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报道中的音频创新
——基于对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类作品的分析
An Exploration of Digital Audio Storytelling in Convergent Reporting
—Study on the Award-winning Works of Media Convergence in Chinese News Awards
◎杨凤娇 宋一丹
Yang Fengjiao Song Yidan
摘要:随着媒体融合发展的不断深入,具有现场感、空间感、伴随性等特质的声音重新被重视。声音作为人类感知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在融媒体报道中可以为用户获取信息提供更多的选择,带来立体化的感官体验。本文聚焦融合新闻报道中的音频创新实践,以近年中国新闻奖中媒体融合类的获奖作品为例,尝试从观念革新、对话语境、故事场景、交互等方面分析当前媒体融合报道中的音频创新现状与可能,以期为融合新闻报道的创意性呈现提供借鉴和启发。
关键词:数字音频;媒体融合;对话;声音场景;交互
Abstract:Digital audio journalism has obtained widely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and the number of digital audio users is growing. As an important way for human beings to perceive the world,sound with a sense of presence,space and accompaniment can provide new media users with more choices to obtain information and bring three-dimensional sensory experience. This paper focus on the strategy of digital audio storytelling in convergent reporting,and take the case of the award-winning works of media convergence in Chinese News Awards in recent years. The innovative possibility of these works is analyzed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concept innovation,dialogue context,acoustic scenes,and interaction,which may provide insight for digital audio storytelling practice in future.
Keywords:digital audio,media convergence,dialogue,acoustic scenes,interaction
移动互联时代,伴随着智能音频终端的不断普及和用户视觉需求的逐渐饱和,声音的价值重新获得彰显,“耳朵经济”正悄然兴起。近年来,央视新闻、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也纷纷通过推出融媒体音频作品、入驻头部音频平台、搭建自主有声平台等方式参与音频市场。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当下,主流媒体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创新性地进行音频探索,更富创意地呈现内容,优化用户体验,成为媒体融合实践的重要方向。
音频,既是一种声音信号的形式,也指声音的内容。随着技术的发展,记录声音的载体与形式在不断变化。从中国知网中有关音频研究的文献来看,电子技术发明后,当声音能够被转化为模拟信号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进行远距离传输时,“音频”这一说法开始出现。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模拟音频信号可以通过数字化的处理转化为数字音频。从传统广播到互联网在线音频、便携式音频,数字音频技术让人们的收听方式更趋自主性、个性化和移动化。本文探讨的音频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数字音频,在数字技术驱动下,“所有以数字技术生产与传播的音频形态都被认为是数字音频”[2],它既包括数字音频广播,也包括播客、互联网音频平台、智能音箱、富含音频元素的融媒体产品等基于数字技术的音频形态。
