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也指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高等教育实践也表明:重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举措。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思想政治引导着校园文化的正确方向,校园文化也是思想政治的载体之一。高校的师生,对校园文化的参与度极高,思想政治承载在校园文化里,更易被广大师生接受。带有思想政治指导意义的校园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而且能更加广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这样,校园师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既体验了放松的乐趣,也提升了自身思想政治觉悟。
(一)导向功能
所谓导向功能,就是把学校广大师生和全体教职员工个人的奋斗目标和业余爱好集中到一起,沿着统一的价值追求、思想情感和行为准则不断前行。“具体来说就是指在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发展条件下,将所有成员的事业心和成功欲转化为具体的奋斗目标、人生追求和行为准则,形成广大师生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高校师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主要是在校园里进行的,必然要受到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校园文化的感染和熏陶”。高校校园文化广大师生的思想和行为符合学校人才培养和发展要求,展现学校良好的精神面貌,铸就高校特色的文化环境和浓厚氛围,引导广大师生共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奋斗终生。高校的开放性决定了高校校园文化的多样性和融合性。国内的、国外的、本校的、外校的各种社会思潮、理论观点、文化意识都在这个广阔自由的空间进行着碰撞、交锋和交融。随着社会全球化的发展,一些反应当代社会的新理念、新思想等,都在第一时间迅速的流入了我们的高校,那些优秀的校园文化能够通过更加健康向上的活动形式,满足广大师生的业余生活需求,在高校内形成一种更为系统的,多方位,多渠道的育人环境和氛围,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身在其中的每一位成员。例如,在现代高校校园文化中,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不断的受到重视,这些新兴意识很好的提高了广大师生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保证了高校培养计划的完成。市场经济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带有双面性,即在带来机遇的同时更带来了更多的挑战。例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重功利轻名节等不良社会风气同样也会流入高校这片净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阻力。在这样复杂的环境内,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对这些观念、思想等进行收集、筛选,摒弃和批判消极的思想,弘扬和继承积极的文化,在提高其判断是非能力的同时,思想道德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当高校中的优秀知识分子涌入到社会发展中,优秀知识分子内在的先进文化思想又发散到全社会,进一步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程。校园文化作为具有自身特点的社会文化的亚文化,在多种多样的社会文化中,校园文化通过展现社会文化先明的价值取向而存在,以标准、准则、规范等方式呈现出来,从而指引和规范全体成员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学校进行倡导和宣传的内容,正是广大师生关心和注意的地方,在主体观念的指引下,他们会自觉的去遵守校园文化的主导内容,这是“强行灌输”所达不到的效果。教育心理学多年的研究成果印证,“大学生身心正处于急剧发育期,变化无常,思想活跃,易接受新鲜事物,易被环境所左右,一个群体中多数人的思想动态、行为准则、价值理念等,常会迫使其中每个个体原本存在的不同观点、行为作风等出现从众、趋同现象”。在校园文化氛围中,不良风气一旦肆意盛行,不仅会引导师生形成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学校出现思想滑坡、道德沦丧,严重扰乱学校正常教学和工作秩序。
(二)凝聚功能
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具有很强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会使某一特定群体对本群体有一种内在的向心力,并通过个体对本群体的情感所表现出来。高校校园文化是广大师生共同凝聚创造的价值理念、理想追求、行为准则等群体性共识,这种共识可以使全体成员对学校产生特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增强相互间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全体师生会不自觉地把自身发展和学校要求联系在一起,教师更加专注于教学和科研工作,学生更加珍惜学习环境,热爱学习,同学间也更加友善,师生之间也更加和谐。在这样良性循环的氛围里,不得不使人感到家的感觉,这就给人带来一种团结一致,共同进步的精神力量。校园文化要通过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来加强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认同感,在校园文化建设主体之间形成一种统一的,独特的,群体性的思想理念。例如我们所了解的“北大人”、“清华人”、等这些具有典型特质的称谓,就是由校园文化特有的风格和特点所出现的,这不仅体现了高校成员自豪感和归属感,更展示了高校的社会地位及人们对高校的认可程度。在校园文化中,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起着较强的凝聚力。它对高校成员所产生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是隐形的,内在的,不可低估的。校园文化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在增进师生情感的同时,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意识和群体意识,激发了他们在工作、学习上的热情,使不同层次需求的人凝聚到相同奋斗目标上,最终完成高校“内求团结,外求发展”的目标。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具有先进的文化理念,价值导向,以及严格的校风、校训、教风、学风的学校,师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表现的就越强烈,而那些校园文化建设相对比较落后的学校,在师生与学校之间的情感认同方面就表现的比较冷漠。例如从国内外各大名校良好的校园文化中我们就能明显的感觉到校园文化对于高校成员及高校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优秀的校园文化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平台,展现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向和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人们需要有共同的信仰和信念,这就要求校园文化也要使广大师生在信仰、信念方面保持一致性,即要具有共同的价值观。校园文化就是通过这种共同的价值观来引领和影响广大师生,进而实现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功能。
(三)陶冶功能
