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供给的必要性
“协同”理论认为,任何事物面对的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外界环境或条件发生变化必然会引起事物内部要素随之发生变化,当这种变化聚集状态达到一个临界值时,事物内部各个子系统为了适应新环境或者外部条件,就会主动产生协同作用。当前,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各种教育要素发展不协调、不均衡。依据“协同”理论,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要素协同供给共同体,发挥资源优势,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协同发力,从整体上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相当必要。
(一)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供给
协同供给说到底就是在各个供给主体和要素间在功能与资源上互补,各方通过资源与功能的相互依赖,共同发力,产生更高的效率,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效供给。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模式存在不少弊端,供给与需求处于失衡状态。具体表现在: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构设定未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与学习兴趣,教育资源未能充分优化配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知识储备不足,对学生缺乏有效的思想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师生缺乏互动性,教师倾注于“灌输”,学生倾注于“视听”;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不管在内容、范围还是深度上还远远不够。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与需求的失衡,不仅使教育者淡化了对学生思想的引领力和影响力,而且使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选择单一,被动接受,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效果。而协同供给能够比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不同供给主体和资源间通过协同合作,优势互补,“取彼之长,补己之短”,共同达成既定目标,化解教育资源和要素间的不对称、不相容的矛盾,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供给。事实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大学生个人的思想品德,从而使社会意识向学生个体意识内化。”[11]要化解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不足的矛盾,激发各教育要素的创新活力和潜能,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浓厚兴趣,就必须整合资源优势,实现协同供给。
(二)化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碎片化
思想政治教育协同供给能够从全局角度整体性回应教育的需求,特别是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求的多元主体供给造成的碎片化困境,协同供给能够对大学生多样化需求进行整体性回应,可以对分散化、碎片化的教育供给现状进行有效整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从整体看,当前,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构较为单一,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并未在战略高度,把握好对思政教育要素和资源的安排与组织。我们知道,从教育内容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课程。在内容多样化、内容复杂性程度高的情况下,如何梳理繁杂的教学内容,避免对高中时期历史和政治学科的回顾教育,这是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大难题;从教育主体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理论教师,还包括学校行政、党团组织、学工系统工作者,如何整合这一庞大的教育资源,避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单枪匹马”上阵,实现资源优势整合,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考虑的。协同供给是一个网络化的教育供给结构,在这个网络化结构中,所有教育要素以大学生需求为核心导向,在多种沟通平台上通过对话、协商增进共同理解与信任,形成目标一致、责任共担、协调运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供给联合体,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要素生产率”,推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
(三)适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复杂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复合体产品,具体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态性和多样化。学生个体需要不同,同一学校不同专业学生的思想状况和需求也不同。复杂性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共同问题和基本特点。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需求要求复杂化的供给体系,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难以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多样化、动态化的现实需求。在思想政治教育供给模式上,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并未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复杂性,面临的问题还不少,表现在: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尚未真正建立,部门分割、单一管理、体制障碍问题依然存在,各部门“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协同组织管理、统筹规划和合理布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共同体”尚未真正建立;二是协同动力不足,思想政治教育协同供给涉及部门、内容、要素、范围较多,需要各部门花费不少人力、物力、精力、财力等资源,不少部门基于维护“部门利益”,或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侥幸心态,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供给的愿望和动力不强。三是部门协同机制不完善,部门之间仍存在“单打独斗、互不关心”现象。协同供给模式强调的是学校各部门、各要素相互协调沟通,通过纵向与横向协调重组,有效利用各个供给主体、供给要素的功能优势,实现供给力量的有机整合,构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构体系,为大学生提供整体性、无缝隙的思想教育,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和供给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