近年关于媒体融合趋势下主流媒体音频传播的研究,主要探讨音频传播的发展历程、背景、契机、问题、策略等问题,从具体的融合新闻实践角度深入剖析音频作品创作的研究较少。本文基于对中国新闻奖中媒体融合类获奖作品的分析,探讨当前融合新闻报道中音频创新的实践与创意叙事的可能。2018年,在我国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下,中国新闻奖增设“媒体融合”奖项,到目前为止,媒体融合类奖项的评选已进行四届。随着媒体融合进程的不断加深,媒体融合类获奖作品在音频创新方面也不断推陈出新,在关注声音价值的基础上越发重视音频在故事场景建构过程中带给用户的交互式体验。
一、观念革新:在声音中寻找叙事的更多可能
声音传播最早可追溯到口语传播时代,人们面对面地用语言进行交流。随着字母、文字的出现,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逐渐转向由视觉符号主导,直到电子技术发明后广播让声音在大众媒介传播系统中的地位得以提升。在随后到来的“追求图像优先原则”[3]的电视时代,视觉信息的重要地位得到凸显。进入互联网传播时代,数字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推动着诉诸视觉的视频产业迅猛发展,在线视频、短视频、移动直播、VR视频等多种视频形态相继涌现,“现代文化产业日益演化为视觉独大的产业,视觉符号产品不断推出,视觉质量的追求向往极致,视觉成为压倒一切的主流,‘景观社会’‘拟像’‘读图时代’热度不减,而听觉以及其他感觉处于被漠视和压抑的状态”[4]。
然而,声音作为人类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在人类传播活动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声音能体现人物内心的情感与观点,正如《乐记·乐本》所言:“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声音的音调高低、响度强弱、特殊音色也能让用户获得对外部世界的感性认识。此外,声音还在满足用户的移动伴随需求方面具备优势,依赖于耳朵的听觉传播不需要独占用户的注意力,声音能伴随用户参与多样化活动。
近年来,“播客”在国内外的兴起体现出移动互联网时代声音的价值再次受到重视。“2020年,12岁以上的美国人中有75%听过或了解‘播客’,有55%收听过‘播客’,一个月内收听过‘播客’的人数比例为37%。”[5]从我国的情况来看,音频市场的规模正在不断扩大。艾媒咨询(iMedia Research)的数据显示,2015—2020年中国在线音频用户规模不断增长,2020年中国在线音频用户规模为5.7亿人,预计未来继续保持稳定增长,2022年将达到6.9亿人。[6]
音频市场勃兴,不过与传统广播时代的声音传播相比,互联网时代的音频在内容生产主体、风格样态、收听方式、消费终端等方面都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广播时代,职业化的媒体从业者在有限的传播渠道中掌握内容生产主动权,用户只能通过收音机等特定设备在固定时间收听广播节目,获得信息和娱乐方面的内容;在参与和互动方面,用户一般是通过写信、拨打热线电话等方式提供新闻线索以及对节目的反馈。进入互联网时代之后,技术的赋权降低了音频内容生产与传播的门槛,非专业媒体机构、普通个体参与生产成为可能,极大地拓展了音频内容的来源、丰富了音频的样态与风格,例如个人化叙事在播客媒体中的兴起[7]。用户的收听方式与需求也不同于广播时代的情形,用户可以通过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随时随地收听,可以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可以选择快速或慢速播放,可以通过网络留言或借助页面交互等方式互动,可以参与节目录制上传自己的声音,可以转发分享喜欢的音频。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音频收听方式呈现出移动性、参与性、个人化、社交化等特点。
在音频市场发展的背景下,主流媒体也日益重视声音传播的潜力,例如通过“播客”进行音频新闻报道,以及在融合报道中借助音频创意性地呈现新闻内容,等等。本文主要探讨融合新闻报道中音频创新的实践与创意叙事的可能。声音价值的凸显意味着我们需要重新思考视觉和听觉的关系,声音不应仅仅作为视觉符号的背景角色存在,只要相关创作者把握好移动互联时代用户对音频的需求与收听方式,声音就可以成为融媒体报道中创新用户体验的发力点。
