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距离对跨文化传播的影响研究
——基于奥斯卡评奖结果的审视与分析
A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Distance 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Examination and Criticism of Academy Awards
◎池建宇 李写真
Chi Jianyu Li Xiezhen
摘要:国家间文化距离的大小是影响跨文化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本文使用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奖的获奖概率作为跨文化传播的代理变量,来分析文化距离对跨文化传播的影响。本文使用LOGIT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文化距离对非英语电影获得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奖的概率存在负向影响,但这种负向影响可以被导演的背景有效地抵消。国家之间的文化距离确实是影响跨文化传播的重要障碍,但它并不是决定性因素。而且,文化距离的影响可以被其他因素所抵消。
关键词:文化距离;跨文化传播;奥斯卡奖;LOGIT模型
Abstract:The cultural distance between countries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hat affects the effect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is article uses the probability of winning an Academy Award Best International Film as a proxy variable for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o analyze the impact of cultural distance 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We use the LOGIT model to conduct an empirical test,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cultural distance has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 probability of a foreign film winning the Best International Film,but this negative can be effectively offset by the director’s background. The cultural distance between countries is indeed an important obstacle affecting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but it is not a decisive factor. Moreover,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distance can be offset by other factors.
Keywords:cultural distance,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Academy Awards,LOGIT model
一、文化距离、跨文化传播与奥斯卡奖
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在社会上学得的其他能力与习惯等多方面内容。[2]文化就是交流,跨文化传播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群体或组织之间进行的远距离或面对面的交流活动。如果一群人具有不同的国籍、工作方式、年龄、种族、民族、性取向、性别,那么他们进行交流时就会发生跨文化传播。[3]跨文化传播能够使得一个国家的文化对另一个国家产生影响。各国通过文化传播形成其他国家对于本国本地的价值认识和情感接受,树立本国的国家形象。跨文化传播一直是推动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世界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在全球化与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跨文化传播对于各个国家的形象塑造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具有更大的作用。
Hall提出了语境(context of culture)概念,即双方交流时,共同了解的文化内容。[4]语境分为高语境和低语境,且这两种语境下的国家的人交流会更加困难。但现实情况是,由于各个国家社会习俗、语言表达、生活习惯等各个方面的差异,国家之间存在文化差异。即使是同处于一个语境之下,生活在不同国家的人对于彼此文化的完全理解还是存在困难,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传播造成了阻碍。现在,各个国家主要通过政治会议、商业贸易等来进行文化交流,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其中,携带着文化元素的文化产品,是各国文化传播最重要的载体。文化产品是专注于娱乐、教育和信息的服务输出和制成品,其中,电影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产品。电影是文化内涵和思想价值的传播,展示着一个国家的现实生活和精神面貌,传递电影生产者的政治及价值观念。[5]作为当今重要的文化产品,电影是社会文化的展现。而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会产生文化距离,使得跨文化传播变得困难。影片中相同的叙事风格和电影元素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会被观众解读出不同的意蕴。但是随着电影技术的发展和叙事手段的成熟,电影制作者会增强电影的视听效果,从而使得观众更容易接受电影传达的世界观。[6]
