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的路径:先发与后发

第一节 现代化的路径:先发与后发

近现代中国,面临两大历史任务:一是国家独立,人民解放;二是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救亡图存,只是完成了第一大任务,而要巩固第一大任务的成果,进而完成第二大任务,就必须实行现代化战略。所以,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支撑。

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

——蒋廷黻[1]

所谓现代化,简单地说,就是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的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具体而言,现代化是资本主义产生以后,在科技革命、产业革命、社会革命、思想革命的推动下,一些国家出现的从社会生产到社会生活、从社会结构到社会机制、从社会精神到社会文化的整体性转型。现代化是18世纪以来人类文明发展的总体趋势,它最早是由西方资产阶级开辟的。随着全球化的持续深化,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或快或慢地被纳入现代化的世界图景之中。根据社会形态的不同,现代化可以分为资本主义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两种类型。根据发生时间、动力机制的不同,可以将“现代化”大致分为由西方资产阶级国家构成的“先发内生型现代化”(或先发引领型现代化),和由非西方国家构成的“后发外生型现代化”(或后发追赶型现代化)。

先发内生型现代化以英国、法国、美国为代表。这些国家的现代化发生的时间早(英国开始于18世纪中叶,法国和美国则开始于18世纪末),具有竞争压力小、资源足、空间大的条件。就世界范围内来看,英法美等先发资本主义国家处于世界的中心位置,当时世界大部分地区还处于尚未开化和开发的状态,这就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资源和市场。因此,这些国家的现代化,主要是通过内部的新陈代谢实现的。以英国为例:在政治上,英国通过1688年“光荣革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君主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而资产阶级获得了实际的政权。在经济上,英国通过圈地运动、殖民掠夺、海外贸易完成了资本积累。在技术上,英国以工场手工业的技术革新,特别是瓦特的改良蒸汽机推动了技术进步,促使了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在理论上,亚当·斯密的自由市场理论为英国发展现代市场经济奠定了理论基础。亚当·斯密主张:“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他认为,人们只需要从自身的利己本性出发参与经济活动,在市场的“无形的手”的作用下,不仅每个个体可以获得自身的利益,还能实现社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而政府则不需要过多干涉经济活动,只要承担好“守夜人”职责。英国的现代化模式主要为:坚持私有制,坚持自由市场,以轻工业带动重工业。

后发外生型现代化,以德国和日本为代表。他们主要是受英法美的刺激而开展的,并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英法美的模式。德国和日本的现代化开始较晚(德国开始于19世纪70年代普鲁士统一各邦之后,日本开始于19世纪50年代的“黑船事件”之后),当时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初步形成。因此他们的现代化面临着与先发内生型现代化国家的竞争。这些国家采取了不同于英法美的现代化道路。以德国为例:德国在实行工业化时,不再搞自由放任,而是实行关税保护政策。同时,德国充分运用国家和政府的引导力量,以重工业带动轻工业的方式推动发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德国从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一跃成为先进的工业国。到19世纪末,德国赶超了英法两国,成为当时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

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后发外生型的现代化。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为落后国家选择现代化道路提供了理论支撑。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阶段是不可逾越的,但资本主义社会是可以逾越的,如果能充分吸收资本主义的成果,避免其弊病,就可能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实现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过渡。列宁也认为,社会主义可以首先产生于资本主义链条的薄弱环节。俄国无产阶级发动十月革命取得政权后,通过先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充分发挥国家的作用,找到了既可以利用资本主义成果又可以避免资本主义弊病的现代化道路。当然,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链条的薄弱环节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不可能自发循序实现现代化,而是必须在应对外国资本主义的限制和竞争的背景下推动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一开始就具有二重性:一方面要吸收资本主义在器物、技术等层面的先进成果,不断解放和发展本国的生产力;另一方面要避免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避免成为资本主义的附庸和被宰割对象,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先进性。因此,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必然是既吸收别国成果又坚持独立自主,既尊重规律又追求跨越式发展的现代化道路。