例如,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融合创新类一等奖作品《2019对话1949:时代变了 初心未变》以“平行世界,隔空对话”为创新点,依托三组人物的对话实现整个新闻作品核心内涵的传递。在这个融媒体作品中,小学生、职场女性、即将就业的青年分别与红岩烈士小萝卜头、女烈士杨汉秀、革命烈士王朴“对话”,表达“时代变了,初心未变”的主题。在观看模式方面,该作品提供“单机”与“双机”两种观看方式,用户点击“单机模式”,会看到两位不同时代的主人公同时出现在同一移动终端的左右两屏;点击“双击模式”,页面则会出现“邀请好友扫码加入”“将好友手机放在右侧”的提示,进入共同观看模式。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的这个作品突出了声音在传递内心情感与信念方面的优势,并在交互性、社交性方面进行了探索,在重大主题类融媒体作品中令人耳目一新,获得了不错的传播效果,作品全网总点击量超过2100万人次。[8]
二、人物口述音频增强对话语境氛围
新媒体传播时代,新闻不再仅仅是信息的告知,对话交流的语态有助于建立与用户的连接。对话是哲学、文艺研究以及传播学等领域都非常关注的问题,在文艺理论家巴赫金看来,“语言只能存在于使用者的对话交际之中。对话交际才是语言的生命真正所在之处。语言的整个生命,不论是在哪一个运用领域里(日常生活、公事交往、科学、文艺等),无不渗透着对话关系”[9]。对话有狭义和广义的理解,“从狭义来讲,是指说话者与对话者之间的言语相互作用的形式之一。从广义上来讲,对话则包括不同范围、不同层次的言语相互作用的形式”[10]。作者与主人公、作者与读者、作者与评论者、读者与人物之间都存在对话性。在互相对话的过程中,人们的观念态度、思想感情也得以交流和沟通。融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强调传受方之间对等的对话式传播,因此传播者既要重视通过回复用户评论等方式建立对话关系,也要重视用户与作品精神和情感层面的交流与对话。
对话离不开语言符号。“对话关系是超出语言学领域的关系”,但同时,它又“不能脱离开作为某一具体整体的语言”。[11]人的语音天然带有人际传播的特性,融媒体报道运用人物采访原声讲述新闻故事,不仅可以增强新闻故事的可信度,还能增强对话语境氛围与交流性。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融合创新类二等奖作品《大国工匠朱恒银:向地球深部进军》在运用“快闪+手绘长卷+动画+一镜到底”等多种表达方式的基础上,嵌入高级工程师朱恒银的多段口述音频,讲述上海地铁四号线地面塌陷事件、安徽滁州琅琊山铜矿开采事件、汶川地震断裂带探测事件的发生过程和处置难点。用户在倾听口述音频的过程中,既能获取主要的新闻信息,又能从朱恒银工程师口语化的表达中感受到上海地铁四号线地面塌陷事件情况之危急、安徽滁州琅琊山铜矿开采之困难、汶川地震断裂带探测事件之重大,在听故事般的体验中进行情感的对话与交流。
三、声音元素助力故事场景建构
在叙事学中,场景对于故事情节的展现非常重要。热奈特在分析叙事时间时提到“场景”概念,认为场景中的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存在某种相等。里蒙-凯南进一步讨论了场景的形式,包括人物对话、动作,“对一个事件的详细叙述也应该被看作场景式的”[12]。人物的对话与动作是发生在一定的场所与环境中的,场景建构离不开环境的交代,而音频中的环境类声响可以帮助听觉用户理解新闻故事发生的环境与氛围。
(一)“声”临其境塑造新闻现场感
融媒体新闻报道借助现场环境声音,能够塑造“声”临其境的现场感与代入感。保罗·莱文森指出:“一切媒介的进化趋势都是复制真实世界的程度越来越高,其中一些媒介和真实的传播环境达到了某种程度的和谐一致。”[13]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革新,当前融合新闻的呈现方式也越来越趋向于在实景还原中为用户营造更多的沉浸式感受,使用音频就是行之有效地营造“声”临其境现场感的一种手段。新闻作品有机地运用实时捕捉和记录下来的人物声音、环境音响、音乐等现场声音,有助于还原现场的情境和氛围,使用户感到仿佛置身其中,更直观地感受新闻现场、更好地理解新闻的价值和主题。
