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传统节日
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又叫阴历年,俗称“新年”。它是中国所有节日中最隆重的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起源于商朝时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1月1日称元旦,农历正月初一叫春节。
许家山村的春节,除夕夜(俗称三十年夜)放炮仗,称“关门炮”。初一早晨放炮仗,称“开门炮”。旧时,在中堂或庭前摆起八仙桌,设香案供品,多为净茶、净饭、粽子、五色果品等,全家老少穿新衣、新鞋,朝天叩拜,称“拜天地”。早、中餐用净饭、豆腐等素食,晚上吃放饭(泡饭),有双重含义:一是有钱放生(债),二是全年有饭吃。这一天不出工、不扫地、不索债,禁哭泣、禁打骂、禁杀生。亲友见面互相“拜岁”,讲“恭喜发财”“大吉大利”等吉利话。妇女们则喜欢到寺庙烧香拜佛。晚上,不点灯,早睡觉,有“正月初一同鸟宿”之说。自正月初二至正月十八,亲戚携糖果包相互拜岁,有的延至二月初,俗称“拜大麦岁”。客到先喝糖茶,主人设美酒、菜肴款待,并赠客中儿童以“压岁钱”。
元宵节又叫上元节、元夕节、灯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时间是农历正月十五。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早在西汉汉文帝时,就已经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宁海本来也是正月十五过元宵节的。但相传明朝嘉靖年间正月十四夜,戚继光所率领的戚家军在台州沿海地区打败了一支入侵的倭寇,为纪念这次胜利,台州地区都会提前一天即每年正月十四欢度元宵节。又据说元末朱元璋反元节节胜利,渐生吞并浙江方国珍势力之意。方国珍怕朱元璋趁元宵节袭击,于是下令所辖的台州地区提前一日过元宵。总之,原本属于台州府管辖的宁海以正月十四为元宵节,俗称“十四夜”。许家山村也如此。在正月十四那天,各家折樟树枝插门口以辟邪,晚上烧樟树枝叶噼啪作响,称“燂址界”,口中念“金银财宝燂进界,腌臜晦气燂出外”以“压瘅气”、图吉利。晚餐有吃汤包、米团、糊剌羹等习俗。汤包、米团除了用许家山村自产的萝卜、豆腐、香干作馅料,还可以加入一种叫“薤菜”的野生植物,洗净、剁碎、拌入,吃起来特别鲜美。
清明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节气,时间是每年阳历4月5日左右。清明节被人们叫作寒食节。因此清明是节气,又是节日。据说,清明扫墓早在西周时期便已成俗,它是由古代帝王春天祭祖的习俗演变而来的。后来,这种宫廷祭祖礼仪推广到了民间,春日祭祖的习俗就渐渐形成了。
清明节延续的时间较长,一般有“前七后八”之说,即清明节前七日,后八日的半月中,都可扫墓祭祖。每年清明节,妇女们三五成群在田间地头、山坡野地采摘“青”和“鼠耳”(一种野菜)。洗净后煮熟,和糯米一起舂成清明麻糍。清明麻糍切成方块形。然后备纸幡、祭品至先祖墓前祭拜,并于坟头加土,故亦称扫墓为“加坟”。生圹也要插红幡,拜请土地公多加照顾。有时远在千里外的儿女不一定回家过年,但清明必定赶到,以尽孝道。晚上在家中堂或道地门前设礼作祭,称“请太公”。旧时,各姓都集中在宗祠内祭祖,一些宗谱规定得十分详细,连祭礼都有规定,不得有误,称“做众家清明”——同宗的各出一些钱,共同置礼、祭祖。一般宗族都有祀产,需要轮流值祀,按到坟人头分账,有分肉、分钱、分麻糍不同类型。每逢清明节,许家山村的山上杜鹃盛开,田园郁郁葱葱,梯田上的油菜花黄灿灿的,到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景象。许家山人三五成群,游走在山野和坟垄之间,桃红柳绿,香烟缭绕,乡野之间弥漫着祥和庄严的气息。
立夏
立夏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时届春去夏来,天气日暖,万物欣欣向荣,大自然一片绚丽风光。立夏,俗称“疰夏”。许家山人时兴吃茶叶蛋、鲜笋、鲜蚕豆、豌豆等,并有种种说法,如鲜笋“柱”脚骨,能使孩子长得“绽柱”(宁波方言,意为结实),青梅能明目等。立夏时节正值新茶叶上市,新茶跟蛋一起烧,烧出来的蛋鲜嫩爽口,且有清香。除了食用还可观赏,孩子们将蛋装在彩线编成的蛋套里,当作饰物挂在胸前,名为“鸡蛋络”。有的小孩到处找人挑战——碰鸡蛋,谁的鸡蛋先碰碎谁输。许家山村盛产蚕豆,孩子就将烧熟的蚕豆串成项链,挂在脖子上边玩边吃。清代诗人严恒有《蚕豆》诗曰:“田家豆熟逢蚕月,小荚丛生竟类蚕……熟后香葆千颗脱,餐来茧果十分甘。”
