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主要设计内容
项目包含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垦博物馆为中心的军垦文化核心区与石河子1号小区居住区。居住区改造解决了小区建筑立面破旧、建筑无保温、道路破损、管线老旧、公共设施不足、停车位不够等基础设施问题。增加小区安防等智能化设施,便于社区整体管理。
设计从城市整体规划布局入手,重新梳理城市肌理,找寻城市历史脉络,延续历史文脉。石河子市1951年第一次总规划图中以城市中心位置作为圆心,形成圆形放射状的城市布局。到1952年,在石河子新城的中心点——二十二兵团机关办公楼落成(后称“军垦第一楼”,也是现在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垦博物馆)。设计延续此规划布局,同样以军垦博物馆为圆心,形成圆形放射状布局,设计室外的军垦文化发展轴线。
在改造过程中,拆除了部分规划布局混乱不合理、建筑使用功能基本缺失、影响城市文化风貌及整体布局的建筑,保留了具有历史特色的老建筑,并重新激活其建筑功能。将石河子市城市规划中心打造成一个城市中央广场、军垦文化展示的核心区,将1号小区打造成一个最能代表军垦文化特色及旧改成效的居住区。







根据1951年整体规划圆形放射状的城市结构,在军垦文化广场中设计文化轴线,同样以军垦博物馆为中心,在放射轴线上布置《逐梦》《筑梦》及《工业记忆》和《挺进石河子》三组主要雕塑,通过具象写实的手法再现了那个年代石河子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军队进疆等历史场景,致敬那个特别的时代。
军垦开始的时候,战士们在风沙中劳作,住着地窝子,喝着掺了沙子的水……现在的石河子,绿树成荫,高楼林立。在核心区的设计中设置了地窝子、窑洞,一步步展示着军垦城市的发展,从地下到半地上到高楼,从土窝子到砖房子到如今舒适的家,以及越来越幸福的居民生活。设计了戈壁滩,代表石河的水渠,展示着从荒漠戈壁到“花园城市”的变化。


在广场的中心位置设计了一座高7.6米、宽7.2米的语录碑,碑的中间刻着1952年2月毛泽东主席发布的军队整编命令《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1953年3月,新疆军区根据命令,将所属部队整编为国防部队和生产部队。同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二兵团九军二十六师转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农业建设第八师。生产部队的任务就是建设边疆,从事工农业生产,发展经济和文化。语录碑的两侧对联选用的是毛泽东主席的《七律·到韶山》,“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气势磅礴,体现了兵团战士的精神风貌。语录碑的背面刻着毛泽东主席的《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展现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感叹山河壮丽,纵论历史英雄,赞美了祖国山河的雄伟,今朝革命英雄的伟大。语录碑的材质选用的是红砖与水刷石,古朴原始的材料与技术做法,呈现出语录碑的历史感、厚重感。语录碑的背景是49棵白桦树,暗喻“军垦1949”。在白桦树的后方可以隐约看到一个红砖的房子,这是一个有年岁的老房子——印刷厂。红砖砌筑而成,斑驳的墙面彰显着岁月的痕迹。建筑保留其原有历史风貌,对建筑污染、破损的地方进行修复,保持建筑原始红砖的墙面,坐落于此并展示着城市的历史。在建筑难以修复的立面地方设计军垦文化墙绘。
轴线上设置三组雕塑。《逐梦》《筑梦》位于广场的入口停车场区域,描绘了正在劳作的老一代知青与刚刚到达石河子的年轻一代知青相互打招呼的情景。雕塑运用现实主义的艺术表达手法向那个特别的时代致敬,纪念那些不平凡日子,那段无悔的青春,赞美这群可爱的军垦知青人。《工业记忆》是为纪念(怀念)那个光辉时代,借用当时最具代表性的真实工业设备作为时代背景依托,运用具象写实手法塑造再现了那个年代石河子伟大的工人形象。《挺进石河子》群雕描绘了王震将军带领他的部队排除万难,历经千辛万苦,穿过茫茫戈壁,站在这片土地上眺望远方的历史瞬间。组雕由东向西一字排开,气势恢宏。王震将军手拿望远镜与其他几位部下矗立远眺,战士们有的振臂高呼,有的面带微笑,有的砥砺前行。雕塑运用了具象写实的塑造手法,把每个人的内心情感与时代精神面貌生动地表现出来。此组雕塑意在传承老一辈军垦人的革命精神与信念,不断激励后人铭记历史、艰苦奋进、爱国爱疆。



在轴线北端,结合雕塑《挺进石河子》设计一处戈壁滩,体现了军垦开始的时候环境的恶劣。在轴线上设计静水面,与《挺进石河子》雕塑所在的戈壁形成对比,体现戈壁滩到石河的变化历程。也为市民提供了一个戏水空间。“石河”的一侧设计地窝子三个,内外墙糊草泥,屋顶用茅草。在兼顾功能的同时展示着地窝子的样貌。三个地窝子分别展示着三个不同功能,即洞房、集体宿舍和教室,可以看到当时战士们是怎样生活的。地窝子周边种植了红柳、梭梭草这样的戈壁植物,再现地窝子场景。“石河”的另一侧是五间窑洞。根据现在城市中遗留的窑洞样式,核对老照片,并根据当地老人的讲述,进行窑洞的复原。纯红砖砌筑、厚厚的外墙、小小的窗户……都是在独特的气候条件下建立的。结合军垦文化休闲消费业态,窑洞里面可以进行一些石河子军垦特色商品的售卖,老冰棍、凉皮子等。



在整个区域的东侧,设计了一处停车场,便于过来参观游览的人停车。停车场作为最先进入场地的地点,入口处设置景墙“共和国军垦第一城”及雕塑《逐梦》《筑梦》,展示军垦文化形象。景墙是用保留下来的当年22兵团生产的砖砌筑。当时生产砖的模具是印有“22”字样的,现在每一块砖上面都还印着“22”字样,是历史的见证与印记。景墙背后用红砖砌出“22兵团”字样,向22兵团致敬。《逐梦》表达支边青年军满怀期待与梦想的样子,《筑梦》表达老军垦人对新人到来的喜悦与热情。景墙与雕塑相互呼应,形成入口军垦文化的第一印象。
在入口处雕塑的两侧设计了一组红砖景墙,一方面起到分割空间的作用,将入口城市形象展示面与停车区域分开,保持城市风貌。另一方面延续军垦博物馆红砖立面的材质,并利用红砖的多种砌筑方法,砌出“军垦”“1949”字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