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人生礼仪
凭媒议婚
旧时,两个素昧平生的男女青年欲结成秦晋之好,主要依靠媒人来牵线搭桥。于是就有“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婚”的俗语。
旧时,媒婆指以说合婚姻为职业的妇女,有官媒和私媒之分,是古时男女婚配的重要中间人。“媒婆”还有文雅浪漫的别称,谓之“红娘”“月老”“代柯”“冰人”等。媒婆替人说媒,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媒婆了解到已至婚嫁年龄的青年男女,觉得门当户对,就主动找上门来,有心为之说媒;二是有的父母,看到自己孩子年龄不小了,心中未免有些焦虑,就找媒人物色合适的对象;三是长辈看上了某家的小伙或姑娘,自己不便出面,便请媒人牵线撮合。不管是哪一种情况,媒人对一桩亲事能否成功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古时的婚姻讲究明媒正娶,若结婚不经媒人从中牵线,就会于礼不合。即使是两情相悦,也会假媒人之口登门说媒,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方能行结婚大礼。旧时,许家山人的婚姻是遵循凭媒议婚的。现在还有男女青年叫媒人议婚(介绍),但大多是自由恋爱了。
递恳帖
经过议婚,男女双方首先得交换年庚八字,然后请算命先生推算核准,俗称“合八字”。如若双方八字相克则视为不详,只能作罢。同时,还流行由八字演变的“生肖合婚”,即以双方的属相是否相合判定婚姻是否适宜。其中有“六冲”与“六合”之分,前者不能相配,后者为上婚。对此民间流行这样的俗谣,如“六合”有“兔狗古来有,马羊寿命长,鼠牛两兴旺,牛猪喜洋洋,龙鸡更久长”等。“六冲”有“白马怕青牛;羊鼠一旦休;蛇虎如刀断;龙兔泪交流;金鸡怕玉犬;猪猴不到头;两只羊,活不长;龙虎相斗,必定短寿”等。
以男女生辰占卜,若吉,且女方许诺,便进行订婚仪式,被许家山人称为“递恳帖”。男方备好聘礼,选一黄道吉日送到女方家,一般先由媒人同双方父母商定。聘礼包括钱、首饰和其他物品。条件好的人家有金戒指、金项链等名贵首饰,普通人家也要有银项圈、银手镯等首饰。物品主要以布料为主,聘金分聘仪和礼仪两种,根据家庭条件,多少不等。
女方受礼后,以酒席款待。宴毕并赠回礼,一般都有子孙袋(红小袋,寓意生儿育女)、肚兜、红鸡蛋和五色果子等,用大小套篮送往男方家,男方把女方所赠的果子、红蛋分给左邻右舍和亲朋好友,宣告自己已订婚。女方也将男方所送的麻糍、糯米饼或糖果分给亲友邻居,表示自己已经许配人家。此后,男女双方可以来往走动,逢年过节,男方都要送礼,礼品有拜岁包、疰夏蛋、端午粽、中秋月饼及鸡鸭鱼肉等。
哭嫁上花轿
许家山村逢女儿出嫁,做母亲的都要站在自家门口哭唱,一直要哭到迎亲人群离去方休,当地人称之为“哭嫁上花轿”。说是越哭越发,那哭唱的词儿大都是诉说女儿在家时的情况,到了婆家又要如何去做。哭唱没有规定的词句,都是做母亲的临场发挥,想到哪里哭唱到哪里,所以也没有逻辑顺序,举例如下:
囡啊囡,亲生女,宝贝囡,今日妞,明日花。娘家是你出生地,丈夫才是你的家。今日儿要离娘去,离别之际娘嘱咐。女儿本是堂前客,万事都要两边遮。一手遮夫家,一手遮娘家。哎哟囡唉!
囡啊囡,尊重高堂自有福,敬重田园自有谷。有家能把高堂敬,不用灵山拜世尊。哎哟囡唉!
囡啊囡,尊重长辈是美德,忠孝仁义不能忘。常去堂上问寒暖,公婆言教刻心上。哎哟囡唉!
