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动漫的视觉语言与东方意境构建
Visual Language of Digital Anim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Oriental Artistic Conception
◎赵春华 张雨濛 龚俊杰
Zhao Chunhua Zhang Yumeng Gong Junjie
摘要:本文以视觉语言为切入点探讨数字化动漫的东方意境构建,主要运用文献调研法和案例分析法。创作者在充分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整体协调好色彩、形状、空间、运动等视觉认知元素就能在动漫场景中构建出东方意境。数字化动漫的东方意境是由“内”而“外”构建的,“内”为传统文化影响下的视觉语言的创新性设计;“外”即数字媒体技术所做的符合当代审美的个性化表达。同时,数字媒体技术可进一步创造出独具东方意味的“太虚幻境”。
关键词:数字化动漫,数字媒体技术,视觉语言,东方意境,时尚传播
Abstract: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nstruction of oriental artistic conception of digital anim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isual language. It mainly uses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case analysis. On the basis of fully understanding the traditional culture,coordinating the visual cognitive elements such as color,shape,space and motion as a whole can build the oriental artistic conception in the animation scene. The oriental artistic conception of digital animation is constructed by “inside” and “outside”. “Inside” means the innovative design of visual languag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outside” means personalized expression in line with contemporary aesthetics through digital media technology. At the same time,the use of digital media technology can further create a kind of imaginary realm called “Taixu illusion” with unique oriental meaning.
Keywords:digital animation,digital media technology,visual language,oriental artistic conception,fashion communication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动漫逐渐成为数字化媒体产品的新生力量。在21世纪初,动漫还是以漫画杂志、漫画单行本、电视动画等为主的,而其主导地位如今已被各种数字化动漫产品所取代。近几年出现的一批像《白蛇:缘起》《白蛇2:青蛇劫起》《新神榜:哪吒重生》《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等质量上乘的国产动漫作品,用精心设计的视觉语言深刻表达了东方意境,在国内外引发了一股东方文化潮流。
