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他指出:“在适度扩大总内需的同时,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无疑主要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中供给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但随着时代发展,在文化、教育、管理等诸多领域,人们也开始思考作为主体的供给方面存在的问题,以更好地推进改革和发展。高校作为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主阵地,如何更好地为大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满足其成长成才的需要,近年来也进行了诸多探索。作为高校的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深受近年来教育部等教育行政部门接续出台各种有关思政教育新政与措施的影响和感染,主动思考和探究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方面的新内容、新方法、新手段,无疑是一份应尽的职责与义务,也是这个持续发展的大时代,赋予广大思政教师的一份沉甸甸的考卷和时代课题。
一、撰写本书的缘由
2016年时任教育部部长的袁贵仁在两会期间明确指出:“中国高校的转型发展,实质上就是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中国高校的重要内容,就应该肩负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质量进行探索。这是撰写本书的直接原由。具体体现如下:
一是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尽管在多年持续的高校思政教育改革中,取得了较明显的成绩,但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日益发展与网络媒介的风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也持续出现了不少新问题,比如多元文化样态的冲击、网络信息传播的碎片化、信息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信息传播方式的互动化及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与个性化需求等问题层出不穷,致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出现了新矛盾,如教育目标与大学生现实思想政治状况出现错位,教育内容供给与需求的不平衡动态等问题。为此,亟需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来思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视并破解困境和难题,才能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常态化和科学化。
二是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举措。思想政治教育是涉及面广,传播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均有涉猎,也涉及到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对象、教育过程等诸多要素,这些要素,但有一个供给质量的问题,供给质量的高低,影响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力的彰显。我们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为一个整体,通过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供给质量、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供给能力、打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学供给体系、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供给创新、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思政供给途径、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园文化供给、筑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环境、开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供给等方面,以进一步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结构,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三是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虽然近年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进行了各种改革探索,但从教育主体供给侧方面进行探索的不多。这就为本书的探索留下了新的空间。我们认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侧”改革,重点在解决教育主体“供给侧”与教育对象“需求侧”的内在矛盾,这可以从提高供给质量、提升供给能力、打造供给体系、探索供给途径、优化校园文化供给、筑就供给环境、开发社会供给等方面进行探究,通过丰富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式、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和工作方法来解决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的内在矛盾,并针对需求主体的特点,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平台,发挥网络信息传播、大数据智能运用等的优势,有效改变传统的教育供给方式,以适应需求主体的个性化需要,从而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二、本书的研究思路
本书主要从三个大的方面进行研究。首先,探索高校思政教育进行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明确指出供给侧改革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新面向,这是本书的逻辑起点。其中指出了供给侧改革既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抓手,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新方向;着重研究了供给侧视域下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供求关系,并深入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与需求侧失衡的具体表现及其深层原因;分析了之所以在当前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原因在突破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局限性、适应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复杂性、提高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实效性。其次,仔细分析了供给侧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构建的问题,本书着重从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渠道、教育环境、社会保障、协同供给等方面对该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形成一个合理完备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系统。最后,在进行供给系统探究的同时,明确了供给侧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具体路径,这也是本书的重中之重。根据这一研究思路,全书分为九章。除了第一章进行必要性探究之外,从八个方面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侧改革进行探索,主要有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供给质量、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供给能力、打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学供给体系、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供给创新、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思政供给途径、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园文化供给、筑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环境、开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供给等方面内容,试图打造新的供给侧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路线图。
三、本书的主要特色
本书选题新颖,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对供给侧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进行了系统性、前瞻性的深入研究,厘清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供给侧方向与路径,具有较强的学科性和逻辑性。比较系统地从供给侧的角度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探索,适应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要求。本书特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具有较强的时代性。本书以供给侧为研究视角,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供需矛盾入手,认真分析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所存在的问题,适应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侧”改革的需要,进而能够更好地满足“需求侧”的较高要求,这一研究角度,无论是研究对象还是研究目标都具有较强时代性。
二是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本书明确指出供给侧改革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新面向,重点探讨了供给侧视域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供求关系,并深入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与需求侧失衡的具体表现及其深层原因。特别是对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一些理论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等问题的供给都进行了探究,对于深入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理论问题,具有学术价值。
三是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书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方面的问题,所进行了一系列探究,如从主渠道的供给质量、教育主体的供给能力、实践教学供给体系、协同供给创新、课程思政供给途径、校园文化供给、供给环境等方面所提出的具体方式方法,对于当前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教学改革,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从注重需要侧创新向注重供给侧创新转变,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和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