囡啊囡,邻里相处常笑脸,闲时谈笑理应该。不说他人长与短,以免平地多口舌。哎哟囡唉!
囡啊囡,夫是树,妻是花,夫妻恩爱能兴家。花树同园不分离,才有富贵荣华家。哎哟囡唉!
囡啊囡,生男育女重教养,言传身教做榜样。幼小孩童心灵巧,父母言行要模仿。一教做个好儿郎,伦理仁义孔孟创。中华美德千古传,儿女学好永流芳。哎哟囡唉!
囡啊囡,二教儿女须勤学,长大成才能放光。古今多少著名士,勤攻苦读大寒窗。哎哟囡唉!
囡啊囡,三教娇儿勤耕耘,万事全靠劳动成。劳动尚可强体质,体质健康样样行。哎哟囡唉!
囡啊囡,千言万语说不尽,娘的嘱咐记在心。千言万语说不完,爹娘向囡来祝愿。花轿离开老祖堂,早生贵子状元郎。囡今拜别老祖宗,世世代代做富翁。哎哟囡唉!
囡啊囡,吹唱喇叭啦啦叫,九亲六眷都请到。合家老少共欢笑,欢送我囡上花轿。哎哟囡唉!
囡啊囡,嘴在哭,心在笑,哭笑送囡上花轿。今日我囡离娘去,等囡明日喜来报。哎哟囡唉!
新婚传袋
传袋,也称传代、传席等,旧时婚俗,实为一种祈子仪式。新妇临门,男方家以袋铺地,使新妇行其上进门。元末明初陶宗仪《辍耕录·传席》:“今人家娶妇,舆轿迎至大门,则传席以入,弗令履地……古人以毡褥传递者,富贵家重其多也。今则不用毡褥而用袋者,重其名也。”以前,许家山村也流行传袋的习俗,传袋含义为传人,表示新婚人家会子孙繁衍,传承万代,兴旺发达。
这天,新婚人家都要请会讲利市话的男性长辈,还要请一个老婆婆。他们两人都要夫妻双全、三代见面、子孙满堂,才能担当此任。当新娘花轿抬到新郎家道地时,由利市人、老婆婆、女傧相、平头(剃头人)先走到轿前,平头在轿前铺好三只或五只麻袋。三只意为连中三元,五只意为五子登科、五世其昌。老婆婆在轿前要做三个牵手动作,让新娘出轿。这时利市人念:“花轿抬进门,合时合利好团圆。”亲朋好友的众人客和声应“好哇!”之后利市人每念一句众人都要应。利市人念完吉利话,新娘由女傧相扶着出轿门,老婆婆捧出一只箜篮,篮内放一条红缎布、一只量米的升、秤、尺、剪刀、烙铁等。寓意如下:一条红缎布八尺长,婚姻美满百年长;三寸金莲大与小,升斗里面见分晓;公平无私一杆秤,如钉秤花结同心;尺短寸长,夫妻商量;剪去参差,平安一生;铁石心坚,夫妻到老。新娘出轿门的脚是先踩在
箜篮内,再踏上麻袋的。这样从后至前轮番调换麻袋铺垫,让新娘踩着传接的麻袋向中堂走去。走到中堂时,利市人念:“传袋传堂前,及第必争光。”上楼梯时念:“传袋到楼梯上,儿孙登台又拜相。”走到洞房门前念:“传袋传到洞房门,子孙代代敬双亲。”进房时念:“传袋传进房,必中状元郎。”走到床前,将三只麻袋铺垫在床底时念:“传袋传上床,鸳鸯配成双。玉燕投怀内,元宝分吉祥。贵子贵孙,孝顺爹娘。传袋一歇,万事大吉。万代,万代,万万代!”
