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产技艺
阿婆饼
许家山村阿婆饼历史悠久,世代相传。所需原料为山粉、花生米、萝卜、笋、蛋、盐、油。具体制作工艺如下:
①花生米炒熟,备用。
②萝卜洗净,刨成丝,放一点盐,腌出水分,炒熟,备用。
③笋剥壳,洗净,用菜刀切丝,炒熟,备用。
④蛋,打碎,锅里放好油,将蛋液倒入锅内,用锅铲涂薄,煎到一面凝固后,翻面煎至熟,蛋馎用锅铲取出放到砧板上,用菜刀切成蛋丝,备用。
⑤把山粉放在一只盆里,加水,调成糊状,掺入花生米、萝卜丝、笋丝、蛋丝等馅料,搅拌均匀,备用。
⑥把锅烧至七八成热,倒入油,然后把放入馅料的山粉糊用勺泼到锅里煎,用锅铲涂薄涂匀,煎到一面凝固后,翻面煎,煎到里熟外不焦为宜,用锅铲取出放到砧板上,用菜刀切成一块块饼状,放入盆内即可。
山粉羹
许家山村山粉羹的制作与阿婆饼有相似之处,区别在于阿婆饼用油煎而山粉羹用水煮。所需原料为山粉、笋、蛋、香干、空心腐、蜊肉、蛏肉、猪肉、盐、油。制作工艺如下:
①笋剥壳,洗净,用菜刀切丝,炒熟,备用。
②蛋馎、猪肉、香干、空心腐均用刀切丝,备用。
③蜊肉洗净,备用。
④蛏子烧熟剥壳,留下蛏肉,备用。
⑤把笋丝、蛋丝、猪肉丝、香干丝、空心腐丝、蜊肉、蛏肉等放进锅里,烧熟,调好咸淡。
⑥把调好的山粉糊缓缓倒入锅中,要一边倒一边不断地用筷子在锅中搅拌,等变为稀稠适中的羹,用勺子盛到碗中即可。
青麻糍
青麻糍是许家山村的传统点心。每逢清明,家家户户都会捣青麻糍来祭祖先。具体制作工艺如下:
①采青。每到春天,许民村的山坡、田边便长满了艾科植物。品种有剪刀青、糯米青、大叶青等,还有一种俗称“鼠耳”的青。妇女们手提篮子,拿一把剪刀(或镰刀)到处采青苗,俗称“扽青”。
②煮青。将青苗摘去老叶和硬梗放入锅内,并放入适量的苏打或碱水一道煮,俗称“参青”。青苗煮熟后放在糠筛上用清水涤去苦水,压干水分,之后放在砧板上用菜刀剁成“青泥”。
③蒸米或粉。捣青麻糍的米先要用水浸一夜,第二天将米捞上来,用清水淋后,沥干水分,再放到饭甑里蒸,待米蒸熟后,铺上备好的“青泥”,待“青泥”蒸熟后,取出。若捣粉麻糍,则要将粉放在粉桶或米簸中,慢慢加水,用双手将粉搓匀,以手捏湿粉能结团为标准。将粉放到饭甑里蒸,待粉蒸熟后,铺上“青泥”,待“青泥”熟透,就可以出甑了。
④捣制。把蒸熟的米或粉倒到石臼里,先用木杵或石杵“逐”,即把青与米或粉搅均匀。一人捣,一人添,直到捣黏,捣成一团为止。
⑤成品。捣成团后,将团双手捧到案板上,两人或三人用大擀面杖(俗称擂杖)擂,擂时撒上松花粉或米粉,擂压到约1厘米厚时,将麻糍用菜刀切成约5厘米宽、10厘米长的块,剩下的角头角尾切成不规则形状即可,青麻糍就这样制成了。
磨山粉
山粉是许民村的农民对于用番薯加工成的淀粉的方言称法。每年的11月和12月,是收获番薯的季节,也是制作山粉的忙碌月份。
番薯加工成山粉的过程叫“磨山粉”,首先将番薯放在大脚桶或大豆腐桶里,用清水反复洗净(这直接关系到山粉的纯净度),然后再磨。以前没有轧番薯的机器,全靠人工完成。磨山粉的工具比较简单,山粉刨是磨山粉的主要工具,即在一块全长50厘米、宽20厘米的硬木板的中段位置凿一个大洞,然后,钉上一块布满细孔的长约20厘米、宽10厘米的铁皮。
磨山粉时,将刨放入一只大脚桶内,左手捏着刨板的后端,右手紧紧捏住番薯用力往上刨,一颗颗细小的番薯渣就会从刨眼掉进大脚桶,直到磨得番薯成为一块薄片为止。磨番薯不能疏忽,不小心极易磨去手上的皮肉。一个人一天磨500斤番薯已经算是高手了。现在有了轧番薯的机器,只要把整筐整箩的番薯倒进斗里即可,机器大口地吞噬,速度很快,出来的便是番薯渣了。
但沥(挤压)山粉还得靠人工。大豆腐桶上放一个木架子(被称为豆腐桥或豆腐杠),用一只布袋子,装上掺水的番薯渣,拧紧袋口,然后放在豆腐桥上挤压。薯渣中的淀粉就被水析出来,流进豆腐桶里。待桶满后,再澄一日一夜,桶底就积淀起厚厚的白白的山粉了。第二天倒去豆腐桶里的水,把山粉用镬铲子铲起来,放到竹簟上晾晒,直至晒干,山粉就制成了。
番薯面
许民村生产番薯面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生产出来的番薯面有耐煮、不断条、不浑汤的特点,柔软可口,风味独特,受到人们的喜爱。具体制作工艺如下:
