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进入大船时代 “The Super Boat of Asia”

4 中国进入大船时代 “The Super Boat of Asia”

2012年3月17日,上海《解放日报》在头版以半个版面的篇幅报道皇家加勒比在华部署13.8万吨的海洋航行者号,执行从上海和天津出发的夏季日韩航线。该报道以显赫的通栏标题《上海开启邮轮“大船时代”》吸引了公众的眼球,一时间被称为“亚洲巨无霸”的航行者号成为上海和北京街谈巷议的热点。

1999年11月21日,航行者号在迈阿密新船首航,是当时有史以来世界上最大的游轮,上千人慕名前来围观盛典,媒体竞相报道,航行者号炙手可热,是为业界一大盛事。

一些国外旅游专业媒体对中国消费者能否接受和理解航行者号所体现的产品深度和文化内涵,表示怀疑。船上典型的生活方式是游客着正装,晚餐前先在酒吧喝一杯,然后正襟危坐在金碧辉煌的枝形吊灯下用餐两小时,前菜、主食、甜点一道道上,海阔天空慢慢地聊,享受服务生彬彬有礼的体贴服务。晚餐结束时,喝一杯咖啡,然后挽着太太的手去大剧院看一场百老汇歌舞。毕竟欧美社会经历了150年游轮产业的变迁和文化熏陶,形成了包括酒吧文化、正餐文化、百老汇文化、礼仪文化在内的文化系列。而中国消费者接触母港游轮只有短短的五年时间。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随着收入的提高而发生变化,但是能否与西方的生活方式趋同是个问号。

01.中国消费者画像

中国消费者的背景、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都与欧美游客有所区别。按照消费经济学理论,偏好参数不同,最优消费的选择也大相径庭。

另一方面,中国又显示出强大的消费潜力,经济从20世纪90年代到千禧年的高速增长,培育了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收入水平大幅度提升,人们的生活态度和消费方式也在发生巨变。

在中国,中产阶级的一个定义是家庭年收入超过15万的人群,这个收入指的是现金收入,不包括消费者手中的房产所构成的财富。房价在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的迅速攀升,以及人民币的升值,导致消费者财富的膨胀。收入的增长和财富的积累,自然会导致消费者信心指数的提升,从而在这个人口众多的国度里,特别是在中产人群中引爆惊人的消费力。

中国市场一方面是对游轮的认识不足,另一方面却有着潜在的惊人的消费力,究竟航行者号在中国会不会赢得消费者的喜爱和欣赏,并获得成功呢?

带着这个问题,在2013年夏季的一个5晚6天的航次上,市场部展开了一个焦点组调研,计划采访三组不同年龄段的消费者,第一时间听取他们对于游轮产品的意见和反馈。于是在一个从上海出发前往日本大的航次,我们开展了焦点研究项目。首先,我们寻找调研对象,要求调研对象囊括三个年龄段。这三个年龄段包括银发族、带孩子的家庭和年轻情侣,他们是我们在中国市场的目标客群。

海洋航行者号

我们要求他们实事求是地详述对游轮的真切感受,通过解剖麻雀式的探寻,充分理解中国消费者对体验欧美现代游轮的这个舶来品的反馈。

我亲自参与了市场部的焦点研究项目。焦点组里的三组对象选取自三个不同的年龄段。第一个受访者陈为余,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第二组受访者齐雯,是上海出生的“80后”,海归白领;最后一组受访者,是“东漂”上海的“90后”情侣,王启明和李颖。

焦点访谈:50-60

陈为余在1958年出生,成长时期碰上三年自然灾害,小时候物资贫瘠,印象最深刻的是香港的亲戚给他们邮寄食品,一个14寸电视大小的箱子,塞得满满当当。其中有一袋白糖,每当母亲要安抚他或表扬他时,就会放一小指甲盖的白糖在粥里,让他一直甜到心里。这一袋糖小心翼翼地吃了两年,却是他童年最美好的回忆。

陈为余属于历经波折的一代人,该念书时遇上“文化大革命”,学校处于停摆状态;1974年毕业后,又离乡背井,奔赴上海郊县插队。务农生涯磨砺了他的双手,也让他认识了现在的太太;1977年高考重启,他满怀期待赴考,却名落孙山;不甘心在田埂里蹉跎青春的陈为余,趁着知青返城有了政策,千方百计回到了上海。