据说传袋越热闹越利市,以佑子孙兴旺发达。
结婚拜堂
拜堂,又称拜天地、拜高堂、拜花堂等,中国传统婚姻礼仪,是婚礼过程中最重要的大礼。拜堂之后,两人即正式结为夫妻。因古代婚礼中的交拜礼都是在堂室中举行,故称拜堂。
以前,许家山村男女结婚拜堂,首先要选好黄道吉日,女方坐轿子到男方家。轿抬到后,鸣锣,放炮,迎新人。当轿子抬到夫家道地时,新娘出轿后先要踏入祭箜篮,然后踏着麻袋走进夫家,意为代代相传。新娘进房坐下以后,就有一个妇女前来象征性地揩面(洗脸),然后喂饭,只喂三口,俗称“喂新妇饭”。这个妇女一边喂一边讲“尊重公,尊重婆,两夫妻日子好好过,发财致富,多子多福”等好话。这妇人必须是有财有势、家丁兴旺者,这样才能给新娘“借福”。夫家堂前放有八仙桌一张,桌上放有金盘一只,长方形,内有小方格,再放上五色果品(花生、红枣、瓜子、桂圆、杏子),意为五子登科。这时候,由女傧相陪新娘,男傧相陪新郎入位。吉时一到,燃香点烛,奏乐鸣炮,乐止,新郎、新娘分男左女右站定,由通相欢(司仪)喝令,“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接着由通相欢宣读祝文。祝文内容如下:
天地神明,制婚先呈,定礼先师,及本门祖先。家堂香火,合位尊神之台前曰,伏以三皇垂嫁娶之经,二帝昭禧降之典。婚姻之礼,振古如斯,伉俪之階,于今为烈。兹者某人,年当弱冠,正值配偶之时。某氏及笄年,亦为于归之日。既纳采纳吉,当室而宜家。迨其吉兮,花烛齐辉,式相好兮,青庐交拜。惟顾凤凰鸣而风高鸿案,关雎叶而庆衍螽斯。文子文孙,绍千秋之统绪;良弓良冶,启百代之箕裘。
读祝文后礼毕,新郎新娘到宗祠去拜太公。亲朋好友结队而行,路上有人向新娘撒棕榈子,意思是多子多孙多福,祈愿新人传宗接代。平头手拿檀席和红毡毯,到祠堂后,席铺地上再放毯于其上,新郎新娘跪拜太公。至此拜堂仪式结束。
交杯(合卺)
交杯,在古代称作合卺,即新婚夫妇在新房内共饮合欢酒。一位弟兄取两只酒杯,左右互倒三遍酒,再分赠给新郎新娘,两人各喝三口,然后交臂喝。喝酒时,弟兄要唱敬酒诗歌来祝贺,许家山村流传有两例。
第一例:
第一杯酒敬新郎,男才女貌两相常;
好合百年生贵子,五世其昌状元郎。
第二杯酒敬新人,合欢帐里结同心;
白头偕老互相敬,美满姻缘天作成。
第三杯酒有一请,新郎递酒过新人;
新人接杯竹叶青,三从四德铭记心。
第四杯酒淡黄黄,新人递酒过新郎;
新郎接杯无红酒,早生贵子做太守。
第五杯酒敬新郎,夫妻和睦尊高堂;
男爱女来女帮郎,孝敬长辈切勿忘。
第六杯酒敬新人,且喜房内又添丁;
多子多孙多福禄,生个贵子做都督。
第七杯酒敬新郎,麒麟送子到洞房;
勤读诗书勤奋发,独占鳌头掌朝纲。
第八杯酒敬新人,才郎才女情意深;
才郎娶个贤惠女,循守礼义人聪明。
第九杯酒敬新郎,新郎腹内好文章;
今夜洞房好风光,明年必定状元郎。
美酒劝到第十杯,新郎新娘齐举杯;
双双喝下交杯酒,夫妻恩爱到白首。
第二例:
第一杯酒配开圆(柚子),今夜夫妻大团圆;
明年喜得双贵子,一文一武两状元。
第二杯酒配油煎,子子满朝孙满天;
男耕女织须勤俭,治家应教子孙贤。
第三杯酒配花生,配的花生喷鼻香;
花生哪有心声香,福禄鸳鸯并天长。
