公元四五世纪的南北朝时期开始盛行。这正是中国历史上各族大迁移、战争频繁、“尚寐无讹,不如无生”的时代。统治者们纷纷利用佛教,宣扬消极处世、逆来顺受的思想,以麻醉人民,巩固其统治地位。同时,广大人民群众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力摆脱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也只好把佛教当作一种精神安慰剂吞食下去。因此,尽管当时田园荒芜,城市坍圮,但善男信女却节衣缩食,修行拜佛,修造窟龛,作为来世幸福的希望。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上阳关大道的旁边,因此往来东西方的商旅士绅、戍卒卫士,仿照中亚开凿石窟寺的风尚,在敦煌大宕河床西岸峭壁中修造石窟。这是敦煌石窟包括西千佛洞、榆林窟在内的石窟开凿的起源。据现存敦煌文物研究所藏唐武周圣历元年(698)重修莫高窟碑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有一个名叫乐傅的和尚,西游到敦煌三危山下,时近黄昏,西方落日金光万道反射在东面三危山上。只见山上一派耀眼的金光中,好像有千万个佛像出现。和尚把幻觉当真,认为这里一定是块圣地,便在这里凿下了第一个石窟。不久又有一个法良禅师从东方来到这里,又在乐傅窟的旁边凿下第二个洞窟。此后,从十六国至魏、隋、唐、宋、元1000年间,历代石窟就连续不断地修建起来了。

唐代(618—907)是莫高窟发展的高潮时期。这时开凿的洞窟数量最多,艺术造诣也最高。据唐碑碣记载,当时有数以千计的石窟,窟前有木构的窟檐,并有栈道相通。山上建起了一座座金碧辉煌的殿堂,雕檐画栋,光彩夺目。窟前是“前流长河,波映重阁”。然而,经过1000多年风沙雨雪的大自然毁损,敦煌已经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迁。有的窟毁坏消失,有的窟被流沙掩埋,雕檐崩塌,那“波映重阁”的长河宕泉到现在只剩下一股涓涓细流。为了使它不再毁损,我决心以有生之年为敦煌石窟的保存和研究而努力奋斗,绝不让这举世之宝再遭受灾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