80年代的上海是全国工业中心,但制造业岌岌可危,改革开放已有苗头,原材料价格攀升,消费品物价仍由国家掌控,工厂入不敷出,面临倒闭危机,根本没有什么工作机会。陈为余找不到工作,最后在轻工局工作的父亲提前退休,让他顶替了自己,才算有了“饭碗”。

陈为余并不是个安于现状的人。在自我教育的投资上,他毫不吝啬,甚至为自己投入高达五位数的学费,利用夜晚和周末的时间在复旦大学读了一个中文系硕士学位。而当时,青年工人的月工资是40元人民币左右,筹集这笔学费简直难如登天,但他却一定要圆自己的读书梦。

1992年,邓小平南行,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一句“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为经济开放的加速猛进点燃了信号。陈为余笃定,机会来了。

于是,他辞去旁人都羡慕的“铁饭碗”,决定下海做生意。20世纪90年代,葡萄酒在中国百姓的餐桌上越来越常见,陈为余找到了门路,经营葡萄酒生意,从长城、张裕等国产品牌,到后来进口法国酒庄以及新世界的酒,在上海挣出了三家门店。35年后,陈为余虽然没有成为商业大亨,但也扎扎实实地赚了一些钱,给自己和父母在上海置办了好几处房子。

陈为余精神健朗,在之后的几次会面中,他不是穿着LACOSTE (法国鳄鱼)的休闲T恤,就是Armani (阿玛尼)的长袖衬衫。年轻时对知识的渴求,影响他至今,即便视力退化,他还是一有机会就会读书。他不用Kindle (电子书),却用最新款的苹果手机,手机铃声是他最喜爱的邓丽君的歌曲。

焦点访谈:70-80

齐雯是生于上海的“80后”,5岁时随着赴美攻读博士学位的父母移居海外。在硅谷圣何塞长大的齐雯,英文比中文说得流利。高中毕业时,全球互联网产业如日中天,父母想让她学计算机,但她对电脑和数据却毫无兴趣,不顾父母反对,脾气倔强的她独自去了旧金山州立大学念法学。

2005年,齐雯的父母回上海产业园创立芯片公司,她则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每逢春节和母亲生日,她都会回上海看望父母。有一次,他们一家人在上海的五星级酒店聚餐,齐雯穿上了印有母校校徽的连帽卫衣,正好与在酒店任总经理的大卫相遇。两人聊了起来,才知道彼此是校友,只相差一届。大卫回想起来在学校听说过齐雯其人,她在法学院蛮有人气,成绩优越之外,大学宿舍里的男生都知道法律系有个长得漂亮、网球还打得很好的亚裔女生。两人在美国没有相识,却千里迢迢在上海邂逅。

齐雯回美国后,和大卫开始了跨洋恋爱。两人每隔两天通一次电话,每次一打就好几个小时。大卫虽然是美国人,中文却说得流利地道,而且比齐雯更加熟识中国的文化历史。自小离开中国的齐雯,通过一个美国人之口,对家乡开始有了印象,天生的脐带情感在她心里萌芽。

一个中国人在洛杉矶,一个美国人在上海,两人间的情感逐渐升温。终于,齐雯下定决心回上海和大卫一起生活。凭借着优秀的学历、国外留学的背景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她被浦东一家国际律师事务所雇用了,薪酬并不亚于加州的同岗位工作。

两年后,齐雯和大卫在上海结婚。很快就有了一个漂亮的女儿,轮廓基本上是中国人的模样,只是茶色的大眼睛和长睫毛有点像父亲。

在中国生活了五六年,除了中文日渐流利外,齐雯的品位和生活方式依然相当西化。年轻时她爱听大卫·鲍伊和山羊皮等英国摇滚,现在开始听爵士乐。

齐雯不喜欢一身名牌,穿着休闲利落。她非常注重生活品质,家里吃有机蔬菜和无农药水果,度假也会选择最有品质的产品,坐飞机订公务舱,住宿也会选择设施齐全的五星级酒店,如果预算不够,就把两次行程并成一个行程。

焦点访谈:90-00

王启明和李颖分别来自四川绵阳和自贡,在上海念大学。毕业后王启明在一家电商做程序员,李颖则在连锁健身房做市场销售。背井离乡的两个人,在上海这个多姿多彩的大城市里,生活反而单调到仅仅是两点一线。两人在网上结识,一开始不过是为了“吃火锅找个伴”,慢慢地越走越近,终于成了恋人。