立夏节烧的中饭大多是剥壳的豌豆(俗称“含豆肉”)饭,因为采摘的新鲜豌豆是第一拨,谓之“尝新”。旧时还有小女孩用五色彩线穿耳洞(日后可挂耳坠)、称小孩的体重等习俗。
四月初八
农历四月初八,俗称“牛生日”。许家山人尊崇这一节日。每当四月初八来临,妇女们便到山上采摘南烛树叶,俗称“乌饭树叶”,榨取其中的紫色汁液,连同糯米、“青”等捣制成乌饭麻糍。这一天,不打牛、不耕田以示对牛的敬意,并以麻糍、黄酒、蛋喂牛,以示关爱。谚云:“四月八,麻糍乌塌塌。清明吃草,四月八吃柴脑(宁海方言,柴脑即柴木的嫩芽)。”这也意味春耕即将开始,耕牛要出大力了。为什么说这一天是牛的生日呢?还得从一则神话说起。相传古时,地上只长庄稼不长草,农民空闲就会惹是生非。玉皇大帝得知后,拿了一袋草种给天牛星君,叫他撒几颗到凡间,让农民增加一点除草的劳作。天牛星君没听清楚,把一袋草种全倒了下去,从此满地都是草,影响了庄稼的生长,农民苦不堪言。天牛星君悔恨交加,甘愿下凡做牛吃草,并替农民耕田。这天是四月初八,所以称作“牛生日”,人们像待人那样对待耕牛,以示尊重,毕竟耕牛是农家之宝。
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端午节。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有关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说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词,已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说的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许家山村地处山岗,没有赛龙舟一说,祭屈原也只是一种传说。许家山人的端午节就是吃粽子、涂雄黄、挂菖蒲剑。涂雄黄,即把一种叫雄黄的粉状物掺以烧酒含在口里向房屋的各个角落喷洒,以驱赶虫毒,并用雄黄在小孩眉心、耳畔、额角涂抹。又在大门的门板上画大刀或宝剑示威,警示妖邪不准侵犯宅院。妇女则以香粉、樟脑丸为芯,用彩布制成香袋,悬挂在布帐(蚊帐)前或给儿童佩戴。此日,中午都吃粽子,有狗头粽、横包粽、笔杆粽、三角粽以及特产番薯干粽等,粽馅有红枣、细豆、豌豆、咸肉、番薯干等。挂菖蒲剑有镇妖辟邪的功用,冀望门庭吉利。
旧时,新婚第一年的夫妇在端午节要给丈母娘送小鸡、蒲扇、布帐、夏衣、炒粉、糯米、谷花等,娘家要给男方还礼,大多作兴青、白两种麻糍。
七月半
农历七月十五日,为道教“中元节”,佛教称“盂兰盆会”,又叫鬼节。
中元节与清明节颇为相似,要祭祀祖先,在唐宋时期就已成为民间的一个节日了。《乾淳岁时记》载:“七月十五日,道教谓之中元节,各有斋醮等会;僧寺则以此日作盂兰盆斋,而人家亦以此日祀先。”俗传阴间放鬼活动三日,故民间设礼祭祖。农村亦有集资“施焰口”以超度鬼魂,特别是无主的孤魂野鬼,不让其来阳间作祟。许家山人在这一天会买来鱼肉,点起香烛,请太公、鬼神吃饭,全家人要在案前跪拜,然后请至亲好友共吃“七月半”饭。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中秋节。据欧阳詹(755—800)《长安玩月诗序》载:“秋之于时,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之夜,又月之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魄圆,故曰中秋。”
宁海人为什么把八月十六日作为中秋节?传说元朝末年,汉人在面饼中夹了一张纸条,约定八月十五这一天起事,推翻元朝廷的残暴统治。而宁海地处山区,号令晚到一天,到八月十六才知道这个情况。相沿成习,就变成八月十六过中秋节了。
另一种说法与方国珍有关。方国珍起义后,曾长期割据甬、台、温三地。他是个孝子,因其母亲每逢初一、十五必吃素,他特地将所辖区域的中秋节延后一天,由八月十五改为八月十六。这样,母亲就能同大家一起欢度节日,猪油汤团、火腿月饼,统统可以照吃不误。
许家山人也以八月十六为中秋节,节前亲朋互赠月饼,晚上合家团聚,饮酒、吃月饼。中秋佳节,丹桂飘香,气温适宜,月圆天晴,是一家团聚、尽情赏月的好时机,人们以“花好,月圆,人长寿”来寄托渴望团圆、幸福、美满的生活的愿望。