实景互动H5作品《海拔四千米之上》是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融合创新类一等奖获奖作品。为了最大限度地呈现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原真之美,该作品除了使用360度全景图片、VR视频等手段外,还应用了大量音频来还原新闻现场。整个作品使用了大量的人声、风声、水波声、脚步声、生物叫声等现场环境声,观众可以在上下滑动屏幕观看全景的过程中,“声”临其境地感受三江源国家公园的每一个角落。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融媒界面”获奖作品《长幅互动连环画|天渠:遵义老村支书黄大发36年引水修渠记》也在长幅连环画中嵌入了音频,凡是有音频内容的地方就会出现“喇叭”形状的提示符号,用户可选择点击收听。用户能在山洪声、炸药声、渠水声等现场环境声中回到修筑“现场”,体会主人公黄大发带领村民引水修渠困难重重的过程。
(二)声音为媒再现历史时空
声音在特定社会文化中产生,同时反映并参与着社会文化空间的建构。正如学者王敦所言:“历史性与社会性不是游离于听觉之外的外壳,而是听觉变迁的内在原因。”[14]特定年代的声音,能唤起人们对特定环境和社会文化的感知、记忆与情感,而这种记忆与情感往往与个体经历相关联。媒体融合类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可以运用特定年代的声音实现历史时空的再现。不同时代的声音按照时间维度排列,在整体上不仅能让用户感受到时间变迁中的历史更替,还能唤起用户的心理参与。
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创意互动二等奖作品《复兴大道70号》在手绘长图的基础上运用了大量独具特色的音频元素,用声音来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的重大事件,展现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不断滑动手绘长图,观众能够听到不同年代的代表性歌曲、特殊事件的新闻报道原声、颇具时代特色的对话声和叫卖声。从开国大典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到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时的“三、二、一,起爆”,从恢复高考的广播声到中国女排胜利的欢呼声,从《亚洲雄风》到《北京欢迎你》的乐曲声……这些不同年代的标志性声音在时间长河中以极强的空间感和指向性为我们搭建起了现实与回忆间的桥梁,让历史感扑面而来。
不同年代的声音作为唤起个人记忆的听觉契机,会使观众在特定的听觉空间中获得一种关于时代环境与空间的感知。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样重大主题的作品中,具有历史意义的声音成为连接无数个“我”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记忆的纽带,有助于重大主题与个体感受的对接,且能调动不同年龄层用户的心理参与,从而拓展传播广度,增强重大主题作品的传播效果。
四、声音互动建立情感连接
交互是融媒体的基本特性。传统媒体时代,新闻的单向线性传播模式缺少对受众反馈的关注,受众与传播者进行互动的形式较为单一,并且不够及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更新迭代,融合新闻在技术赋能下具备了通过多种形式与用户互动的可能。在融合类新闻中,一些作品创新性地将声音作为互动触发点,让声音成为用户参与的环节。这也是音频不同于传统广播之处。广播听众处于被动收听状态,而互联网时代的音频需要体现用户的自主性、参与性,在互动和参与中加强内容与用户的连接,增强用户黏性,为用户提供独特的听觉体验。
“互动之于新闻的意义,不仅体现为其创设了一种全新的接收和认知体验,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互动功能的嵌入,有助于新闻价值的实现。”[15]互动设计不仅可以让用户更好地理解新闻事实,还可以让用户通过“声音”直接感受到新闻人物的情感,或者通过交互设计增强新闻报道的趣味性。
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创意互动二等奖作品《72个红手印,究竟为了留住谁?》利用声音与用户进行互动,让用户在倾听中感受到村民对于扶贫干部的不舍情感。整个作品由“听心声+看事迹”两个部分组成,用户点击不同的红手印就能听到不同村民的声音,从村民的讲述中听到村干部打动人心的扶贫故事,感受到村民对村干部的感激与不舍。