数字化动漫是运用数字媒体技术制作出来的计算机动画和漫画。数字媒体技术通过现代计算和通信手段,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使抽象的数码变成可感知、可管理、可交互的一种信息形式,为动漫设计开拓了崭新的创造空间,丰富了其资源和素材,进一步提升了动漫视觉语言的广度和深度。经过数字媒体技术的加工修饰,更加多元化的动漫艺术风格脱颖而出。因为数字媒体技术以计算机和具有共享特性的互联网为依托,由此,数字化动漫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开放性与交互性,这也是促使其视觉语言变得更加生动有趣的关键。此外,数字媒体技术令动漫创作挣脱了传统手工绘画的束缚,将复杂的工作简单化,在保证工作效率的同时提升了作品的质量。画面在数字媒介上可以随时、随意地调整,任何效果都容易实现。虽然以目前的技术来看,数字化动漫还是缺乏传统动漫那种手绘于纸上的质感与温度,但它能通过复制提高生产效率,利用数字影像、虚拟现实等技术提高视觉表现力和意境的渲染水平,将科技、人文与艺术融为一体,给受众带来极强的意境感和视觉冲击力。
二、数字化动漫的视觉语言分析
视觉语言以色彩、形状、空间、运动等视觉认知元素为沟通方式,在特定的范围或场景内适当表达,进行特定的信息传递。丰富多样的视觉认知元素都可以被看成是不同的语言陈述,通过和谐、平衡、变化、统一的色彩和形状的铺排、搭配与架构,这些元素能形成特定的图像或影像,从而有组织地传达意义。创作者将思想情感融于各种视觉认知元素的有机结合体中,通过特定的艺术表现手法与受众沟通。这种重构视觉语言的过程涉及了视觉审美、视觉规律、心理影响等多个方面。[2]
基于互联网及各种移动终端,数字化动漫具有很大的发展潜能。除了电子漫画、动画,它也涵盖了辅助有一定声效、特效的动态漫画,其动感与互动性为观者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视听体验。利用数字化手段,动漫形成了具有特定艺术风格的全新视觉语言,在图像的美观性、仿真性和虚拟化方面,色彩、形状、空间、运动等视觉认知元素得到了充分应用,将动漫的主体性、艺术审美性和表达意境推向了新高度。灵活运用数字媒体技术能在造型和场景的设计与绘制、描线、上色、特效等一系列环节提升视觉语言的表达层次,数字化动漫画面中物体的结构搭配,色调的选择,前景、背景、主体、陪体之间位置的协调,以及线条走向、影调明暗、虚实对比等构图因素的控制,都能使众多物象之间产生某种关系,整合成有秩序的指意场。[3]具体分析如下:
(一)色彩
色彩文化是民族文化中最突出醒目的部分。色彩有着明显的象征性,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民族地域中培养出来的。[4]色彩作为角色造型设计的基本元素,也是视觉语言中最重要的部分。阿恩海姆曾说:“人们在传统上把形状比作富有气魄的男性,把色彩比作富有诱惑力的女性实在不足为奇。色彩和形状的结合对创造绘画是必需的。”[5]
作为一种视觉生理现象,色彩会使人产生不同的生理反应。色彩的本质特征使其常常被用来表现个性、特点、身份等,或被用来象征一个民族的思想意识、社会制度、宗教信仰及风俗习惯。这些作用类似于符号与标志,其目的在于视觉传达。不同的色彩选择和层次都会根据表达的主次来进行匹配。日趋成熟的数字媒体技术不仅真实记录并再现了自然界的色彩,还能渲染出更为缤纷炫酷、变幻万千的超现实色彩。[6]
(二)形状
形状,即造型,主要指用艺术化手段创造的图形。造型除了对客观的人与物的构造,还可以引申至更大的范围,即在被限定的空间中有意识地、主动地驾驭基本型,通过组合、再造、编排发现更多的美。动漫造型是由创作者通过对现实的提炼以及对大量以故事为基础的生活素材的加工,综合运用夸张、拟人、变形等手段设计出的能够推动剧情发展的独具生命力与感染力的艺术化形象。造型设计既是为了更好地凸显人设,为故事展开做好铺垫,也是创作者表达主观感受与精神世界的载体。动漫造型设计可大致分为三类:一是拟人化造型设计,即先提炼出动植物等客观事物的外在形态的鲜明特征,能使观者快速、有效地识别出相关信息,在此基础上,设计者再进行一定的艺术化处理,赋予角色人类的性格特质;二是写实类造型设计,指忠实于客观世界人与物的本来样貌的设计;三是写意类造型设计,多见于艺术动画中,充满意识流色彩,主要以动态变幻的视觉效果激发观者的联想,不论造型还是色彩都表现得很灵活随性,这往往是创作者在把握作品整体风格基础上的即兴发挥,能很好地表达出其个人鲜明的情感特质。[7]
(三)空间