一个国家的电影实际上体现了这个国家特定的文化。这种文化能否有效地在国际上传播,可以通过电影在其他国家的票房反映出来。美国电影在全球占有的主导地位可以通过其全球电影票房反映出来。好莱坞电影代表着美国电影,美国的电影制作面向全世界。2019年上映的好莱坞电影《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在全球获得了27.9亿美元总票房,成功成为那一年的影史票房冠军。《复联4》的北美票房达到8.54亿美元,占总票房的30.6%,而它的海外票房为19.36亿美元,占总票房的69.4%。[7]截至2021年年底,全球票房排名前十的电影均为来自美国的英文电影。[8]美国的文化价值观借助其电影在全球市场的流通,通过文化贸易成功地传播到全世界。
显然,一国的文化可以通过电影这一载体传播到其他国家。如果这部电影在其他国家获得较高的票房收入,那就说明这种文化传播是成功的。相较于好莱坞大片在全球票房市场所具有的主导性地位,其他国家的电影票房影响力相对有限。[9]不过,当一国电影走出国门之后,除了票房收入,还有一个维度可以说明其文化传播是否成功,那便是电影能否获得国际主流电影奖项。一部电影如果获得国际主流电影奖项的认可,说明国际专业的电影人士对电影表达了认可,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他们对于该国文化的认可。而且获得主要国际奖项,也将提高世界各国媒体对于获奖电影的报道频率,增强其他国家观众对于该电影的印象,电影获奖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进一步提升电影的全球票房。[10]获得国际知名奖项,不仅能助力电影取得好的商业收益,还能增强普通消费者对于该电影的认同,帮助获奖电影实现更好的跨文化传播。[11]
一部电影如果想通过获得国际知名奖项推动文化传播,其最好的途径便是获得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和奥斯卡金像奖的认可。其中,创办于1929年的奥斯卡金像奖是美国历史最为悠久、最具权威性和专业性的电影类奖项,也是全世界具有极大影响力的电影类奖项之一,不仅在娱乐领域具有极大影响力,其评审电影的艺术价值也不容小觑。学者们对于奥斯卡奖的关注度非常高,但是对于影响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奖获奖因素的针对性研究较少。[12]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奖作为奥斯卡奖中颁发给年度最佳非英语电影的奖项,通过影片的评比为各国电影文化交流提供了平台。这个奖项增加了获得该奖项的电影的曝光度与知名度,对于推动获奖电影在全球,尤其是美国传播具有重大作用。随着奥斯卡金像奖的影响力和包容性不断增强,获得最佳国际影片奖不仅是电影质量和导演实力的证明,还是获奖电影及其出品国家的文化得到了有效传播的证明,它表明了相关国家被以美国为主的西方文化成功理解并接受。
一部电影如果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奖,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这部电影得到了西方观众的认可,获奖本身说明这部电影所承载的文化进行了成功的国际传播。电影在获得提名后,能否最终获奖取决于很多因素。本文认为,电影出品国与美国之间的文化距离是其中的一个因素。文化距离被用于各国文化产品的研究。Alaveras等人发现文化距离会影响国家之间的电影贸易。影视产品的贸易量随着电影出口国和进口国之间文化距离的增加而减少。[13]大量文献指出,文化距离的增加对电影票房有负面影响。[14]一国与美国的文化距离越大,这个国家所拍摄的电影所体现的美学内容越不容易被美国观众和评奖专家理解,从而越不容易得奖。因此,一部非英语电影要想获得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奖,需要克服文化距离带来的负面影响。
本文选取自1957年第29届奥斯卡颁奖典礼至2020年第92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进入最佳国际影片奖(2019年4月以前,该奖项名为“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最终提名短名单的全部320部影片进行研究。笔者将使用LOGIT模型来验证国家间的文化距离对非英语电影获奖概率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发现,一国与美国之间的文化距离可能并不是它拍摄的电影能否获得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奖的决定性因素。国与国之间存在的文化距离确实会阻碍跨文化传播,但这种影响可以被其他因素抵消。
二、文化距离影响奥斯卡奖获奖概率的研究假设
我们首先分析文化距离与电影获奖概率的关系。根据文化距离假说,两个国家之间的文化距离越大,则其中一国人民对另一个国家的文化适应能力越差,即文化距离越大,文化传播越困难。人们在享受电影带来的视听美感之时,也是在接受电影拍摄者传达的思想感情与价值理念。当国家之间文化距离过大,其他语境下的人们会更难以接受电影的叙事方式,更难以理解电影传达的艺术情感。因此,本文提出假设1。
假设1:文化距离对非英语电影获得奥斯卡国际影片奖的概率具有负向影响。
奥斯卡最佳电影奖的评委作为电影界的专业人士,会从全面的角度,如故事结构、台词对白、场面调度、演员表现、服装道具等多方面去评判一部电影的质量。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奖作为奥斯卡面向世界的国际知名奖项,其在评选方面自然是十分专业和谨慎的。电影质量越高,越容易获得评委的投票。并且奥斯卡金像奖被公认为国际影坛最具影响力的奖项,想要获得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奖,电影的质量也要有所保证才能当此殊荣。只有让高质量的电影获得该奖项,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奖才能长期维护自身声誉。鉴于此,我们提出第二个假设。
假设2:电影质量对非英语电影获得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奖的概率具有正向影响。