王启明和李颖都想在上海拼出一番事业,但他们跟父母辈的观念不同,并不赞同“趁着年轻就应该多吃点苦”这种想法。他们努力工作,也注重享乐,认为钱不在年轻时花,积攒到年华老去、体力衰退之时,再有钱也玩不痛快了。

王启明和李颖的消费观念容易受社交网络影响,见面时王启明穿着近来炒得甚热的Champion,李颖戴着限量版的迷彩G-Shock,穿着匡威的白球鞋。王启明闲时看美剧和玩联机游戏,李颖更喜欢追韩剧和泰剧,两人每两星期会看一场电影,偶尔也会买票看话剧。

他们一起将部分收入作为储蓄,计划几年后在江苏高铁沿线的一个城市买房,剩下的钱大都花在旅游上。李颖迷恋日本乐队Back Number,这次去日本就是淘碟和淘周边;王启明喜欢铁路模型,知道日本有很多历史悠久的铁道,甚至有世界上少有的还在使用的蒸汽火车,他想在福冈寻找模型。

他们都是第一次上游轮的游客。1990年,英国社会学家约翰·厄里曾经写过一本研究旅游的著作《游客的凝视》(Tourist Gaze),提出旅游的核心是“观看”,而观看往往是带着预设和主观意识的。旅游的愉悦常常建立在“期待”中,期待甚至比现实更能让游客兴奋。游客前往一个新的目的地是想要看到新鲜事物,所以他们拒绝“凝视”熟悉的日常。

只是,如果旅游是为了逃避,那很难解释游客为何会前往文化同源之地。以中国游客为例,中国台湾、韩国、日本和新加坡在语言、价值观、宗教等方面都与中国大陆同根同源或有一定渊源,却一直在中国游客旅游目的地排名中名列前茅。所以游客寻求的不是完全的逃离,而是在安全区域里,获得一些与日常生活区别开的新奇感。

这是人们选择旅游的深层心理动因。在这个需求下,游客选择游轮有几个主要原因:文化交流、娱乐、儿童托管与游乐设施、没有儿童干扰、安全、受到呵护、特殊节日、浪漫、美食、气候、旅游的方便性、修复和社交。

这几组人登船的目的不尽相同。陈为余是为了休闲、旅游的方便性和社交。刚过55周岁的他,终于意识到钱永远也赚不完,到了该享受和犒劳自己和太太的时候了。某天读了《一生必去的50个地方》后,他立下了心愿,要在70岁之前和太太遍访世界美景。他们跟团游去过西欧、东欧、北欧、美国、加拿大、南美,下一步是去南非和肯尼亚。他看重的是游轮的方便和舒适,无须拎着行李赶飞机换酒店,避免了奔波劳累的行程和难吃的团餐。

陈为余有一个习惯,喜欢把他的旅程写成游记,在博客上发表。和别人分享经历对他而言极为重要,每一个评论和回复都让他欣喜,让他感到除了挣钱做生意以外,自己的另一种价值。所以,在景点他常常忙于摄影,晚上回到酒店则忙于写笔记,抓住每一刻的享受似乎不是他的旅游目的。选择皇家加勒比游轮的理由很简单,旅行社告诉他,这是中国母港最高大上的游轮。他当场就付定金交钱了,价格高低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人生苦短,他要的就是最好的。

齐雯带着一家老小,首先考虑的是安全、儿童设施、娱乐和美食。她原本是个彻头彻尾的对游轮不感兴趣的消费者,印象中游轮是老年人的度假方式,枯燥乏味,无事可做。而且她和她母亲一样容易晕车,就更别提要连着几天在海上航行了。当宝宝三岁时,齐雯突然萌生了和爸爸妈妈、丈夫一起带女儿坐游轮的念头。自从女儿出生后,齐雯就再没有和大卫轻轻松松地度过假,每次上飞机都得不厌其烦地拎上婴儿车、婴儿背带、玩具、婴儿食品等,为了赶行程作息不定,宝宝疲累烦躁,闹起脾气来很难安抚。有一次飞墨尔本,宝宝在11小时的飞行时间里不停哭闹,两人窘迫极了,对同舱其他游客深感歉意,他们决定再也不带孩子长途旅行。即使健康的父母可以帮忙看孩子,但他们不愿父母牺牲自己的工作照顾外孙女。