空间,即构图与场景的统称,借助画框中物象之间的关系以及物象的组织构成来表达意义,是体现意境的重要手段。创作者通过对视觉信息的选择、重组、突出等构成创造性的空间形态,利用人们的心理机制进一步扩展空间,从视觉上引导观者进入特殊的世界中,图像语言的基本语意便由此产生。图像并非现实本身,却最大限度地消除了画面与现实的隔阂,让观者身临其境。动漫能再现现实空间,也可以重构超现实空间。场景构图是人物形态要素在空间构成形式上的扩展和延伸,能加强人物形态和镜头画面结构的内在联系,形成人物存在的现实感和空间表现的丰富性,进而增强画面的意境感。镜头是动态的,而画格是静态的。一个镜头由无数画格(24个/秒)构成。其构图就是要在有限的空间中寻找具有视觉价值的点,将被摄主体及其存在空间中的线条、色彩、形状、透视、视点、幅式按一定的视觉美感加以组合,使场景空间与角色形成互动,塑造出场景的客观空间和心理空间,从而表达出创作者的情感,并引发观者产生共鸣,使观众的观看体验由视觉快感上升为心理快感。[8]
(四)运动
动画的本质就是使影像活动起来。因此,运动可谓动画最根本的视觉认知元素,而动画则是不断创造运动意境的语言系统。数字媒体技术打破了动漫创作的物理限制,极大地拓展了其造型与展示能力,使其不仅继承了传统动漫空间布局的优点,还吸收了视觉艺术中的运动要素,并在表达上增加了听觉感知和时间流动两个新型审美维度,大大提升了人物的真实性、过程的完整性和特效的冲击力,令动画具有独特的艺术特性和视觉语言规则,在时间流动中呈现出动态美学,并表现出思想情感及意识流动的状态。运动摄影作为视觉语言独特的表达方式体现了时间演变和空间转换,可突破动画的固定画幅比例,扩展视野,丰富造型形式,增强画面的动感和空间感。它既有利于描绘事件发生、发展的真实过程,表现事物在时空转换中的因果和对比关系,增强真实感,又为角色表演的连贯性提供有利条件。运动镜头使得画面富于变化而形成动态美感,观者在注视画面内容之后,会下意识感受运动形式对画面内容所产生的功效。[9]
数字化动画更符合客观运动规律,角色动作更加流畅自然。三维技术扫描、动作捕捉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为数字化动画制作带来更便捷、高效、精细的技术支持,进而为动漫视觉语言带来新的表现力。
三、东方意境的特点
“意境”是东方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属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范畴。东方意境是艺术美与自然美的融合,是物质、心灵与精神三界合一的体现。中国哲学推崇“天人合一”,追求心理与精神层面的境界,道、释、儒的思想内核成为贯穿中国古今的精神沃土:道家遵循“道法自然”,禅宗追求“物我合一”,而儒家则推崇“中和之道”,这些都为中国美学的意境表达提供了独特的思维方法。
东方意境的主要构成是“象”“意”“境”,特定的“象”表现出东方美学之“意”,从而建构起特定的“境”,体现出独特的美学理念和审美习惯,常见于具有浓郁中国风格的艺术作品中。东方意境是从涵盖中国哲学和美学的传统文化中孕育出来的意蕴深远的审美境界。从古至今,意境都是东方审美的重要追求。意境在创作审美意识上具备两重结构:一是客观事物的艺术再现,二是主观精神的真实表现。二者的有机结合便构成了东方文化的意境美。如今的“意境”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凡是能感动观者的艺术,总会在反映对象“境”的同时相应表现创作者的“意”,即“寓情于景”,借助形象表现心境。[10]
四、现代动漫的东方意境的构建
“东方美学中,‘无’是很重要的部分,它既是无穷,是留白,也是一切。”[11]动漫本身具有技术美、运动美、造型美、意境美和精神美等主要美学特点,通过艺术创作将高尚的道德理性观念融入并赋予每个动漫角色,因而形成了独特的审美价值。[12]画面作为动漫最直观的表意界面,其中的各种视觉认知元素相互作用,共同构建出“象”,在传递创作者思想情感的同时也令观者与之产生共鸣,引导观者超脱于画面本身去体悟作品的东方审美意蕴及文化内涵。当观众能感受到一定的审美意趣和一种画外境界时,“意”和“境”便也逐渐显现。
(一)色彩元素的东方意境构建