人的情感是丰富多样的,除了上文中的感动,一些游戏式的互动设计还能增强报道的趣味性。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创意互动一等奖作品《6397公里的守护》巧妙地将儿童的古诗词朗诵声与长江生态环境中的自然原声结合起来,用“古韵+新声”的形式记录了长江流域生态、文化保护的生动图景。在这里,声音成了一种互动的新形式。用户滑动地图,随着长江干流每流经一个省份,点击图中的“话筒”图标就能听到与该省有关的古诗词朗诵声和自然原声,完整点击长江干流所经11个省份的声音后才能成功解锁定制版的《长江之歌》并分享朋友圈。冰川水滴声、川江号子声、古诗词朗诵声……这些声音嵌入到闯关式的游戏互动中,有助于维持用户的浏览兴趣。
五、伴随特性满足移动需求
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触媒时间更为碎片化,再加上现代人多线程化的工作特点,人们使用媒介的场景更为多样化。与靠眼睛感知世界的视觉传播方式相比,依赖于耳朵的听觉传播不需要独占用户的注意力,其伴随性能满足人们在通勤、运动、做家务、睡前等多元场景中的收听需求,为用户提供信息及情感陪伴。融合类新闻报道可以利用声音作为听觉媒介的优势,发挥其解放双眼和双手的伴随性,为用户提供诉诸不同感官的内容呈现形态,满足用户在不同移动场景中的需求。
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融合创新一等奖H5作品《听·见小康》由“听小康”和“见小康”两部分组成,记录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动历程。在“听小康”部分,用户可以听到江苏全省13个区市及江苏对口帮扶的五省区不同讲述人所讲述的小康心愿,这些讲述人有的是脱贫奔小康的带动者,有的是帮扶者,每个人用40秒左右的音频讲述自己见证的小康故事,激发听众好奇心。用户点击作品右上角跳动的“见”字,就能跳转到“见小康”部分,看到关于该主人公小康故事的长篇文字报道和视频。若没有时间和精力完整阅读文字内容,用户还可以选择以听口述音频的方式听完整篇报道。媒体融合新闻作品中对音频的这般使用能够满足用户的伴随性需求,这与当下人们的时间越发碎片化、工作习惯逐渐多线程化的特点相契合。
结语
声音是人类感知世界、传递信息和交流情感的重要方式。随着5G、智能语音等技术的发展,音频在网络传播环境下拥有了全新的实践与研究空间。尤其是随着媒体融合广度和深度的不断拓展,视觉画面的发展趋向成熟,如何在媒体融合类新闻作品中创新性地使用音频元素愈发成为值得人们思考的课题。从中国新闻奖中媒体融合类获奖作品的实践看,音频在提供事实证据、传递情感、营造现场感、对话感、空间感等方面具有独特价值,有助于多维度、多感官、立体化呈现新闻故事,丰富用户的媒介体验,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从国际音频传播实践看,许多国外媒体都在探索音频创新的路径。例如纽约时报的新闻作品《一秒钟九发子弹:拉斯维加斯枪击案枪手如何装备步枪加速射击》(Nine Rounds a Second:How the Las Vegas Gunman Outfitted a Rifle to Fire Faster),运用拉斯维加斯枪击案现场的枪声绘制出声音频率图,再与此前奥兰多夜总会枪击事件中的枪声频率和全自动武器的每秒枪响次数进行对比,从拉斯维加斯的枪手是如何装备步枪以提高射击速度的全新角度进行了新闻报道。从2020年开始,普利策新闻奖新增了“音频报道奖”。普利策奖评委会主席达娜·卡内迪(Dana Canedy)表示,近年来音频新闻的复兴带来了一系列杰出的非虚构故事。普利策奖委员会推出这样一个实验性奖项,以表彰那些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揭示性报道和具有启发性的新闻故事[16],音频的新闻叙事价值进一步得到突显。《洛杉矶时报》的《这样的美国生活》(This American Life)第688集《出局的人群》(The Out Crowd)、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的《不妥协》(No Compromise)第1—6集分别在2020年和2021年相继获得该奖项。两个作品深度聚焦特朗普政府“留在墨西哥”政策下的难民群体和美国社会的枪支问题等公共议题,通过综合运用不同新闻人物的采访实录、现场环境音以及精心制作的背景音乐等声音,多角度展现了美国社会的现象和矛盾,极具社会价值。
在重视内容与形态之外,多个国家的新闻媒体也在积极尝试智能语音播报、语音交互技术,探索新的播报方式,并借助智能终端拓展音频新闻的应用场景。近年来,《华盛顿邮报》《卫报》等媒体纷纷与亚马逊、谷歌、苹果等公司推出的“回声”音箱、“谷歌之家”、HomePod等智能音箱合作,共同为用户提供新闻服务。在国内,《南方都市报》《华西都市报》《沈阳晚报》《都市快报》等多家媒体也都与“天猫精灵”展开了内容合作,借助智能音箱的语音头条功能,每天晨间约有600万人通过“天猫精灵早上好”功能收听本地新闻。[17]智能终端技术的发展将使得音频的收听场景更为多元,并推动音频新闻的内容类型进一步发展。