第四杯酒配瓜子,加子加孙又加寿;
如意郎君才女配,天上仙女都喜爱。
第五杯酒配粉糖,今夜夫妻凑成双;
夫妻和顺百事通,互敬互爱互相帮。
第六杯酒配红枣,红枣配酒红又红;
洞房里面春意浓,早生贵子伴君龙。
第七杯酒配糕点,夫妻生活似蜜甜;
恩恩爱爱互相敬,夫唱妇随不分开。
第八杯酒配钱饼,财亦旺来丁亦兴;
忠孝仁义是常情,光耀门庭托祖荫。
第九杯酒配糖糕,脚踏云头步步高;
青云直上志气豪,为官一品在当朝。
第十杯酒配荔枝,好比凤凰配金鸡;
淑女入户增百福,麒麟进门多送子。
请新郎
新婚这天,众人吃罢丰盛的晚宴,陪姑和新娘子在洞房内。此时新郎要难为弟兄们,不进洞房,于是弟兄们便要唱《请新郎》,请新郎入洞房。新郎坐在库房间,弟兄们请他到堂前,再请入洞房。今许家山村请新郎歌有两例。
第一例:
说:今请新郎到中堂,快与新人进洞房。
两人相会心喜欢,早生贵子中状元。
唱:一请新郎笑颜开,五百年前结姻缘;
早生贵子龙门跳,荣华富贵今夜来。
二请新郎二日望,齐看钟鼓闹华堂;
财雄石鼓其三句,乐奏江南第一庄。
三请新郎典三元,今夜夫妻大团圆;
荷莲结籽一万孙,早生贵子文曲星。
四请新郎四角方,四个孙儿凑成双;
两个孙儿做官去,两个孙儿管田庄。
五请新郎五端阳,五子登科都拜相;
拜相封侯回家转,代代儿孙都做官。
六请新郎慢定定,娘做衣衫簇簇新;
三步并作二步行,迈开大步开房门。
七请新郎喜洋洋,都做六部好大官;
长子封侯为丞相,小子出考入红门。
八请新郎是八仙,八仙过海笑连连;
早来三天登龙位,跨上一步坐龙廷。
九请新郎九快利,久盼佳期已到时;
今夜夫妻同交拜,白头到老人人夸。
十请新郎十团圆,十全十美好姻缘;
明年喜生双贵子,一文一武两状元。
第二例:
说:天赐良缘凑成双,发鼓三通请新郎。
今日洞房花烛夜,我请新郎进洞房。
唱:一请新郎入洞房,洞房里面满红光;
姻缘本是前生定,五百年前配成婚。
二请新郎入洞房,洞房花烛已成双;
房内新娘是龙女,新郎快去望一望。
三请新郎入洞房,南国佳人等才郎;
君入房内赋一首,东都才子到新房。
四请新郎入洞房,郎君切莫再彷徨;
房中新娘是你妻,快入房去早洞房。
五请新郎入洞房,不可延误好时光;
日吉时良在今夜,若不快去太阳上。
六请新郎入洞房,麒麟送子到新房;
快入房中去请求,请它赐个状元郎。
七请新郎入洞房,夫妻恩爱育儿郎;
今日洞房成小家,明后儿孙坐满堂。
八请新郎入洞房,八仙路过你新房;
赠赐琼浆双交杯,赐给双双百年方。
九请新郎入洞房,眼见新房透红光;
天地神仙同祝贺,百年好合万世昌。
十请新郎入洞房,请郎已到新房旁;
脚踏房门红艳艳,男爱女来女敬男。
相新妇
以前,男婚女嫁的大喜日子里,弟兄们要凑热闹到新房内看新妇,并用吟唱的方式看新妇与陪姑。
弟兄们推荐一位看新妇的人选,他说道:今夜我来相新妇,大家安静听我吟唱。
崭新嫁妆摆满房,新妇陪姑坐在床。
要请陪姑来帮忙,手捧红烛相新妇。
一看新妇美姣容,天庭地合各一方;
天庭高阔聪明女,新郎娶到好妻房。
二看新妇柳叶眉,八字眉毛长又尖;
一双葡萄送秋波,画眉眼睛水上仙。
三看新妇鼻头梁,鼻头原是财福库;
鼻头直直像栋梁,生出儿子会拜相。
四看新妇两耳朵,下垂耳朵白又嫩;