苏联将德国现代化模式发挥到极致,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在计划经济模式下,国家就好像一个大的集团公司,各企业、各机构,包括集体农庄,都是公司的下属部门。中央政府是公司总部,负责下达生产指标,各下属部门则负责共同执行。这样,全国所有的人力、财力、物力等一切资源都被调动起来。这使苏联在相当短的时间里就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始于1926年。到1940年,也就是14年时间,苏联完成了两个半五年计划。从1928年到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一年完成;从1933年到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也提前一年完成;第三个五年计划从1938年开始,但完成一半时,苏德战争就爆发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平均每年增长率是19.2%,第二个五年计划中平均每年增长率是17%。到1940年,就是战争爆发前一年,苏联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其国民生产总量仅次于美国,经济产值在世界总量中的比例从4%跃升到19%。这一系列数字都表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但这种成就是怎么取得的?这就回到刚才说的问题上:现实中的社会主义是落后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追赶先进国家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最大的特点是计划经济,而计划经济的本质是国家全面介入、直接运作生产活动。不能忘记的是,在苏联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的同时,西方正经历一场史无前例的经济大危机,这使得许多人认为社会主义成功了,资本主义失败了;而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胜德国,成为盟国最终取得胜利的中流砥柱,更显示了苏联模式的巨大优势。所以,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推动现代化的社会制度,被很多发展中国家青睐。

鸦片战争后,中国就开启了近代化和现代化的历程。“五四”时期,中国报刊上经常出现有关“欧化”和“西化”的讨论,其实质就是现代化。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认为,中国要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应该追逐欧风美雨,向西方现代国家学习。随着苏联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绩,中国人开始思索苏联现代化模式对中国的借鉴意义。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思想界对苏联关注的焦点是1918年至1920年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危害,以及以新经济政策建立的苏联社会主义与马恩经典社会主义的区别。但从1932年开始,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对中国思想界造成了巨大冲击。因为蓬勃发展的苏联与当时处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中的英美国家形成鲜明对比。他们认识到,经济落后是造成中国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根源,发展经济是救亡图存、独立自强的根本途径。于苇在《建设进程中之苏联的农业》中指出,苏联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与陷在经济恐慌的泥沼中、走到穷途末路的资本主义世界的衰落,形成强烈的对照。1937年,《新京日报》主笔方秋苇感叹说,在这战争与恐慌弥漫全世界,仅占全世界六分之一的苏联堪称黑暗巨涛中的一座照耀万里的灯塔。当时,许多学者包括一些自由主义学者(蒋廷黻、胡适、丁文江等)看到,苏联仅仅用了10年时间就完成了美国耗费63年(1869—1932)才能完成的现代化,由此对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机械化十分青睐,赞成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模式。一些人甚至从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中看到了社会主义相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1936年,漆琪生指出,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取得圆满收效,证实了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之优越和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落后与腐朽。甚至在1934年1月,考古学家徐炳昶提到有人说:“俄国自改了共产,国势蒸蒸日上。就是对于强邻,也敢挺起腰板,说一声:你再来,我就同你拼!比我们中国的忍气吞声好多了!我们也改了共产,不就也好了吗?”由此可见,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对当时中国的吸引力。[2]

然而,由于中国尚未完成独立和统一,中国社会尚处于一盘散沙状态,从晚清到民国期间,中国的现代化一直是零星的,没有形成系统化的内生力量,也不可能对西方的工业、金融和军事力量做出有力回应。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法、美、德、日等国家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实现了机械化和电气化(有些学者所说的第一次现代化)。而这一时期的中国,内忧外患,可以说基本错失了两次工业革命,错失了实现现代化的机遇。所以,晚清的现代化走得踉踉跄跄,民国时期的局部现代化则步履维艰,中国仍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农业国。到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西方国家已经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逐渐恢复元气,开始了第三次科技革命。这时,中国要真正实现现代化,只能坚持马克思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之所以要和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发生本质性联结,其根本在于“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必须经由一场彻底的社会革命来为之奠基,而这场社会革命历史地采取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的定向。”[3]

[1]蒋廷黻. 中国近代史[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10(前言部分).

[2]阎书钦. 苏联经济建设成就对20 世纪30 年代中国的思想影响[J]. 中共党史研究,2019(1):50-61.

[3]吴晓明.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新文明类型的可能性[J].哲学研究,2019(7):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