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民间信仰
谢年还福
许家山村在过年时,家家户户时兴谢年还福,时间安排在后半夜。要关闭大门,在家中的道地上摆两张八仙桌,八仙桌以板缝为准必须横放,意为横财进门。
摆在前一张桌上的供品是为了感谢天地菩萨一年来的保佑和恩典而准备的,同时希望天地菩萨来年能继续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桌子上摆着全猪(实为猪头一只,猪尾巴一条)一头,全鸡(必须是雄鸡)一只,全羊(若没有羊就用一箱豆腐代替)一只,麻糍两盘,黄酒五杯,点燃香烛供奉天地菩萨。主人要给天地菩萨加三次酒,向天地菩萨跪拜,许下自己明年的心愿,希望天地菩萨保佑自己实现愿望。最后还要烧《土地经》《百佛经》《弥勒经》《心经》等。谢年还福时,家人都要祭拜,但也有些禁忌,如近期行过经或当过月子媳妇的妇女不能参加祭拜,怀孕的媳妇也要躲在远离祭祀的地方。
另一桌要放后面一点。这据说与叶梦鼎有关。相传南宋德祐二年(1276)正月,元兵入浙江,各个关口守军皆溃败,临安被围。皇太后封吉王赵昰为益王,驻福州;封信王赵昺为广王,驻泉州,以为后路。三月,元兵入临安。皇太后被虏北去,元兵继续南下。
四月八日,文天祥到温州,旋即入闽。四月下旬,文天祥到福州与益王会合,奉书劝进。五月一日,益王以太后命即位于福州,是为端宗,改元景炎,封弟广王赵昺为卫王。其时,勤王兵旅有张世杰、陆秀夫、文天祥、杜浒等人,他们都是忠护之臣,文天祥复授原右丞相兼枢密使之职,都督人马。在此危难之际,皇上与诸臣都想起了叶梦鼎这位安邦定国的老臣,皇上便命人前去宁海宣召梦鼎。梦鼎正好在海游瑞云山,便在寓所接受诏命,立即动身,从海游上船,由海路入闽。
航行到永嘉时,道阻不能进。梦鼎深知大势已去,无法入闽追随益王左右,不由悲从中来,恸哭失声而回。十二月二十六日,梦鼎回到东仓涧上。
后来叶梦鼎到谢年还福之时,就另摆上一桌,用鱼、猪肋条肉、豆腐、香干、金针菇、木耳、蛋脯、笋等九碗,以及两盘麻糍来祀圣贤。因为文天祥兵败被俘,陆秀夫抱帝沉海,宋朝君臣在崖山全部殉国,他沉痛自责,深感内疚。于是他点燃香烛,向南方跪拜,请求死难的忠臣、宋朝的历代先皇原谅他不能随幼主抗元殉国。许家山村的叶氏是叶梦鼎的族裔,所以也效仿他谢年还福的做法,摆上两桌,这一习俗被流传了下来。斗转星移,许家山村的村民就将谢天地的三牲和祭忠魂的九碗,改进成了农嫁十二碗。
地藏菩萨生日点香插地
地藏菩萨,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文殊的“大智”、普贤的“大行”、观音的“大悲”相呼应。《地藏十轮经》称其“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故名。
据《地藏菩萨本愿功德经》载,释迦牟尼佛曾嘱咐地藏菩萨,在他寂灭后,弥勒降生世间之前,由他普度众生。他为此发誓愿,不但救度人间众生,更救拔地狱中苦难众生。他的大愿是“孝顺和超荐父母;为众生担荷一切艰行苦行;满足众生生活需求,令大地五谷杂粮草木花果生长;祛除疾病;度尽地狱众生”。他立志,“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因此,他的尊号是“大愿地藏”。
地藏菩萨的诞辰为农历七月三十。许家山村的老妇一般会在这天吃一天素食,有的还会布施物品给贫苦人家。据说,这一天做一件功德,胜过平日百倍。吃过晚饭后,每家每户都点燃神香,面朝南,三叩拜,然后将神香插到后门、道地沿阶、水流洞、灶头前、猪栏、牛栏等处。炷香插地,以酬地育之恩。信佛之人还要念经,边念边插香,插好后继续念,念到地上的香灭了以后才离开。有的人家还要烧《土地经》《百佛经》来进行酬愿插香。
这天,大家不能将污水倒在地上,传说地藏菩萨在平常日子都是闭着眼睛的,只有这天才睁开眼,所以不能亵渎菩萨。若有谁倒污水,他会降灾难于那个人。
正月十四石头压岁
正月十四,民间习俗五花八门,正所谓“共天公,各乡风”,而许家山村有着石头压岁的习俗。
这天夜晚,村民家如有石磨盘、石臼,都会进行石头压岁的活动,即在石磨盘或石臼前放一把锄头、一把柴刀、一把镰刀,并供上两盘麻糍,点燃香烛。
这一习俗来源于原始先民对石的崇拜。远古时期,人们把石块作为生产工具和斗争武器,石头对人类的生存起了巨大的作用,也引起了先民的崇拜。特别是许家山村被称为“石头王国”,石头也就被认为是保佑家庭的神灵。六十年转一转,为六十花甲子,石磨盘六十年轮临人间当道之意。石臼“日舂夜捣”,为人类的生存做出了贡献。同时有石磨盘、石臼神灵保佑家庭,可以祛灾纳福,保佑五谷丰登、子孙兴旺。
古人认为“人与石共处,便可以大补元气,清心旺本,延年益寿,气质不凡”。可见许家山人石头压岁的习俗,就是祈愿人们在新的一年中大吉大利、健康平安,以达到延年益寿之目的。
祭田公田母
祭田公田母,也称祭田祖。许家山村流传着这一农业生产祭祀的习俗。据说,农历二月初二是田公田母的生日,人们备祭品到土地庙行祭,祈求得到土地神的保佑,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一家平安。
具体做法是:第一次祭祀在清明后下谷种前,择吉日举行,村民必备荤腥酒菜、纸钱、香烛,在田边祭烧,并燃放鞭炮,祈求田公田母保佑丰收。第二次在插秧前举行,农谚说:“一日春耕百日粮,人人都为栽秧忙。”开秧门这天,村民带上备好的酒菜、香烛、纸钱、鞭炮到田边祭祀,祈求稻谷迅速生长。第三次在夏至日举行,同样有祭品,祈求风调雨顺,稻谷无病无灾。第四次在开镰收割前举行,摘两穗黄谷,插在两碗米饭上,菜肴祭品丰盛,以报答田公田母的庇护之恩,谓之还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