色彩之“象”的表达注重“相生相克、相辅相成、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特点。作为画面中最适于渲染气氛的元素之一,色彩只要能基于文化被合理地搭配运用,观者就能通过色彩之“象”感受其“意”,甚至能领悟出其背后所影射的“境”。中国传统的“五色观”对东方色彩体系的形成具有深远影响。以传统哲学思想为根基,赤、青、黄、黑、白五色分别与“五行”相对应:赤为火、青为木、黄为土、白为金、黑为水。中国很多以神话传说为题材的动漫作品以“五色”为主,以“色”绘“神”体现无尽韵味,注重笔墨意趣的传达与主观性灵的抒发,讲求写意与传神。[13]东方审美不光注重缤纷色彩的运用,更将纯粹的黑、白两色的艺术魅力发挥到了极致。道家崇尚自然美,认为黑白即阴阳,阴阳生万物,讲究“无色而五色成焉”。由此,以黑白为主色调的水墨风格成为独特的东方色彩之美学。其中,“留白”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构图理念,即黑中有白、白中有黑,黑与白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动漫中水墨肌理的创作,虽然在构图上没有固定的方式,但还是会像传统水墨绘画一样讲究留白的处理,利用好黑白之间的对比,使水墨元素在设计中得到很好的利用。[14]这种技法不仅是东方色彩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还是东方美学中典型的空间构图手法,蕴含了一种既平和淡然又浑厚有力的东方气韵。
以动画电影《白蛇:缘起》为例,开篇的背景为冷调的黛青色,配合氤氲发亮的桃花花瓣拉开序幕。随着钟乳石上凝聚的水珠滴落的一声脆响,白娘子的意念瞬间跌落至空境转场,坠入水中的无数气泡裹挟着她乌黑浓密的发丝化为缓缓晕染开的水墨烟雾,加之融有淡淡古琴变奏的神秘诡促的背景乐,东方意境之美便这般娓娓道来。紧接着,一片片桃花花瓣化作一张张咒符,起先这些咒符中慢慢散发出道道诡异的水墨烟雾,随后突然延伸为一条条似荆棘般的触手加速伸向白娘子并疯狂拉扯着她,交织的水墨线条无不透露出书法笔画般的苍劲有力,生动地烘托出白娘子修炼时走火入魔的挣扎、痛苦与无助的心境。该片将道家美学思想影响下的阴阳冷暖色彩对比融入空灵深邃的黑白水墨色彩中,瞬间把观众拉入到一个神秘唯美且意蕴深厚的东方审美之“境”(见图1)。影片尾声又把观众从主角前世的缘分拉回到熟悉的西湖美景中,画面的整体色调则采用石绿、黛青等清新雅致的中国传统色彩,通过青绿色深浅浓淡的变化以及桃红若隐若现的点缀,优美生动的山水写意画卷便在观众眼前徐徐展开(见图2)。此时的观众随着一幕幕“象”的变化再次走入情景交融之“境”,并流连于意味深长的东方意境中。

图1 《白蛇:缘起》中的黑白水墨色彩运用

图2 《白蛇:缘起》中的西湖写意画卷
(二)形状元素的东方意境构建
形状也是一种直观表达特定符号及文化内涵的视觉载体,虽然东方意境淡化了具体的“形”而侧重神韵的表现,但“形”对画面虚实结合的艺术表达至关重要。构建出东方意境的画面也必然有其东方美学中“形”的典型特征。东方意境中的“形”通常是东方人文背景下的独有产物,因而在视觉的直观与联想层面就具有了符合东方特质的审美意趣,同时也是东方意境中“象”最显著的部分,就如贯穿《白蛇:缘起》全片的“碧玉珠钗”以及影片中多次出现的油纸伞、宝塔、烟斗等东方传统物象;再如动画电影《姜子牙》里的蓑衣、灯笼、茅草屋;又如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青铜器、毛笔、祥云、“山河社稷图”等。当这些“形”相互协调进而达到一种平衡状态时,作品的东方格调与人文意蕴便会自然地流露出来。
相比于西方艺术注重形似的“写实”风格,东方艺术更倾向于神似的“写意”风格,即对具象进行高度凝练与升华,再以抽象的方式保留其原本的神韵。即便是追求形似也要融入自我情感,抒发主观意志,“以意命笔”才能塑造出画面的意境美。[15]同时,受道家经典《老子》中“朴素”美学思想的影响,“写意”作品对线条这一“形”的运用更是引人入胜。它通过浓淡、曲直、长短、疏密、粗细等设计,从“一”勾勒出“万物”。无论是“形”这一“象”本身还是其所传递的文化内涵,都在一定程度上表达出东方美学之“意”,并在与画面中其他“象”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构建起东方意境。
例如,动画电影《新神榜:哪吒重生》表现男主角李云祥意志觉醒的片段,以“写意”的艺术手法将李云祥自由、叛逆的个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化作其体内蕴藏的哪吒元神之形,在李云祥身后映衬出其内心的强大,画面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突显出东方意境之美。再比如《白蛇2:青蛇劫起》中小青与法海斗法时青蛇元神和法海仙鹤元神的抽象表达,这一片段中无论是整体水墨动画之“形”的表达还是青蛇与仙鹤之“形”的抽象视觉表现,都引领观者透过这些“象”感受出其背后的东方文化之“意”,从而体悟出东方意境之美(见图3)。