前两个月,她在写字楼的大堂,看到几家旅行社在为皇家加勒比做路演,瞬间被图片里奢华宽敞如度假村一般的航行者号吸引住。在美国时,这对夫妻早就对皇家加勒比印象深刻,抱着尝试新事物的心态,她给家人订了票。

第三组的王启明和李颖登船是为了浪漫、美食和社交。他们在民营企业工作,除了几个公共假期和十一长假、春节之外,并没有年假,也没有太多费用去亚洲以外的地区。他们出游通常会选择距离较近的城市,请两天假再凑个周末,总共不超过6天的行程。由于经济不宽裕,他们消费非常讲究性价比,曼谷、首尔、香港和台北是他们周末短暂休憩的首选目的地。

为了这次出行,他们在携程、同程和住所楼下的旅行社门店百般比较,最后选择了皇家加勒比。“虽然票价比较贵,但时间更宝贵,我们请假不容易,所以得选一家最值得玩的。从船上的设施来看,皇家的船要好玩很多。”

这三组消费者勾勒出一个完整的游客生涯。在“游客生涯”(tourist career)的概念里,人类从孩童到老年,旅游的方式和目的会转变。孩提时代是家庭游,由父母带领外出;成长为青少年后,更愿意和同龄朋友度假,一般会选择穷游;青年时期谈恋爱,开始与伴侣出行,由于收入有限会选择性价比高的产品;婚后带领孩子家庭游;孩子长大独立后,成了空巢老人,于是跟伴侣出游;步入耄耋之年,或已丧偶,又回到了跟着一大群同龄人出行的状况。

三组消费者分别代表了空巢老人、年轻家庭和青年情侣,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出每个人生阶段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特性。他们有各自的身份背景、特性和追求,也有一些共同之处。皇家加勒比的客人大都来自一线或二线城市,随着游轮逐渐深入人心,开始普及到三线、四线城市。皇家加勒比的客人平均家庭收入为50000美元以上,年龄从25岁到65岁。与美国市场比较,中国消费者年龄更低,中国“80后”到“00后”占乘客比例的38%,而美国同年龄段的乘客只占33%。

中国游客的大量增长,与中产阶级的出现密不可分。他们收入增高,有了更多的时间,根据权衡假说(Trade off hypothesis),当他们在工作和旅游(生活)之间做选择时,收入越高的人,就越会倾向于减少工作,把时间放在旅游上。

以陈为余为例,他的经历,在很多一线、二线城市消费者中颇有代表性,他们不是亿万富翁,但是有较为可观的积蓄,不管是做生意赚来的,还是炒股票所得,早年的财富积累大多都及时投资了房产,因此他们手里有不止一处的房子;股市有涨跌,房价只涨不跌,这也是他们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1990年和2013年之间,中国城镇人口人均花费从1596元增长到22880元,除去通胀因素,涨了将近8倍。像陈为余这样的中产阶级水准以上的消费者,收入和开销更是步步攀升。中国中产阶级人数的规模,取决于不同的衡量标准,大概在1亿至6亿之间。精确的统计或许并不重要,关键的是中产阶级在壮大,收入在不断提高,这是消费信心一直高企的基础。因此,中国成了家用轿车、智能手机、奢侈品和啤酒的最大市场,国际品牌也愿意将最高规格的产品投放进中国市场。

国人的收入以显著的速度往上涨,在旅游上的投入也越来越高。根据联合国旅游组织(UNWTO)统计,2013年中国游客的总消费额达1290亿美元,排名第二的美国只有1041亿美元。该组织分析,这组一骑绝尘的数据是由于中国可支配收入和财富的增长、货币升值、交通便捷性改善以及更加宽松的签证政策所促成的。

02.第一印象

登船日。

很多人把游轮与酒店相比,这是个极大的误解。酒店是“入住”,而不是“登临”。在游轮上,你可能不会像在酒店里那样孤身一人,也不会有服务生一路问寒问暖,酒店的客房是客栈,游轮上的客房是家,远离家的家。

登船从中午11点30分开始,一直到下午3点关闸,3000多名游客陆续在三个半小时的时间里抵达吴淞口码头,完成登船流程。

3000人登上一条游轮,是个庞大又艰巨的任务——想象10架波音747的游客一起登机吧!这非常考验游轮公司和码头的服务管理能力。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中国游轮码头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迅速,在服务方面则经历了一个学习过程,因为涉及服务理念的改变和口岸联检单位之间的协调。