一部影片的执行决策者一般都是导演,因此导演的个人审美会直接呈现在影片的叙事和拍摄等多方面。导演的风格是导演的审美倾向、思想观念、人生价值等的电影表达,而这些都受到导演个人求学和工作经历的影响。美国三大电影学院(南加州大学电影艺术学院、纽约大学电影学院、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戏剧影视学院)的毕业生几乎构成了整个好莱坞的学院派体系,众多的奥斯卡金像奖获得者来自美国著名的电影院校或好莱坞工业体系。有相同的教育背景或工作经历会让彼此之间的表达变得更容易理解,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导演执导的影片的获奖概率。外国导演在美国的学习和工作经历不仅能减轻甚至消除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距离,他们还更善于利用这种文化距离,制造出新奇的场景和故事打动观众。因此,本文提出第三个假设。
假设3:外国导演在美国的学习和工作经历能够降低文化距离的影响。
三、基于六维度文化距离理论的实证模型
本文的因变量是“获奖”,即非英语电影最终是否获得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奖。由于被解释变量是虚拟变量,因此本研究使用LOGIT模型进行回归。
我们用下面的LOGIT模型估计非英语电影获得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奖的概率:

在上面的模型中,p是非英语电影获得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奖的概率,X是由解释变量构成的向量,包括文化距离、IMDb评分、导演背景、导演获奖、影片获奖、主演获奖,β是待估参数构成的向量,ε是误差项,下标i代表电影个体。接下来,我们对这些变量的详细信息进行说明。
本文把“文化距离”定义为各个电影参评国家/地区与美国之间的文化距离指数。我们采用了Kogut和Singh提出的文化距离指数(cultural distance index)开展研究。这个指数具有可比性,可以体现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15]很多学者在研究国家之间的电影贸易问题时,也使用了该指数。文化距离指数基于Hofstede的文化维度理论[16]进行计算。该文化维度理论包括了六个文化维度:权力距离(power distance)、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不确定性规避(uncertainty avoidance)、男性气质(masculinity)、长期导向(long term orientation)和个人放纵(indulgence)。这六个维度可被用于计算国与国之间的文化距离指数。[17]本文假设电影出品国与美国的文化距离指数越大,则奥斯卡奖的评委对该国所拍摄电影的理解程度越低,从而该电影获得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奖的可能性相应降低。本文用以计算电影出品国与美国之间的文化距离指数的公式如下:

在这个公式中,国家j与美国的第k个文化维度的距离表示为Iku-Ikj,k=1,2,…,6,CDj表示美国与j国总的文化距离,Vk表示所有样本国家k维度指数的方差。
本文的“影片获奖”为虚拟变量,它的含义是参选影片是否在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获得提名或者获奖。我们预期这个变量的系数为正,即非英语电影如果在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获得过提名,乃至获过奖,会提高该影片获得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奖的概率。
我们把IMDb评分作为影片质量的代理变量。我们预期IMDb评分越高,非英语电影获得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奖的概率越大。
我们依据导演是否因教育、工作或其他原因在美国待两年及以上时间设置“导演背景”这个虚拟变量。我们假设导演有过相关经历会增加非英语电影获得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奖的概率。
我们认为,文化距离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文化的传播,但是文化距离的这种影响可以被其他因素抵消。具体来说,电影出品国与美国之间存在的文化距离会降低非英语电影获得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奖的概率。但如果导演具有在美国学习或工作的经历,则这种背景会有效降低文化距离的影响。
“导演获奖”这个变量也是虚拟变量,它的含义是导演是否在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高奖项的提名或者获奖。我们预测这个变量的系数为正。纵观历来获得最高奖项(金狮奖、金棕榈奖、金熊奖)的导演,往往也是奥斯卡奖的宠儿。最佳国际影片奖作为奥斯卡面向国际的一环,其评选必然也会受到三大国际电影节的影响。在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项上获得提名甚至获奖,不仅是对导演实力的肯定,同时也会提高导演的知名度。在进行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奖评选时,导演的名气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评委的选择。
“主演获奖”这个变量为虚拟变量,它的含义是电影的主要演员是否在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或奥斯卡奖获得有关奖励演员演技的奖项提名或者获奖。主要演员演技是否在线对一部电影的成败可以起决定性作用。若主演曾经获得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或奥斯卡奖与表演相关的奖项,不仅证明了其演技,也表明其参演的影片水平值得肯定,评委也会考虑到影星的个人实力和影响力。因此,我们假设主演如果曾在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或奥斯卡奖获得与表演相关的提名或者获奖会对其参演的影片获得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奖的概率产生正面影响。