《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农历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故称重阳。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沿袭至今。以前,一般新谷登场之时,农家便会捣麻糍,宁海农谚有“清明麻糍劳碌块,重阳麻糍安稳块”之说,还有做阳糕之习俗。重阳节这天,村民们先祭田公田婆,后饮新酒,庆贺丰收。是日,宁海有饮菊花酒、登高避灾之习惯,许家山人则有吃阳糕或酒盅糕的风俗。阳糕、酒盅糕用米粉做成,阳糕切成菱形,酒盅糕则用酒盅模具制成,吃起来有酒的风味。阳糕对应“阳”,酒与“九”“久”谐音,寓意阳气充沛、天长地久。
冬至
冬至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故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等,许多地区都有庆贺冬至的习俗。冬至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冬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阳气上升,白昼一天比一天长,故宁海民间有“要嬉夏至日,要困冬至夜”之谣,俗谓过了冬至即人增一岁。此日,大多数人家会做糯米圆子,称“冬至圆”,有咸有甜,有炒有煮,先敬神祭祖,后合家食用。许家山村盛产番薯面,用番薯面炒糯米圆,别有风味。相传冬至夜的梦境最为灵验,所以有人特意至寺庙去托梦,或记住梦境以卜未来。民间做坟、修墓,多择冬至或清明进行,以图大吉大利。
腊月廿三
根据古书记载,在我国远古时代,“腊”本是一种祭礼。在商代,每年人们都会用猎获的禽兽举行春、夏、秋、冬四次大祀,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其中以冬祀的规模最大也最隆重,后来称为“腊祭”。因此,人们就将农历十二月称为“腊月”。
腊月是许家山人最忙的月份。家家掸尘,打扫房屋,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打扫门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洋溢着家家户户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此俗起源甚早,据《吕氏春秋》记载,自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迎新的含义,其用意是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腊月廿三要举行祭灶活动。每家灶头上都供有灶王爷。相传他受玉皇大帝委派负责各家各户的灶火,所以百姓把他作为全家的保护神供奉。传说灶王爷自上一年除夕以来一直留在家中保护和监察一家人,到腊月廿三,灶王爷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一年来的善行或恶行,人们便在这一日举行祭灶活动。祭灶仪式多在黄昏举行,在灶头间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的糖果瓜蔬等,烦请灶王爷上天言好事,来年多降福。
接着是全家动员,做番薯烧,炒花生、南瓜子,打糖划糕,捣年糕,裹粽子,购买南北干货,杀猪宰羊,给孩子做新衣服,准备拜岁的包裹等,等待除夕的来临。
除夕
除夕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重大的节日之一,指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夜,通常是农历腊月三十或二十九,故该日又称年三十。旧时,大年三十叫岁除,所以是日晚上叫除夕。许家山人经过之前的忙碌,到了此日总算可以消停下来,吃的、穿的、用的都准备好了。当然还有些事要做,如贴年画、贴春联、贴门神,挂门楣上的灯笼,接“灶神”回家,在灶头上贴灶神像,还有“还福”(或称谢年),各户在堂中供牲祭礼,感谢神明祖宗。背井离乡的游子在这日都纷纷赶到家,一家人团聚吃年夜饭,共享天伦之乐。吃年夜饭时,是家家户户最热闹的时候,丰盛的饭菜摆满一桌,合家团聚,共吃团圆饭。虽然过去许家山人经济拮据,但在除夕的年夜饭桌上,也有自己地里产的土豆、萝卜、番薯,以及自家养的鸡、羊、猪等。长辈给小辈分发压岁钱。虽然不多,也是一分心意。除夕夜里,全家人围坐在一起,中间摆一个火炉,放上柴株、柴爿等,一边烤火取暖,一边闲话家常。是夜,许家山村家家户户灯火通明,灯光从石屋墙缝里透出来,铺在巷子的石头路上,充满了温暖的气息。亦有人通宵不眠,在灶膛烧柴取暖,称作“守岁”。有时锅里焐着粽子,灶洞里火光通红,妇女们在灶前做着新棉鞋。深夜放鞭炮,那声音经过石墙的回音,仿佛愈发响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