本文主要聚焦音频在融合新闻报道中的创意性运用,探讨其在对话语境、故事场景、交互等方面如何提升融合报道的传播效果。理解音频业,需要人们在文化、社会和技术的综合视角下将新兴技术、产业趋势和媒体格局统筹考虑[18],随着网络音频的蓬勃发展,主流媒体已开始从平台建设、内容生产、风格样态、交互设计、智能终端等多领域探索声音传播的运用,音频新闻的形态与应用场景会不断拓展,而用户需求始终是核心。媒体内容生产者要将用户需求放在首位,提供更高质量的内容与更有创意的收听体验,吸引更多用户关注,增强与用户的连接,提升主流媒体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杨凤娇,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宋一丹,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硕士研究生〕
〔特约编辑:崔林〕
[1]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与新时代社会治理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9@ZH043)的阶段性成果。
[2] 童云,周荣庭.数字音频产业价值链构成[J].编辑之友,2020(3):51-54.
[3] 于德山.大众传媒时代的电视文化与当代中国叙事格局[J].中国电视,2001(12):30-33.
[4] 隋欣.新媒介环境听觉文化复兴的可能[J].当代传播,2016(4):45-47.
[5] 史安斌,刘长宇.音频新闻:脉络、演进与特征[J].青年记者,2020(19):80-83.
[6] 米乎财经.在线音频行业数据分析:2022年中国在线音频用户规模将达6.9亿人[EB/OL].(2021-05-07)[2022-01-16].https://www.sohu.com/a/465135276_120205287.
[7] 林格伦,袁邈桐.播客与个人化叙事[J].音乐与声音研究,2021(2):91-109.
[8] 《2019对话1949:时代变了初心未变》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项参评作品推荐表[EB/OL].(2020-06-29)[2022-03-21].http://www.zgjx.cn/2020-06/29/c_139174298.htm.
[9] 巴赫金.诗学与访谈[M].白春仁,顾亚铃,晓河,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242.
[10] 李衍柱.巴赫金对话理论的现代意义[J].文史哲,2001(2):51-56.
[11] 巴赫金.诗学与访谈[M].白春仁,顾亚铃,晓河,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241-242.
[12] 里蒙--凯南.叙事虚构作品[M].姚锦清,黄虹伟,傅浩,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97-99.
[13] 莱文森.莱文森精粹[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4.
[14] 王敦.流动在文化空间里的听觉:历史性和社会性[J].文艺研究,2011(5):14-21.
[15] 刘涛,杨烁燏.融合新闻叙事:语言、结构与互动[J].新闻与写作,2019(9):67-73.
[16] Pulitzer Prize board announces new audio reporting category[EB/OL].(2019-12-05)[2022-01-16].https://www.pulitzer.org/news/pulitzer-prize-board-announces-new-audio-reporting-category.
[17] 壹观察.中国智能音箱市场的“黄金时代”:阿里小米百度谁先胜出?[EB/OL].(2020-03-26)[2022-01-16].https://mp.weixin.qq.com/s/Bq-8aQA2jmuHkbsrdv8ohA.
[18] 李建刚.5G时代的音频业:场景延展与融合创新[J].中国广播,2020(2):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