根据上面的描述,本文在表1列出了在回归中所使用的变量、变量含义,并给出各变量对影片获奖概率的预期影响方向。
表1 变量的含义

本文的文化距离数据来自霍夫斯泰德官网(hofstede-insights.com),IMDb评分数据来自IMDb官网(imdb.com)。导演获奖、导演背景、影片获奖、主演获奖信息来自于IMDb网站的影人及电影信息,通过影人词条查找相关信息并进行整理获得。
四、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及分析
我们使用1957—2020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奖提名的电影数据,共包括320部电影,其中最终获奖的电影共64部,占电影总数的20%,获奖电影和未获奖电影的特征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获奖电影的平均IMDb评分高于未获奖电影,但前者的平均文化距离小于后者的。这似乎从侧面说明与美国文化距离比较小的非英语电影更容易获得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奖。与此同时,获得提名的电影中,在美国口碑比较好的电影更容易获得评委的青睐,也就更容易得奖。
表2 获奖电影与未获奖电影的特征比较

我们进一步考察电影出品国与美国之间的文化距离。这些国家拍摄的电影中,有的电影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奖,有的电影没有获奖。我们在图1中画出历年来未获奖电影和获奖电影所在国与美国之间的平均文化距离。可以看出,在1957—2020年的大多数年份里,获得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奖的影片出品国与美国的文化距离均小于未获奖影片的出品国与美国间的平均文化距离。不过,我们发现在这64年中,仍然有5年的获奖影片的出品国与美国间的文化距离极大。这5部电影是:《战争与和平:1812》(1969年)、《德尔苏·乌扎拉》(1976年)、《莫斯科不相信眼泪》(1981年)、《烈日灼人》(1995年)和《寄生虫》(2020年)。[18]

图1 未获奖影片和获奖影片出品国与美国的平均文化距离(1957—2020年)
《战争与和平:1812》及《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均来自苏联,《德尔苏·乌扎拉》为苏联和日本联合制片。《战争与和平:1812》改编自托尔斯泰的著名作品《战争与和平》,该书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广泛的知名度。《德尔苏·乌扎拉》则是日本著名电影大师黑泽明的作品。早在1951年时,作为奥斯卡偏爱的大师,黑泽明的《罗生门》就代表日本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奖的前身,即奥斯卡影片特别荣誉奖。《莫斯科不相信眼泪》曾经获得第3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最佳影片的提名。这3部电影讲述的故事主题包括反战、人与自然以及自强不息,它们都是能够引起全球观众广泛共鸣的母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电影跨文化传播时文化距离的负面影响。而1994年上映的《烈日灼人》来自俄罗斯,讲述的是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统治下的苏联的“肃反”运动给人民带来的巨大伤痛。这部影片的内容是对苏联政治形式的反思,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当时奥斯卡评委的审美和政治需求。
《寄生虫》作为韩国第一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奖的电影,讲述了一个贫富分化的故事,借由优秀的电影剧本和演员们出色的表演打动了全球观众。贫富差距是全世界关心的主题,导演奉俊昊借助该电影,在戛纳电影节斩获了金棕榈奖。从导演奉俊昊的个人经历来看,为了寻找国际市场,他曾经拍摄过好莱坞风格的电影。奉俊昊有与西方导演、演员进行跨国合作的经历,对于好莱坞的讲故事模式已经驾轻就熟。
我们可以发现,文化距离对于文化的跨国传播的负面影响,有可能会被导演的拍摄方式所消解。
五、文化距离影响电影获奖概率的实证分析
本文用LOGIT模型来估计非英语电影获得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奖的概率,回归的结果见表3。第(1)列只包含了IMDb评分,第(2)列加入了文化距离,第(3)列加入了导演背景、导演获奖和电影获奖,第(4)列则进一步加入了主演获奖。回归结果显示,IMDb评分的系数在每一个回归中均在1%的水平显著为正,这充分说明了结果的稳健性。这里的意思是一部非英语电影如果获得更高的IMDb评分,也就意味着它获得了美国电影观众和影评家更高程度的认可,这可以显著提升影片获得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奖的概率。具体来说,一部非英语电影的IMDb评分每提高1分,那么该片获得奥斯卡国际影片奖的几率比“p/(1-p)”就会提升3.58倍。显然,更高的IMDb评分,往往代表着该电影具有更高的拍摄质量。我们从IMDb评分的系数可以看出,一部非英语电影的质量是它获得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奖的关键因素。这样,我们就验证了假设2。在表3中,文化距离的系数均为负,且至少在10%的水平显著。这说明文化距离对非英语电影获得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奖的概率可能存在负向影响。一国与美国的文化距离越大,它所拍摄电影在获得提名后的获奖概率越小。这样,我们就验证了假设1。另外,根据表3的回归结果,导演背景、导演获奖和电影获奖这三个因素均对电影最终获得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奖的概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说明外国导演在美国学习或工作的背景有助于他所拍摄的电影获得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奖。而且,非英语电影获得其他国际大奖有助于提升它获得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奖的概率。值得注意的是,在我们的回归结果中,主演获奖不显著,这说明电影主演是否获得国际奖项并不显著影响电影获得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奖的概率。