大量的游客到达码头,从出租车、私家车或大巴下车后,先托运行李。游客需要做的事情只有一件,就是在行李标签上写好自己的姓名和客房号码,把托运行李交给百事活(即皇家指定的游客登临船服务商)的工作人员,轻轻松松地上船。船方会根据标签的信息,将行李运送到每位游客的客房门口。游客需要记住的是:钱包、证件、药品和保暖衣物应随身携带。

游客在码头登临皇家加勒比游轮的情景

在旅行社报名的游客,会由旅行社领队统一办理值船手续,并在登船大厅前为游客发放房卡(sea-sass),然后像从机场出境一样,游客带着证件,鱼贯进入登船大厅,通过安检、海关和边检,陆续登上连接码头客运站与游轮的廊桥。近年来,皇家的团队登船流程被散客登船流程所取代,游客不需要在码头会见领队,而是先在网上值船,打印登船凭证,然后直接在登船大厅办理登船手续。

行前做在线值船,不仅可以简化码头登船手续,缩短登船时间,同时可以核实游客个人信息,避免因预订时信息输入错误而导致在码头不能登船的麻烦。另外,在线值船时,还可以绑定信用卡,预订船上的餐饮和娱乐项目,以便上船后可以从容地享受短暂的游轮假期。

游客的行前沟通一直是皇家关注的一个问题。由于80%至90%的客人第一次上船,船上的产品比酒店和度假村又更为复杂,为了让客人能够充分享受游轮的设施和服务,帮助游客做出发前的功课就非常有必要。有一段时间,旅行社会为游客举行行前说明会,后来这一形式消失了。游客可能在行前会收到一份简单的出团说明书,但这样游客还是会对产品不甚了然。

但如果选择在线值船,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在线值船时,可以在皇家官网上查找到所有有关游轮假期的忠告和贴士,包括旅行文件、外币兑换、付款方式、所带衣物、登船流程、游轮设施介绍、用餐时间、岸上观光、娱乐节目、旅行保险等等。

房卡共有三个功能。第一,房卡是上下船的身份证明和通行证;第二,房卡是客房的钥匙,游客必须刷房卡才能出入自己的房间;第三,船上不收现金,房卡也是“钱包”,游客将信用卡绑定在房卡上,刷卡消费。在船上购物、做SPA、买酒水饮料、预订岸上游或在收费餐厅用餐,都用房卡来付款。

在电影里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场景:游轮准备离港,游客在甲板上与岸上的亲友挥手告别。而在现实里,游客哪有这个闲暇?他们一上船就把陆地上的种种抛至脑后,忙不迭地开始享受船上各种吃喝玩乐的设施。

在航行者号上,游客一登船,就会被皇家大道的热闹街景所震慑。这条大街凌空于4层甲板之上,两头各自连接11层高的观光电梯,大道上还有红色的英式电话亭、酒吧、咖啡馆、售卖珠宝首饰和时尚花式物品的商店,风格酷似伦敦伯灵顿拱廊街。皇家大道是船上的社交中心。

航行者号上的皇家大道:120米长,4层甲板挑高,就像置身市中心购物中心一样

琳琅满目的餐饮选择遍布大街两旁:英式酒吧“小猪与口哨”提供冰凉的扎啤和临街座位;皇家咖啡馆全天免费的比萨和小吃供游客随时享用;Ben&Jerry卖各种口味五彩缤纷的冰激凌;运动吧的屏幕上转播世界各地的主要赛事,时不时传来欢呼声。欢欣热闹的景象,很快就把游客卷进度假的享乐氛围里。

这里是游轮的社交中心,夜幕降临时,皇家大道穹顶射出缤纷多彩的光,欢快的音乐悠扬响起,梦工厂游行队伍招摇过市,让乘客惊喜万分。

除了精心设计的斑斓灯光外,皇家大道的上层甲板配有设备齐全的控制台,操控人工雾、烟火或者独特的灯光特效,横跨在大道中间的栈桥是紧急通道,也是个意想不到的舞台。演员在栈桥上载歌载舞,观众在底下热烈欢呼,这样的盛况在皇家大道是常见的景象。

皇家大道还有一个设计巧妙的安全功能,隐藏着两扇三层高的防火铁门。遇到紧急事故,两扇铁门会被水压式的机关推开,在桥上闭合成一个紧密厚重的屏蔽墙,以防火势在整个皇家大道蔓延。