挂有一对金丁香,金打丁香有半斤。
五看新妇樱桃口,上下红唇两片薄;
满口牙齿簇簇齐,牙齿洁白笑盈盈。
花烛越点越兴旺,要看新妇的胸膛;
圆小馒头有一双,供应一班好儿郎。
花烛越点红又猛,要看新妇蜜蜂腰;
细小腰儿生得巧,走起路来更妖娇。
花烛光头红又红,要看新妇一双手;
雪白玉指尖又尖,勤俭持家好帮手。
花烛光头红乓乓,你看这位陪姑妹;
这里有个小后生,两只眼睛偷偷张。
花烛光头锃刮亮,我劝这位小后生;
张得陪姑惶恐相,快找媒婆来商量。
今夜秉烛看新娘,才郎才女永吉祥;
百年好合生贵子,早生贵子状元郎。
丧葬习俗
丧葬,指儿孙辈为老人办理丧事。《孟子·离娄下》:“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汉书·货殖传》:“所以养生送终之具,靡不皆育。”中国人向来把死和生看得同等重要。民间相信人的灵魂不灭,死后能投胎转世,所以人们会为死去的亲人举办隆重的丧葬仪式,认为这不但对生者有利,对死者也有利。许家山的丧葬之礼,现略举几则。
送终 老人病危,弥留之际,子女等直系亲属须守护其旁,听取遗言,直至去世,这被称为“送终”。送终是一件大事,即使远在千里之外的子女也要不惜一切代价赶回来,表明子女尽了最后的孝心。
老人一断气,所有送终的人都要赶紧跪下去,边拜边哭喊老人。送终,一定要哭,这是为了叫住魂灵,别让它走了、散了。这时,家里人要先替他(她)烧水洗身,有的是家里的儿媳们自己动手给去世的老人洗身体、穿寿衣,有的是叫他人代劳或雇请专业人员料理。儿孙们象征性地试穿寿衣以示孝道,还要呼唤着“爸(妈),给您穿衣裳,穿上衣裳再上路。”无论在哪个季节去世,寿衣都是冬装,据说穿得越厚越好。给老人穿上寿衣后,儿孙们又要忙碌起床、褥被之事。起床是指在遗体前摆一张八仙桌,上放祭品、香烛,所谓“送无常兄”。然后将遗体抬到窗下,放在门板上,再放黄蜡一块,同时在死者嘴里放一块玉器或碎银,供其在冥间使用。又要在遗体的脚下放油灯一盏,昼夜长明不灭,俗称“点脚头灯”。
这样做好以后,就将死者原床上的布帐、被子、衣服、床垫用稻草绑好,再配草鞋或蒲鞋一双,拿到村庄外面烧掉,家人要边烧边哭,再跪拜,最后以放鞭炮结束。
人死不能复生。送终之后,人们便开始商量后事,安排好各项事宜,主要有三:一是守孝,二是置办葬礼,三是拣日子出丧。
报讯(传话) 每当人死后,亲人就要商量安排后事。这时就要派人去报讯,要报讯的亲眷是囡、娘舅、姐妹家。报讯人手拿死者家中的黑凉伞一顶,先到灵床前告明目的,让死者的魂灵躲进伞内。报讯人走时,伞柄朝前,伞头于后,名曰“凉伞倒头夹”。遇到要过桥的地方,报讯人要叫一声死者,按辈分叫他(她)叔、伯、婆等。每到一户亲眷家,不能径直闯进门,要待里面有所准备后才可入内。报讯人进门后要把黑凉伞放在桌前上座的椅子上,表示亡灵也同时到达。亲眷首先泡茶两杯,意为死者在,也要喝一杯,然后必须要烧点心给报讯人吃。烧好的点心要摆在桌上,桌边必须放椅子一把,桌上放盛满酒的酒杯一只,饭一碗。报讯人吃的时候要叫一声亡灵,邀其同吃。然后报讯人要说明下葬日期等事宜,之后告别出门,也叫亡灵回家。走出门口道地的时候,亲眷必须拿出一只砂锅向外抛出来,名曰“送灵送亲”。报讯人不得回望。
