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许家山烽火台

4.许家山烽火台

烽火台是古时一项重要的军事设施,起着传递紧急军情的作用。

明洪武十一年(1378),朝廷下令,在浙江明、绍、台、温等处沿海筑烽堠,以防倭寇侵犯。烽堠就是望敌情的石墩,为边防报警点装烟火所用,也叫烽火台,俗称烟墩。许家山地处宁海东部沿海前哨,依山凭海,历来就是保卫县城的军事要塞。正是因为这一重要的战略地位,明代朝廷在许家山村东首的稻蓬山上专门修筑了烽火台。

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家山烽火台的墩台坍塌了。县政府在原址重筑墩台,于2016年10月完工。该台呈四棱台体,下底边长10米,上底边长9.5米,高4米,墙体外用铜板石砌成,内用土石夯实,台面又用铜板石片铺,砌平。西面有宽约1米的台阶直达台顶,共19级。台顶的四周用方木条做起了护栏。登台观望,居高临下,四周无障碍物,能远眺白峤港海域,它与东北的道士桥烽火台互成掎角。

遥想几百年前的许家山烽火台,凭借山峰的天然优势,每日都有守兵值勤,守护百姓平安。当守兵发现远处的山头出现“日放烽烟夜明火”的军事信息时,便举起牛角用力吹响。顷刻间,山谷回声嘹亮。这时,山下的指挥官和士兵根据号角声的长短来判断军情缓急,并进行相应的防御。然后将自己的烽火台烧得火光冲天,火代表急事之意,以引起其他烽火台的重视。

许家山烽火台既为后人留下了探访的遗址,也为后人提供了想象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