在皇家大道两侧的第二层是138间皇家加勒比首创的“大道景观房”,极受游客欢迎。房间面向大道开了三叶窗户,是游客专属的观景台,往下俯视,大道上的表演和繁华街景尽收眼底。想要安静休息的游客也不用担心被噪音干扰,弓形固定窗户的隔音效果良好,关闭窗户便可与闹市隔绝。

皇家大道的宽敞和开阔常常让游客叹为观止,在传统的印象中,船上应该空间狭小,游客又多,肯定会拥挤不堪。

游轮上的救生设施

相比于三十年前的船,现代游轮要大得多,公共空间也宽敞不少。挪威之歌总吨1.8万吨,承载700名游客,人均空间比例是25.7;海洋君主号总吨7.3万吨,游客量2276名,人均空间比例32;海洋航行者号是13.8万吨,承载3300人,人均空间达41.8,差不多是30年前老船的两倍。

游客进入自己的客房稍事休息后,第一件事就是去主餐厅或自助餐厅用午餐。主餐厅和自助餐厅是免费餐厅,因为主餐厅的午餐为自由入座(open seating),游客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座位,开始享用上船的第一顿丰盛的餐食。

用餐后,游客可以回房休息,但大部分游客会很兴奋,成群结队地四处闲逛,熟悉游轮的环境和设备。

船上空间巨大,设施众多,没上过航行者号的游客一般都会感到眼花缭乱、无从下手。在中国母港登上皇家加勒比的游轮就像出境到了美国,初来乍到会明显感受到文化冲击。因此参加船上的说明会是很有必要的。在欢迎登船的说明会上,娱乐总监将详尽地介绍产品,为游客答疑解惑。

游轮与陆上游有很大的差别,例如大部分的餐食和设施都是免费的。有的游客对产品不甚了解,也不好意思问,在免费餐厅门口裹足不前。岸上观光在哪里报名,冰上秀怎样预订,除了主餐厅和自助餐厅,还有哪些特色餐厅等等,这些问题都可以在说明会上充分了解。

游客对游轮有了整体了解之后,就开始为5晚6天的航行做准备了。游客可以去三楼前台把房卡与信用卡绑定,购买Wi-Fi、预订酒水套餐、收费餐厅、SPA或者岸上游项目等等。但是,正如前面所说的,所有这些事情都可以在行前在线值船搞定,这就可以避免去前台排队。

游客在船上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打电话到前台或询问客房服务员。皇家加勒比有严格的服务标准,称为“皇家式服务”(Royal Way)。每位船员遇到游客要微笑和问候致意,使用英语或游客熟悉的语言。如果不会说游客的母语,服务员会第一时间去找讲该母语的同事帮忙。

训练有素的船员总是会细心聆听、并理解游客需求,永远把游客需求放在首位,不打断游客的话,用词和声调恰当得体。每一位船员都很了解游轮产品,熟悉每一个设备,能给予游客清晰的指引,而且船员必须随身携带《航程指南》(cruise compass),对船上当日的所有活动了如指掌。

海洋航行者号《航程指南》:游客可以从中查询到餐饮、娱乐、购物等各种活动的时间表

《航程指南》是为游客准备的当日综合信息表,详尽地列出登船时间、离港时间、天气和温度、观赏日出和日落的最佳时间等。“活动安排”的两栏里,密密麻麻地印着当日的娱乐活动、健身课程、免税店优惠打折时间等。船上的钢琴表演、摇滚乐队演出、跳舞派对等安排也一览无遗地罗列纸上。

所有设施的开放时间、地点,以及吸烟区域等都有清晰的标注;活动简介和精选演出的信息,都能在这个指南里找到。第一天的指南上列出了整个游轮5晚6天的行程,让游客知道停泊的港口和所有目的地。以这个航行者号为例,在6天的航线里,第一天是登船日,第二天是海上巡游,第三天停靠福冈,第四天停在鹿儿岛,第五天海上日,第六天回到上海。

当刚登船的游客在研究《航程指南》,安排自己的具体日程时,船员已经在船上各处待命,准备进行启航前最重要的活动——安全演习。

安全演习是游轮的硬性规定,所有游客都必须参与。业界对游轮的安全性要求非常严谨,每艘船必须配备与游客和船员人数数量相符的救生艇。

许多海难事故的致命因素不是事故本身,而是人为因素。人群拥挤,不能迅速找到救生通道是造成伤亡的主因。吸取这个教训,3000多名游客会被划分到不同的紧急逃生集合区域,每个区域都配有相应人数的救生艇。演习开始时,船员会一间间舱房去敲门,游客到达指定逃生集合区域还有专人登记姓名,以确保每位游客都参加演习。

