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职业病防治法

八、职业病防治法

(一)判断题

1.劳动者依法享有职业卫生保护的权利。( )

2.用人单位的工会负责人对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负主要责任。( )

3.建设项目的职业病防护设施所需费用应当纳入建设项目工程预算,并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

4.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生产、经营、进口和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设备或者材料。( )

5.承担职业病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不得拒绝劳动者进行职业病诊断的要求。( )

(二)单项选择题

1.用人单位必须依法参加哪类保险:( )

A.工伤

B.医疗

C.生育

D.失业

2.用人单位实施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应当由( ),并确保监测系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A.专人负责

B.领导负责

C.工会负责

D.职工选举代表负责

3.没有证据否定职业病危害因素与病人临床表现之间的必然联系的,应当如何处理:( )

A.诊断为职业病

B.诊断为非职业病

C.另行就诊

D.专家会诊后诊断

4.职业病诊断、鉴定机构需要了解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情况时,可以对工作场所进行现场调查,也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在( )日内组织现场调查。用人单位不得拒绝、阻挠。

A.3

B.5

C.10

D.15

5.用人单位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在职业病诊断、鉴定程序结束之日起15日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诉讼期间,劳动者的治疗费用应当如何支付:( )

A.用人单位按工资支付

B.社会保险机构支付

C.劳动者自行承担

D.按照职业病待遇规定的途径支付

(三)多项选择题

1.职业病防治工作坚持下列哪些方针:( )

A.预防为主

B.防治结合

C.应收尽收

D.应治尽治

2.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的设立除应当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设立条件外,其工作场所还应当符合下列哪些职业卫生要求:( )

A.有与职业病危害防护相适应的设施

B.生产布局合理,符合有害与无害作业分开的原则

C.有配套的更衣间、洗浴间、孕妇休息间等卫生设施

D.设备、工具、用具等设施符合保护劳动者生理、心理健康的要求

3.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含聘用合同,下同)时,应当将下列哪些内容如实告知劳动者:( )

A.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

B.职业病防护措施

C.待遇

D.职业病治疗方法

4.劳动者享有下列哪些职业卫生保护权利:( )

A.获得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疗、康复等职业病防治服务

B.了解工作场所产生或者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危害后果和应当采取的职业病防护措施

C.要求用人单位提供符合防治职业病要求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改善工作条件

D.对违反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以及危及生命健康的行为提出批评、检举和控告

5.关于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相关专业的专家组成

B.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颁布的职业病诊断标准和职业病诊断、鉴定办法进行职业病诊断鉴定,向当事人出具职业病诊断鉴定书

C.组成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客观、公正地进行诊断鉴定,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D.需要对职业病争议作出诊断鉴定时,由当事人或者当事人委托有关卫生行政部门从专家库中以随机抽取的方式确定参加诊断鉴定委员会的专家

(四)填空题

1.用人单位必须采用有效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并为劳动者提供个人使用的____。

2.国内首次____或者首次____与职业病危害有关的化学材料,使用单位或者进口单位按照国家规定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后,应当向____报送该化学材料的毒性鉴定以及经有关部门登记注册或者批准进口的文件等资料。

3.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建立____档案,并按照规定的期限妥善保存。

4.____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职业病统计报告的管理工作,并按照规定上报。

5.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医学观察期间的费用,由____承担。

(五)简答题

简述用人单位应当采取的职业病防治管理措施。

参考答案

(一)判断题

1.√,解析: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第4条第1款规定。

2.×,解析: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第6条规定,用人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全面负责。

3.√,解析: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第18条第1款规定。

4.√,解析: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第30条规定。

5.√,解析: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第43条第3款规定。

(二)单项选择题

1.A,解析: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第7条规定,用人单位必须依法参加工伤保险。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工伤保险的监督管理,确保劳动者依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A项正确。

2.A,解析: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第26条第1款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实施由专人负责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并确保监测系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A项正确。

3.A,解析: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第46条第2款规定,没有证据否定职业病危害因素与病人临床表现之间的必然联系的,应当诊断为职业病。A项正确。

4.C,解析: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第47条第2款规定,职业病诊断、鉴定机构需要了解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情况时,可以对工作场所进行现场调查,也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在10日内组织现场调查。用人单位不得拒绝、阻挠。C项正确。

5.D,解析: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第49条第4款规定,用人单位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在职业病诊断、鉴定程序结束之日起15日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诉讼期间,劳动者的治疗费用按照职业病待遇规定的途径支付。D项正确。

(三)多项选择题

1.AB,解析: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第3条规定,职业病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建立用人单位负责、行政机关监管、行业自律、职工参与和社会监督的机制,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故A、B项正确。

2.ABCD,解析: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第15条规定,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的设立除应当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设立条件外,其工作场所还应当符合下列职业卫生要求:(1)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或者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2)有与职业病危害防护相适应的设施;(3)生产布局合理,符合有害与无害作业分开的原则;(4)有配套的更衣间、洗浴间、孕妇休息间等卫生设施;(5)设备、工具、用具等设施符合保护劳动者生理、心理健康的要求;(6)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关于保护劳动者健康的其他要求。故A、B、C、D项正确。

3.ABC,解析: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第33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含聘用合同,下同)时,应当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如实告知劳动者,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不得隐瞒或者欺骗。劳动者在已订立劳动合同期间因工作岗位或者工作内容变更,从事与所订立劳动合同中未告知的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作业时,用人单位应当依照前款规定,向劳动者履行如实告知的义务,并协商变更原劳动合同相关条款。用人单位违反前两款规定的,劳动者有权拒绝从事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用人单位不得因此解除与劳动者所订立的劳动合同。故A、B、C项正确。

4.ABCD,解析: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第39条规定,劳动者享有下列职业卫生保护权利:(1)获得职业卫生教育、培训;(2)获得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疗、康复等职业病防治服务;(3)了解工作场所产生或者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危害后果和应当采取的职业病防护措施;(4)要求用人单位提供符合防治职业病要求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改善工作条件;(5)对违反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以及危及生命健康的行为提出批评、检举和控告;(6)拒绝违章指挥和强令进行没有职业病防护措施的作业;(7)参与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工作的民主管理,对职业病防治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用人单位应当保障劳动者行使前款所列权利。因劳动者依法行使正当权利而降低其工资、福利等待遇或者解除、终止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的,其行为无效。故A、B、C、D项正确。

5.ABCD,解析: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第53条规定,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由相关专业的专家组成。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设立相关的专家库,需要对职业病争议作出诊断鉴定时,由当事人或者当事人委托有关卫生行政部门从专家库中以随机抽取的方式确定参加诊断鉴定委员会的专家。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颁布的职业病诊断标准和职业病诊断、鉴定办法进行职业病诊断鉴定,向当事人出具职业病诊断鉴定书。职业病诊断、鉴定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故A、B、D项正确。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第54条第1款规定,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组成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客观、公正地进行诊断鉴定,并承担相应的责任。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组成人员不得私下接触当事人,不得收受当事人的财物或者其他好处,与当事人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C项正确。

(四)填空题

1.职业病防护用品。(《职业病防治法》第22条第1款)

2.使用;进口;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职业病防治法》第29条第2款)

3.职业健康监护。(《职业病防治法》第36条第1款)

4.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职业病防治法》第51条)

5.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法》第55条第3款)

(五)简答题

答: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第20条的规定,用人单位应当采取下列职业病防治管理措施:

(1)设置或者指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或者组织,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职业卫生管理人员,负责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

(2)制定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

(3)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4)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和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

(5)建立、健全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

(6)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