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供给的内涵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供给的内涵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B·泰勒(Edward C·B·Tylor)是最早提出文化概念的人。他认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这一定义对以后的社会科学家的研究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后来的学者们通过发散性思维对文化的概念进行了不同的定义。马林诺夫斯基将文化分为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部分,其定义的基础就是泰勒提出的文化实质。我国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先生则认为:“文化是既作为人类在人本身的自然及外部自然的基础上,在社会活动中创造并保存的内容之总和而存在,又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创造活动而演化”。他所提出的文化,是涵概了人们各种社会生活的综合体,并且它本身所具有的创造性使其内容不断发生变化。在现阶段,人们普遍接受的,相对比较权威的文化的含义是《辞海》中对文化的解释:“总的来说,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作为观念形态的,与经济、政治并列的,有关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等精神方面的内容。”由此可以看出,文化活动在人们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各个角落,以观念形态展示人类的精神世界。高校校园文化伴随着高校的出现而产生,随着高校的发展而发展。高校校园文化起源于社会文化,是一种具有自身特色的社会文化——亚文化。它在高校校园中折射和反映着社会文化,为社会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具体来说,在高等学院长期的办学发展过程中,校园文化主要服务于广大师生的精神需求和身心发展。它以校园为活动空间,以各具特色的高校办学理念和大学精神为主导,以广大师生为主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创造的高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总和。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是高校校园文化用于影响师生精神和行为的主要保障。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使学校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受到洗礼,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坚定的理想信念,进而达到高校育人的作用,以更好地发挥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漫长历史中,文化是在一定的土壤中产生的。校园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是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学生,在学校这个大环境里,通过从事教育和学习的活动,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出的关于校园活动的行为规范、教育事业的知识传承和历届师生共同的精神财富。校园文化概念的提出,最早始于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80年代中后期引起国内学术界的关注,学者们从不同视角、不同侧面和不同层次对校园文化做出种种界定。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观点:校园文化是置身于社会文化大背景中的一种具有自身特色的亚文化形态,在分类上归属于社区文化范畴的“社区”说;校园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是在校园这个特定范围中的小环境、小气候,是一种氛围的“氛围”说;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发展中逐步形成,为全体成员认同遵循,并带有本校特色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学校风气、校园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和思想意识等因素的综合的“综合”说;校园文化是学校“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完善,甚至认为校园文化可以等同于“第二课堂”的“补充”说,以及“意识形态说”、“文化要素复合说”、“文化指令说”、“启蒙说”、“精英说”、“艺术教育及艺术活动说”等。观点很多,但均不够全面。笔者认为,校园文化是指生活在校园中的人员群体,包括学校的领导管理群体、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在校园生活与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校园群体精神及其所附载体。亦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环境中,由学校管理者和广大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生产、生活等各个领域的相互作用中所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的和精神产品以及创造过程,其目的是为了学生的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