16点15分,演习正式开始。模拟应急情形,所有电梯与设备关闭,游客必须步行下楼,每到一处岔路或楼梯口,都有服务员在等候辅助。服务员要求游客出示房卡,然后根据房卡上大写的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将他们引导到逃生集合区。

到了特定集合地点,游客会听取或观看如何穿戴救生衣。在应急情况下,如果父母与孩子不在同一处,例如儿童正在“海上历奇”托管或活动,父母也无须惶急地寻找孩子,小朋友们手上都戴着“安全手环”(risk band),标示他们父母所属的逃生区域。工作人员会第一时间把小朋友直接送到逃生区域,交到父母的手里。

16点45分安全演习结束后,游轮启航,5晚6天的旅程正式开始。

焦点组陈述:第一印象

陈为余:“到码头前,我还蛮担心几千人一起上船,会不会又挤又乱。没想到那么快,比上飞机花的时间还少。

“我的妻子上船的时候腰疼病发作,工作人员没过几分钟就推来轮椅,把我们带到另一个快速通道,一路绿灯。轮椅直接推到客房内,我妻子赞不绝口。服务生跟我说,这艘船有26个轮椅能直达的舱房,对老人和残疾人很有帮助。

“在房里休息一会儿,就有人敲门。我打开房门一看,是个中国籍服务生。她微笑着打了招呼,递给我名片,介绍自己说是这个片区的客房服务员,每天负责给我们打扫两次客房,早上一次、傍晚一次,有需要还可以随时联系她。

“我住过很多酒店,超五星级的也有,没见过打扫客房的服务员专门上来介绍自己,有些酒店服务员见面都不打招呼的。我觉得蛮亲切、蛮有人情味的。

“我要求服务员把大床分成两张单人床,那天吃过晚饭回房,两张单人床已经铺得平平整整了,行李也如数放在门口。

“我的妻子之前对在游轮上是否晕船和游轮的安全性很担心。我做了她的思想工作后,她才勉强跟我上船。上船后她自己看到船很大很稳,感觉不到是在海上航行。客房服务员告诉她说,游轮公司部署航行时选择的是安全的海域,如果天气变化,船长会酌情变更航线,确保游客的舒适和安全。”

齐雯:“我印象最深的是皇家大道,太宽敞了,本来以为这船最多是海上度假村,可是我去过的度假村里,通常只有便利店、纪念品店、一两间酒吧和咖啡厅。当然还有餐厅,不过选择比这里少很多。

“说到餐厅,我很喜欢皇家大道和索伦托Pizza (比萨)店,他们能提供十几种Pizza,我要了玛格丽特,先生和孩子喜欢。饼皮很香,番茄酱很正,感觉上比上海的Pizza Hut (必胜客)更加正宗,而且完全免费。

“另一个我喜欢的地方是酒吧,船上有很多酒吧,走到哪里都可以停下来喝一杯,气氛很好,还会弹费兹华勒(Fats Waller)的钢琴曲,大卫知道我有多喜欢他!”

大卫:“我是酒店同行业者,有点职业病,到别家酒店会观察他们的服务,跟我们酒店做比较,看看有什么可以改善的地方。这个游轮的服务,我蛮惊讶,服务员的好客程度和服务效率比国内五星级酒店还要好一点。

“标准的服务生必须做到三个服务流程:三米以内见到客人要微笑,要对客人问候致意,客人问路的话不仅要认真回答,还要伴随客人移步指引方向。这三个流程看似简单对吗?但对国内五星级酒店却是一大挑战。

“中国服务行业流动性极强,服务生也偏年轻化,一般把这份工作当踏脚石,干一两年就辞职离开。在社会普遍观念里,服务生是‘伺候人的',并非什么体面的行当。而在欧美和中国香港、东南亚的老餐厅和酒店,常常能见到进退有度、举止娴熟的中老年服务生,他们对自己的工作有足够的自豪感,甚至以此为终身职业,做了几十年,跟客人都变成了好朋友。到了退休的年纪,脱下的制服还挂在柜子里,隔不久就洗一洗,摸一摸。”

王启明:“上船就蒙了,那么大,那么多东西,怎么玩?后来我们找到一张叫《航程指南》的通关秘籍,上面什么信息都有,活动时间表、商店什么东西打折、几点吃饭、会不会下雨、哪里有抽奖……

“然后我们俩坐在房间,研究要做什么好。李颖想去店里买打折的SK-II,我想去攀岩,争来争去,门铃响了。忘了说,之前已经有人敲过门,说是专门服务我们俩的房间服务员,现在又是谁?!

