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定性研究
定性研究是指对观察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做出概括的研究。在定性研究中,不用统计分析的方法,而是通过实地观察,以对研究对象的深入访问来获得丰富的资料。其凭借分析者的直觉经验对分析对象的性质、特点等做出判断,研究步骤为:资料收集→分析定性资料→分析程序→得出定性研究报告。
彝学定性研究的主要方法包括访谈法(焦点小组访谈法尤为重要)、参与式观察、文本分析、话语分析、投影技法、民族志、个案研究法,如图7-3所示。
图7-3 定性研究主要方法
(一)访谈法
访谈法是一种最古老、最普遍的收集资料的方法,也是社会研究方法中最重要的调查方法之一。访谈因研究目的、性质或对象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方式。访谈法主要包括结构式访问、无结构式访问、深度访谈、座谈会、焦点小组访谈法。
(二)参与式观察
参与式观察是指研究者深入到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之中,在实际参与研究对象日常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所进行的观察。
优点:可以为获得社会现实的真实图像提供很好的方法。参与观察时,有趣而又身临其境,观察者可以获得较多的内部信息,这也是记者喜欢隐性采访的原因。
缺点:所得到的材料往往缺乏可靠性。参与式观察的程序是不明确的,观察无系统,其资料难以用数量表示,其研究结果也无法重复。
(三)文本分析
文本分析和话语分析都是定性研究方法,都是质化研究。文本分析和话语分析旨在运用符号学、结构主义和语言学的分析方法来分析文本的结构与意义,对文本内容不断发现与挖掘,探索意义的不同解读方式和文本中所隐藏的意识形态力量。文本分析的理论资源来自阐释学和人文主义。文本分析的主要概念是再现、刻板印象,主要依赖于阐释学、叙事学和符号学、解构主义。
(四)话语分析
话语分析借助于符号理论和话语理论,致力于对传播活动的各种符号、象征、文本及话语进行剖析,从表象发现其中隐含的深层寓意与真实用意。它既是应用理论又是研究方法,广泛应用于当代许多学科领域,就传播学而言,主要被批判学派的研究所运用。话语分析的一个关注点在于揭示话语是如何由权力和意识形态的关系所构成以及话语对社会身份、社会关系、知识和信仰体系的建构性作用。另一个关注点是历史变化,即不同的话语如何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结合起来,通过变异、变化和斗争,建造一个新的、复杂的话语,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具体说明变化着的话语结构。
(五)投影技法
投影技法通过隐蔽、无结构、非直接的询问方式,鼓励被调查者将其对所关心问题的潜在动机、信仰、态度或情感投射出来。投影技法并不要求被调查者描述自己的行为,而是要他们解释他人的行为。在解释他人行为时,被调查者就可以间接地将他自己的动机、信念、态度和情感投影到相关情景中。因此,通过分析被调查者对那些没有结构的、不明确的而且模棱两可的“剧本”的反应,他自己的态度也会被揭示,剧情越模糊,被调查者就越多地投影自己的感情、需要、动机、态度和价值观。
(六)民族志
民族志研究方法是从人类学的“田野研究”中发展出来的一种研究方法,也可以归入文化研究的范畴。对于西方的人类研究者而言,这种方法可用于理解非西方民族的仪式、文化和生存方式。民族志研究方法包括田野工作和民族志写作两个部分。民族志包括交流民族志、批判民族志、个人民族志、网络民族志等。
(七)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就是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而具体研究的方法。个案研究的对象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个别团体或机构。个案研究一般对研究对象的一些典型特征做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个案研究法通常采用观察、面谈、收集文件证据、描述、统计、测验、问卷、图片、影片或录像资料等方法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