表3 LOGIT模型估计结果[19]

根据表3,我们可以知道,电影出品国与美国之间的文化距离对非英语电影能否获得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奖的概率确实存在一定的负向影响。即一国与美国的文化距离越大,则它拍摄的电影获得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奖的概率越小。我们可以用表3第(3)列中文化距离的系数来说明文化距离对非英语电影获得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奖的概率的边际效应。具体来说,一国与美国的文化距离如果增加1个单位,那么这个国家所拍摄的电影在获得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奖提名的前提下,最终获奖的几率比“p/(1-p)”会下降23.6%。[20]这个边际效应我们在图2中可以直观地看出来。显然,随着电影所在国与美国文化距离的增加,非英语电影获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奖的概率在不断下降。这样,我们就验证了假设1。

图2 文化距离对电影获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奖概率的边际效应
六、电影的导演背景如何抵消文化距离的影响
我们在图2画出文化距离对非英语电影获得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奖概率的边际效应。图2表明,一个国家与美国的文化距离越大,那么它所拍摄的电影获得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奖的概率越小。比如,我们考虑与美国的文化距离为1的国家,这个国家拍摄的影片如果获得提名,那么它最终获得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奖的概率是0.239。而与美国的文化距离为2的国家所拍影片获奖的概率则下降为0.170。
考虑到导演背景有可能会抵消文化距离的影响,我们在表3的第(5)列中加入了文化距离与导演背景的交互项。结果显示,这个交互项的系数显著为正,说明非英语电影的导演如果有在美背景,那么确实会在一定程度上抵消文化距离的影响。
如果非英语电影的导演没有在美背景,那么文化距离对电影获得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奖的对数几率比“ln[p/(1-p)]”的边际效应是-0.611,即此时若文化距离增加1个单位会使得非英语电影获得奥斯卡奖的几率比降低45.7%,这是一个很大的负向影响。
如果非英语电影的导演有在美背景,那么文化距离对电影获得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奖的对数几率比的边际效应是1.101,即此时如果文化距离增加1单位会使得非英语电影获得奥斯卡奖的几率比提升1.64倍。这说明非英语电影的导演拥有在美背景可以有效抵消电影出品国与美国之间的文化距离的负向影响。
图3可以更加直观地说明导演背景的重要作用。图中虚线反映非英语电影导演无在美背景的情形,随着电影所在国与美国之间文化距离的增加,非英语电影获得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奖的概率持续下降。而图中实线反映了导演有在美背景的情形,此时文化距离对非英语电影获得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奖概率的负向影响已经大大减弱。后一种情形下,电影出品国与美国之间的文化距离对该电影能否获得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奖已经不存在显著影响。显然,非英语电影的导演的在美背景有助于抵消文化距离的负向影响。这样我们就验证了假设3。

图3 不同导演背景下文化距离对非英语电影获得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奖概率的边际效应
结论与启示
通过分析非英语电影获得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奖的相关情况,本文发现国家间的文化距离对跨文化传播确实具有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但这种影响并不是决定性的,它可以被多种方式所抵消。电影在国外获奖是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非英语电影如果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奖,可以说明该国的跨文化传播是成功的。非英语电影的质量对它能否获得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奖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与美国较大的文化距离显然不利于外国所拍摄的电影获得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奖。但导演的在美经历可以有效抵消文化距离的消极影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更多地接触其他国家的文化,更容易获取相关信息,这也会减少文化距离带来的负面效应。
本研究还发现,演员的选择对于非英语电影能否获得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奖并不存在显著的影响。部分原因是,面孔识别存在“异族效应”(other-race effect),即使是本国的国际知名的演员,对另一个国家尤其是不同人种的人们来说,他们分辨其面孔的难度系数会加大。所以,非英语电影在选择演员的时候,要注意到演员的演技往往比名气更重要。