图3 《新神榜:哪吒重生》和《白蛇2:青蛇劫起》中的抽象表达
(三)空间元素的东方意境构建
把握“空间”这一视觉认知元素主要是设计好画面构图与透视关系。抽离于对画面元素的局部观察,整体的空间同样也是画面中各元素相互作用后所呈现的场域表达,即意境本身,令人最直观地感受到其氛围,故画面中的空间也是东方意境最直接的体现。
相比西方艺术对空间的视觉表达大多基于“焦点透视法”,东方艺术在“空间”的表达上更加独具匠心,采用了“以大观小,散点透视”的美学思想。东方的空间观打破了一般画面以“焦点透视法”观察事物的局限,同一画面中的各部分可以有不同的透视,也不刻意作景别的区分,即采用“散点透视”的空间表达,同时注重阴阳协调、对称、圆满周全,在诸多画面元素中体现出全局的协调,从而使整个画面保持一种自然平衡的状态。此外,异于以“客观实在”为主的西方审美,东方艺术非常注重整体氛围的营造和情感的表达,创作者在作品中充分融入了在当时历史文化背景下自身所具有的精神气韵和审美意趣,这并非个人单纯的喜怒哀乐,而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风貌和人文风俗的思想情感。
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山河社稷图”就表现出了东方意境之空间美学。当哪吒步入画卷时,画面并未严格按照近大远小的透视原则构图,而是将浩瀚无垠、绮丽壮阔的魔幻仙境置于独特的空间里,把“高远、深远、平远”的东方审美方式精心设计于画面中,影片情节随主人公移步易景、步步入情、层层推进,令观者身临其境,视角随画面缓缓运动,细细品味其中的东方意境之美(见图4)。

图4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山河社稷图”
(四)运动元素的东方意境构建
传统水墨动画的镜头语言表现通常采用固定或推拉的方式,简单朴实。相比之下,数字水墨动画对运动镜头的应用则更加丰富,多采用长镜头的方式,通过不同景别连贯变换流畅地表现出游走纵深的空间感,淡雅灵动的画面效果加上行云流水的场景转换营造出一种诗情画意的境界。
最典型的就是利用三维技术制作的水墨动画,画面富有运动性、空间性和想象性,运动镜头起幅和落幅的构图动静有常,能在有限的空间中激发观者无尽的想象。比如三维水墨动画《夏》,蜻蜓振翅起落、荷花随风摇曳、锦鲤穿梭游动、美人吟诗赏景,荷塘映衬美人,美人点缀美景,镜头配合画面主体的变化进行推拉摇移,令人与景生动自然,相得益彰(见图5)。此外,古筝优雅婉转的乐音配合画面中人与物以及镜头运动的节奏,加强了画面的韵律感,舒缓有致的音乐与画面和谐统一,共同营造出物我两忘、心旷神怡的精神境界。除了物质层面可见的动态变化,“动”也体现在精神层面,即景物神韵与人物情态的交融呼应,形成了心灵的折射和精神的幻化,使水墨画面特有的“形、神、意、韵、气”自然地流动起来,令自然之物经由人的感悟升华于艺术之中,从而构建起天人合一、阴阳互补、超然物外的独特意境。[16]

图5 《夏》中不同运动镜头下的三维水墨画面
(五)小结
色彩、形状、空间、运动等视觉认知元素虽各自具备东方美学的典型特征,但“东方意境”的高级呈现往往并非单一元素的呈现,而是画面中各元素相互间协调搭配,使观者不局限于“实境”空间的艺术呈现,透过“境”去感受其背后的深“意”。正所谓“象外有象,境外有境”,这便是“意境”的高级呈现。“意境”讲究的是气韵,“意境美”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核心,也是很多优秀的国产动漫作品所追求的最高形式。[17]
动画电影《姜子牙》中,心如止水的男主角姜子牙空灵唯美地“独钓寒江雪”的场景就很深入人心:冷调的色彩搭配与质朴的外形勾勒,让观者真切地感受到超然物外、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意蕴。通过画面中各视觉认知元素的相互关联,东方意境的审美之意油然而生。该场景的艺术表现抑或叙事风格都未做多余修饰,为观者留下了意犹未尽的畅想空间,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画面中纷纷扬扬的雪花映衬着静坐桥头的姜子牙那单薄的背影,烘托出主人公寂寥淡然的心境(见图6)。情境合一,文心化境,观者此刻的“心境”也随画面的“实境”升华交融,沉浸在这东方美学与哲思之“意”中。