吊孝 人死后,死者的子女设孝堂,孝堂悬挂孝帐,堂正中挂死者遗像。遗像前放三张八仙桌,桌前放一把竹椅或木椅,孝子将死者穿过的旧衣披在椅背上,椅前放一双鞋子,表示死者仍在阳间。三张八仙桌上奉牌位后,供祭礼,荤素菜肴,包括糕点、羹饭、五色盘头,还须点香烛。孝子必须披麻戴孝,头戴稻草编成的三梁冠,脚穿草鞋或蒲鞋,腰间系一根稻草绳。媳妇也要披麻戴孝,脚穿白鞋。孝孙白布帽檐上别一块圆形红布,以示孝中有吉。
吊孝期间,还要请僧尼或老妇人诵经,超度亡魂。其经文大多有子女替亡灵忏悔之意,为亡灵进入极乐世界或早日超生赎罪积德,俗称“拜忏”。亲朋好友闻讯陆续前来吊孝,吊孝者每人分得白帽一顶,男腰白一根,女戴头梳(七尺长的白布条)。同时丧家请来的吹小唱要奏乐迎接客人。若死者是女性,女方的嫡系亲属来时,孝子、孝子同辈或小辈子侄均戴白帽、穿白衣。孝子穿麻衣,捏孝棒,跪拜在孝堂前迎客,俗称“背后”。女眷在孝帐内号啕痛哭,以示悲哀。然后娘舅挽起跪拜的孝子,面对死者遗像行上三拜、下三拜之礼。宾主相互致礼,说些节哀顺变之类的慰问语,然后退出孝堂。
在出殡的头天晚上和出殡当日,亲朋好友在道士的指导下到灵前叩拜,俗称“拜羹饭”。叩拜的次序是孝子、孝女、孝媳、曾孙、囡孙、曾囡、侄儿、侄女、侄媳、侄孙、弟兄家、女婿。如死者是娘舅或姨丈,先由大外甥、外甥囡、外甥媳妇及小孩拜。然后是亲眷、孝眷、侄郎、内侄、死者的姐妹儿囡等。最后是娘舅,若没有娘舅,可以由儿子代替。孝子要捧出桶盘,盘上放白帽,腰白给娘舅家人,并在跪拜处铺上坐褥或棉被以示敬重。娘舅家人拜后,吊孝礼毕,鸣炮奏乐。
做七 做七,也称“斋七”“理七”“烧七”“七七”等。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还有人认为做七习俗源自先秦时代的魂魄聚散说。人之初生,以七日为腊,一腊而魄成,故人生四十九日而七魄全,故人死四十九日七魄散。做七的意义就是祭送死者。
许家山村的村民通常于“头七”“五七”“满七”(也称七七)请道士作法。“头七”是出殡后,在中堂摆一张八仙桌,桌上供着灵位(即牌位)。准备好三荤三素加一熟食,共七碗以应“七”之义。通常用肉、大鱼、小鱼、豆腐、豆芽、面、麦糕,象征发、步步高、人丁兴旺等。还要准备白烛一对,长香三炷,准备好经忏作盘缠,同时还有粉果、水果等祭品。
家属点亮白烛,插上三炷点燃的神香,行跪拜礼。道士作法仪礼有招魂、开吊礼鬼、解结、焚香、接灵、供羹饭、焚纸等。其间,道士诵经文一遍,家属敬酒一遍,跪拜一次,如此三次,做七结束。
到“五七”“七七”同样请道士做七。至于二、三、四、六四堂“七”,家属设供品拜祭就可以了。
丧事中禁忌 许家山村有一些丧事中的禁忌。父母死后,儿子在守孝中不可剃头,女儿不可洗头,以示对死者的哀悼。只有到出殡后才能剃头、洗头。
另外,在“七七”期内子女不可杀生,就是不能宰杀活的动物。因为杀了这些动物会给死者增加罪孽,令其堕落三途:地狱、饿鬼、畜生。“七七”期间,子女要多做好事,这会给死者增加功德,减轻罪孽,从而有劝人从善去恶,安定社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