〔池建宇,中国传媒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李写真,中国传媒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产业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特约编辑:崔林〕
[1] 本文系中国传媒大学亚洲传媒研究中心科研项目“‘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电影东南亚传播效果研究”(项目编号:AMRC202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2] TYLOR E B. Primitive culture:researches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mythology,philosophy,religion,language,art and custom,Vol. 1[M].3rd ed. NY,US:Henry Holt and Company,1889.
[3] HURN B J,TOMALIN B. What i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M]//HURN B J,TOMALIN B.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theory and practice. London:Palgrave Macmillan UK,2013:1-19.
[4] HALL E T. Beyond culture [M]. Oxford,England:Anchor,1976.
[5] SCHILLER H I. Mass communications and American empire [J]. Science and society,1971,35(2):247-250.
[6] CUTTING J E. The evolution of pace in popular movies [J]. Cognitive research:principles and implications,2016,1(1):30.
[7] 2019 worldwide box office[EB/OL].(2020)[2022-04-20].https://www.boxofficemojo.com/year/world/2019/.
[8] Top lifetime grosses[EB/OL].(2022-04-18)[2022-04-20].https://www.boxofficemojo.com/chart/ww_top_lifetime_gross/?area=XWW&ref_=bo_cso_ac.
[9] WASKO J. Critiquing Hollywood: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motion pictures[M]//MOUL C C. A concise handbook of movie industry economic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5-31.
[10] PANGARKER N A,SMIT E V D M. The determinants of box office performance in the film industry revisited [J]. 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business management,2013,44(3):47-58.
[11] GEMSER G,LEENDERS M A A M,WIJNBERG N M. Why some awards are more effective signals of quality than others:a study of movie awards[J].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8,34(1):25-54.
[12] KIM J,HWANG S,PARK E. Can we predict the Oscar winner?A machine learning approach with social network services[J]. Entertainment computing,2021,39(1):100441.
[13] ALAVERAS G,GOMEZ-HERRERA E,MARTENS B. Cross-border circulation of films and cultural diversity in the EU[J]. Journal of cultural economics,2018,42(4):645-676.
[14] WANG X,PAN H R,ZHU N,et al. East Asian films in the European market:the roles of cultural distance and cultural specificity[J].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2021,38(4):717-735.
[15] KOGUT B,SINGH H. The effect of national culture on the choice of entry mode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88,19(3):411-432.
[16] HOFSTEDE G. Motivation,leadership,and organization:do American theories apply abroad?[J]. Organizational dynamics,1980,9(1):42-63.
[17] 详见相关网站:https://www.hofstede-insights.com/country-comparison/burkina-faso/。
[18] 本自然段括号中标注的年份为影片获得奥斯卡奖年份。
[19] 表3括号中数字为根据异方差稳健标准误计算的t值;“*”“**”和“***”分别代表在10%、5%和1%统计显著。
[20] 计算过程如下:exp (-0.270) -1 =-0.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