高校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在向他们灌输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还要对其思想加以引导,情感得以陶冶、人格得到塑造。高校主要是建立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对所有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加以循序渐进的持久的影响,使他们如“无声润物三春雨,有序护花二月风”般的得到校园文化的滋润。校园文化的陶冶功能不仅体现在静态的校园物质文化,还体现在动态的校园行为文化。优雅的环境不仅能给人的身心健康带来保障,而且还能激发人们改造世界的动力和创造力。从古代的《孟母三迁》到现代的“学区房”都体现了人们对于环境对教育有着重要影响这一认识的提高。从现代高校的建设上我们不难看出,优秀的校园环境已不仅仅是一花一草,一楼一阁的简单陈设,更是凝聚着知识分子的思想精华,继承和发扬着高校的特色文化。广大师生置身于这样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环境里,其自身的道德情感,思想理念都得到了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在实际生活中,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对于刚入大学的新生显得至关重要。当校园新成员踏进校门那一刻,他就会持续不断的被一种氛围所笼罩,通过耳濡目染,自觉或不自觉的会逐步形成符合校园精神的道德风尚,行为习惯和人格风度。高校校园文化中的行为文化的陶冶功能极具渗透性。行为文化主要通过积极健康、高雅别致、趣味多样的文化活动展现出来的。校园文化活动集知识性、娱乐性和实践性于一体,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创造潜力、情感意志等进行了渗透和锻造。同时,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心理品质和个性发展的培养起着积极健康的陶冶作用。当今大学生的兴趣爱好、价值取向、知识水平都表现的参差不齐,而校园文化恰好满足了大学生业余活动的需要。它使不同专业、不同性格的学生走到了一起,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发现自我价值,从而激发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为那些思想怪异、性格孤僻、生性暴躁的大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发泄情绪的途径,帮助他们建立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另一方面,也可以减轻学生在学业方面的压力,使他们得到精神和身体的双向放松,这样就不会使自己处在一种负面情绪出不来,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综上,校园文化通过精心设计的校园物质环境,一方面,带给广大师生唯美的享受,使他们的审美能力和生活情趣得到熏陶;另一方面,通过健康有趣、别致多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熏陶他们,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激情。由此可见,对校园文化陶冶功能的重视,在培养全体师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激励功能
所谓激励功能指的是在满足广大师生的基本需求之外,还能够激发他们为同一目标从内心产生一种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驱策力和使命感。校园文化是一个体现着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准则,它时刻鞭策着广大师生的思想和行为朝着共同方向努力。校园文化的激励功能还表现在引导不良情绪通过正确途径得到发泄,使得正能量在高校的精神文化中占领主要阵地,从而在校园内呈现出一种比学赶帮、积极进取的发展势头,进一步构建了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激励环境和激励机制。校园文化包括物质形态的和精神形态的,只要其内容健康,情感健康,就会对广大师生的进步起到激励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与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校园文化的物质形态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经研究,在和谐融洽、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极易达到可喜的育人效果,而在不良环境中,教育的实施显得步履维艰,若强迫人们接受则会带来更大的负面效果。另一方面,健康有趣、别致多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促使人们更加热爱自己的学校,激发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的热情,增强他们的团体意识和自信心,有利于全体成员朝着共同的奋斗目标前进。例如,当大学生通过革命传统文化感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人们群众对党的攻坚不催的忠诚时,无一不感到激情澎湃、热血沸腾。
(五)约束功能
校园文化的约束功能主要通过校园文化中的制度文化展现出来。校园制度文化在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开展中,起到了规范、准则的约束功能。校园文化对全体校园人具有特殊的约束作用,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中都涵盖了校园文化所包含的价值理念、行为准则、思想信念等精神因素,使整个学校弥漫着浓郁的校园文化,并且渗透在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从而潜移默化地规范和约束学校全体师生和其他工作人员的言行举止,进而实现校园行为的规范化目的。此外,校园文化通过创建良好的文化氛围,熏陶和感染所有校园个体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对其的思想和心理也具有一定的规范和约束作用。当然,这是一种间接的、非强制性的规范和约束。例如,当学生的思想、言行不符合集体价值观要求时,便会进行自我调节,从而促使学生的不良思想向积极思想转变。学生有时会对教师的教导产生抵触情绪,会违反校规校纪,当这一言行违反了大多数学生的意愿时,便会对这种不良行为产生约束,因为谁都不愿“犯众怒”,这对于限制错误思想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六)审美功能
校园文化的审美功能又称为“美化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校园文化的审美功能隐含在校园成员的情感体验中,看不见摸不着。如果校园内缺乏情感的熏陶、审美的内化,则全体成员的精神世界就显得平淡、匮乏,毫无新鲜感和创新力,从而导致校园生活也会失去光彩和美感。由此可见,重视校园文化的审美功能,对于净化学生心灵,身心茁壮成长有很好的促进作用。马克思说:“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的”。人们追求和热爱一切美的事物,这是规律使然。作为风华正茂、充满活力的大学生来说,美更是他们的挚爱追求。“青年学生在美的感受、欣赏、鉴别、追求和创造的过程中,通过情感的体验、选择、判断,达到对美的肯定、摄取,对丑的否定、摒弃,从而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精神得到升华”。审美意识的存在和审美观点的偏差时刻影响着广大师生的审美观,如何培养和提高青年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特别是对美的发现、欣赏角度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审美能力更高一层的境界。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对于广大师生来讲,不仅可以充分表达出他们爱美的天性,而且可以通过参加不同形式的校园活动,是自身综合素质朝着更优秀的方向发展。因此,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审美功能,一方面要对学生追求仪表美进行宣传和引导,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加强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等方面追求的教育,培养他们高尚而文明的道德情感和审美情趣,坚决抵制那些与社会主流文化格格不入的、低级的、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腐朽文化,让校园文化建设在良好的、健康的、富有朝气的氛围中和谐发展。总之,校园文化是新时期高校管理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新时期高校抵御腐朽落后思想的有力武器,是新时期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基础。高校校园文化供给具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陶冶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和审美功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