①做胶头。把山粉放在一只大花甑内,加水搅拌至糊状,把糊状物倒进锅内烧,并用擂杖(大擀面杖)搅拌,搅拌至糊状物成团为止,再将大团分成小团,小团就是制面用的胶头。
②和粉。在堂前放一张面床,面床上放一只白篮,把胶头小团放入白篮,再放入山粉9至11千克,拌匀,一手缓缓倒水,一手搅拌山粉,直至和湿。此时停止加水,用双手把山粉搓揉成大团。
③打甑。将大团放入大花甑内,同时加入少量的碱水与明矾。大花甑放在大铁锅里,周围用一只草结团围住。铁锅里盛半锅水,烧到水温22℃左右,用拳头打击大团,打到面团有韧性即可。
④做面(制面)。用一口大铁锅烧好开水,将一只大毛竹筒(现改为不锈钢筒)底部钻14个小洞。将山粉大团放入筒中,用两只大拇指将大团向下挤压,一条条面便掉入铁锅内。灶头边事先放有一只装着半桶冷水的大水桶,将煮熟的面用长筷子捞到水桶里。水桶满后抬到道地,再将水桶中的面放到盛有冷水的大豆腐桶中再次冷却,然后用手一束一束捞上来,并用剪刀剪齐,挂到竹竿上,晾干,扎成一把一把的。现在是用机器刨番薯面,把山粉用水搅匀,然后放在一格一格的铁皮蒸笼里蒸,蒸成一只只像汽车轮胎那么大的面饼,然后放在一个铁架子上刨。随着马达带动面饼旋转,晶莹剔透的番薯面源源不断地流出来,然后按照长度剪断后,晾干,扎成一把一把的。
番薯烧白酒
许家山村盛产番薯,因此拥有制作传统的番薯烧白酒的工艺。制作工艺如下:
①洒水。将番薯干摊在干净的地面上,用喷壶洒清水,边洒边拌,使番薯干均匀湿润。也可以将番薯干直接洗净。
②煮料。将番薯干放在蒸桶内蒸,直到蒸气上升一小时后,取出摊晾。也可以将番薯切片放在蒸桶内烧,烧熟后取出摊晾。
③拌曲。将白曲磨成细粉,均匀地撒在已经摊晾的番薯干或番薯片上,边撒边搅拌均匀。每百斤番薯干要加六斤自做的酒曲。
④发酵。将拌好曲的料坯,放在洗净的大缸或木桶里,扒平后上面覆盖一层约一厘米厚的谷壳,再用泥土密封,让料坯发酵。约需一个月时间。烧酒时掺和谷壳即可。
⑤蒸制。把锡甑架在盛满清水的大铁锅上,内置发酵过的原料。旺火烧,酒从蒸架下端的口里流出,下面放置接酒的器皿。
⑥成品。装入酒埕或其他容器内,要喝时再打开。
套篮的编制技艺
套篮,又称担篮、盒篮、幢篮。其前身叫“红箩子”,是专门盛装礼品的器具。传说红箩子是诸葛亮为刘备去东吴招亲时装红鸡蛋用的。刘备的随从沿途向百姓分发红鸡蛋,使刘备招亲之事人人皆知。自此之后,凡定亲迎娶,都用红箩子。到贞观年间(627—649),五业迅速发展,太宗李世民为程咬金娶亲造势,放皇榜告于天下,招技艺高超的篾作匠改造红箩子,这种红箩子一直沿用至清代。光绪四年(1878),皇帝降旨,要求工部招募篾作匠改制红箩子,为慈禧太后六十寿诞之用。经过篾作匠的苦心精制,新的套篮自此问世,并一直沿用至今。
民户田自然村的村民叶显朝是一位守着传统手艺的篾作匠。年近70岁的他干篾作这一行已有55年了。他家祖上就是干篾作这一行的,他已是第四代了。他14岁时就跟父亲学篾作手艺,在父亲手把手的教导下慢慢学会了编制竹篮、米背、簟、糠米筛、摇篮、食罩、筲箕、畚斗、竹箩、箜篮等竹制品,最后还学会了最不易学的编套篮技艺。
套篮编制是一个十分繁杂的过程,具体步骤如下:
①选料。毛竹,直径9至10厘米;有韧性的竹、木板;铜担环。
②取料。锯去毛竹的头与尾,将竹劈开,撬掉篾白,过好箭门,取上四层。
③劈篾。劈成四层篾,要经过丝、刮纹、打光、劈细等工序,制成粗细均匀的篾丝。
④编制。在锯圆的木板四周编制好套篮格(叠)。运用各种编织方法编成,主要编织方法有十字编、人字编、圆面编、穿插等。每只套篮有三格,即三层。底格名为“褟藤黄栀”,格外层编有藤萝、黄栀、四正田等花草图案。中间格名为“逆弯筚球”,格外层编有石榴、水仙等花草图案。最上格名为“吉祥如意”,通常编有福、禄、寿、禧,五世其昌等文字。盖面称为“桂板”,编有双喜字。在编花草和文字图案时,要用两层竹篾,一层白,一层黑,将黑篾编成花草文字,走篾直,表面平。
⑤油漆。将套篮漆成红色,富有美感。
⑥制架。编制套篮脚架两只,在脚架主径的上端镶上铜担环。
⑦叠好。把编制好的六格(叠),分放在套篮脚架上,即成一双套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