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主体价值与功能的拓展
如前所述,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加上,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教育。可见,高校所有的教师、辅导员和党政干部都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和功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这些教育主体将思政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极大地拓展了。
一是思想引领功能的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作用与功能就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思想也处于发展变化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当代大学生应知应会的思想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内容尽管在时代发展中受到了许多检验,但依然充满真理性和科学性。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成果,是经过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证实的科学理论,是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都是经过实践验证的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理论。进入新时代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实现“两个一百年” 战略目标的理论武器,也是目前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思想引领的新成果,是新时代大学生必须学懂弄清做实的。因此,广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思政工作时,就是切实引导广大青年大学生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容和精神实质,把握其精神特质,使思想引领的功能得到拓展。
二是理想信念教育功能的拓展。由于青年大学生正处于拔节孕穗期,理想信念坚定正确与否,影响其一生的航向,对于成长成才至关重要。当前,影响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因素也很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和复杂社会环境下,一些不正常的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等腐败行为,一些公共行政事业单位、组织和领导干部不同程度存在的“四风”现象,以及“四个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和一些不好的违法乱纪案例的存在等等,都在诱使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发生动摇。因此,在当今时代,要毫不动摇地用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引领大学生,坚定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坚定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在理想信念的感召下,坚定不移地投身于伟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三是价值导向功能的拓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影响人一生的,是人对人类社会、自然界和自身的发展的根本看法和观点。大学生由于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三观”的形成正需要引导。广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给予以正确的引导。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在大学校园里面,在教育部门的要求下,先后对大学生进行了中国革命史教育、共产党党史教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八荣八耻”教育等等。新时代以来,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以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对思政教育主体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新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吸收了人类文明的成果,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近百年来的价值追求,也是中国人民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的价值求索。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拓展了思政教育内容,而且体现了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要求。
四是道德教育功能的拓展。千百年来,无论是封建时代还是新中国建立后,广大教育工作者都注重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化。当然,不同时代道德教化的内容和功能所有差异。封建时代,道德教化主要在于“三纲”、“五常”的教化,在于封建等级秩序的维护与忠君思政的强化,所教导出来的是封建制度的“忠民” “愚民”甚至“奴民”。新中国建立后,在大学校园内和课堂上,对大学生进行的道德教育,主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进行爱岗、敬业的教育,进行社会公道、职业道德和家族美德的教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国外反动势力、邪教势力和“港独” “藏独” “台独”以及国内一些“精美”“精日”“精英”等的干涉与错误引导下,混淆了一些传统的道德与价值观念,使一些大学生由于辨别力不高而无所适从。因而,特别需要对青年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在青年大学生群体中形成新的道德自律意识,筑牢道德防线,打好道德保卫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