图6 《姜子牙》“独钓寒江雪”的场景
由此不难看出,数字媒体技术精准的造型能力以及优越的场景布局与特效合成能力将诸多宏伟美妙的情节从想象变成现实,呈现于观众面前。数字化动漫往往能创造出一般传统动漫所无法表现的“太虚幻境”,达到亦真亦幻的“虚拟现实”效果,某些画面甚至比客观现实更为生动逼真,富有艺术感染力和强烈的感官冲击力。
结语
数字化动漫是动漫领域的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将科技与艺术相融合,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如今,随着数字技术的成熟和内容的多元化充实,动漫逐渐从低龄化产品拓展到全年龄向作品。通过视觉语言中的色彩、形状、空间、运动等的设置与表现,动漫能够在特定的范围或场景内做适当的表达,充分满足了现代艺术中追求视觉体验的文化氛围和社会语境。因此,数字化动漫不仅是对艺术形式与制作技术的革新,进一步推广并延伸视觉语言,更是视觉传播的潮流性探索。很多优秀的国产动漫作品所营造的东方意境便是用当代的价值观与审美观重新诠释了传统文化,在保留文化精神内核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对传承、发扬中华文化具有积极作用。
〔赵春华,北京服装学院时尚传播学院教授;张雨濛,北京服装学院时尚传播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龚俊杰,北京服装学院时尚传播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
〔特约编辑:顾洁〕
[1] 本文系北京市优质教材课件建设项目(项目编号:NHFZ20200210/004)、北京服装学院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专项资金项目(项目编号:BIFTTD202201)研究成果。
[2] 郜明.广告学原理与视觉传播[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8:8.
[3] 钟大年,雷建军.纪录片:影像意义系统[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7-23.
[4] 杨明刚,刘振艳,胡珊.传统文化视觉元素在动画角色设计中的价值及应用[J].设计,2014(6):64-66.
[5] 黄吉春,赵涛.色彩在动画角色造型中的应用[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7):253.
[6] 殷俊,王平.动画视听语言[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66.
[7] 李天赐.国产动画角色造型研究:以(2005—2016)三维动画角色分析为例[D].辽宁:沈阳师范大学,2016.
[8] 殷俊,王平.动画视听语言[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40-73.
[9] 殷俊,王平.动画视听语言[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76-77.
[10] 张立喜.舞剧《易·文》的美学精神表达[J].人文天下,2019(16):56.
[11] 吴滨.吴滨:东方美学在空间设计中的传承[J].设计,2019(14):88.
[12] 杨明刚,刘振艳,胡珊.传统文化视觉元素在动画角色设计中的价值及应用[J].设计,2014(6):64-66.
[13] 杨明刚,刘振艳,胡珊.传统文化视觉元素在动画角色设计中的价值及应用[J].设计,2014(6):64-66.
[14] 王宁,邸小松.从造型到意境:水墨元素在现代插画设计中的运用[J].设计,2017(17):54-55.
[15] 张天爽,汪兰川.形式美、意境美、真情美:浅议吴冠中艺术特色[J].设计,2015(7):92-93.
[16] 陈伟.论水墨动画的镜头画面意境[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8(9):78-79.
[17] 张天爽,汪兰川.形式美、意境美、真情美:浅议吴冠中艺术特色[J].设计,2015(7):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