“果然还是服务员,叫我们参加安全演习。

“我们俩不想去,服务员不让,还叫她的老大来三催四请。没办法,只好随大队走了。”

李颖:“演习我一开始也嫌麻烦,不过走了一趟,知道了一旦发生事故要去哪里,心里也踏实啦。上船的第一印象——超级棒!节目太丰富了,把自己掰成八瓣儿也不够用。我算了算,那一天有5场音乐演出,露天电影与百老汇大秀差不多同一时间开始,选哪个好呢?我还想参加舞蹈课,试试攀岩、高尔夫。平时工作起来,哪里有时间玩这些。《航程指南》很实用,不怕漏了节目,错过打折。”

03.客房圆舞曲

第一章提到,大西洋班轮时期的邮轮,除了上甲板的头等舱客人,大部分客人住在水线以下的“统舱”里。统铺隔成一间间小房,分上下铺,可以容纳四人或六人合住,共用厕所,在狭隘的空间里,气味、通风、潮湿和光线都是问题。

现代游轮改变了客房的空间和结构,所有客房都在水线以上,并且都有私人卫浴设施,公共空间不再分等级,标志着游轮从先前的交通运输工具脱胎换骨。皇家从1995年开始建造的豪华巨轮,客房空间超越竞争对手,客房里除了大床,还有起居空间,配有沙发、衣橱、梳妆台,后来电视、冰箱只是标配而已。以海洋航行者号上的皇家套房为例,100平方米的房间甚至可以放置一台三角钢琴。高成本、低密度客房的设计策略在市场上得到回报,证明了自己的价值。与航空业形成鲜明对比。在航空业,飞机满座率在70%-80%左右,成本的压力迫使航空公司不能以客舱面积作为竞争的手段,(Dickinson and Vladimir,2008)。

航行者号的客房建在2层至12层的甲板。在每层甲板的客房区域里,一条长长的廊道将客房分在两侧,一边是内舱房,一边是外舱房。每层都有靠左舷或右舷的两条走道。从船头到船艉全长311.1米,有多个出口连接直梯,航行者号设有14个直梯供客人使用。

海洋航行者号的皇家套房:客房面积100平方米,阳台19平方米

现代游轮的舱型分成4个大类:内舱房、海景房、阳台房和套房。每个大类又细分为4至5个小类,如阳台房有标准阳台房、高级阳台房;套房有迷你套房、标准套房、家庭套房、主人套房、皇家套房。共计25至30种舱型,用来满足不同客人的性价比需求,也是收益管理的一个手段。同等舱型,位置越在高层甲板和船中,价位越高。与酒店不同,绝大多数客房是两人以上,即一位客人住也需要支付双人的价格,当客房可以住第三人和第四人,均价可以下来。游轮上也有少量的单人客房,价位约在双人客房单人票价的1.6倍。

三组客人分别选了阳台房、家庭套房和内舱房。

陈为余夫妇入住的是高级阳台房。阳台房面积18平方米,并带有5平方米的阳台,阳台有两张躺椅和一张圆桌。游客可以叫送餐服务,在阳台一边用餐,一边欣赏海景。

阳台房有两张单人床或者一张大床,双人沙发与茶几构成一个独立的休息区域,配有液晶屏电视、电话和保险柜。每间房都有独立卫生间,设有花洒和马桶,也提供沐浴露和洗发水。

齐雯一家订的是主人套房,自己、大卫和宝宝住家庭套房,爸妈住一门之隔的阳台房。

主人套房53平方米,带8平方米阳台。卧室连着客厅和饭厅,三人沙发可以折成一张大床,可以睡第三、第四人。从铺着大理石的玄关进去,可以见到圆饭桌和餐椅,尺寸庞大的液晶电视和电视柜把空间分隔为卧室和用餐区域,餐厅配有迷你吧,卫生间带着浴缸,设备与陆上五星级酒店套房不相上下。

主人套房住户可以享受到优先登船的特权。想在房间里独自用餐的,还可以随时要求送餐到房间,餐食是免费的,只收送餐费。

王启明和李颖选择了皇家大道景观房,这是航行者号的一大创新,技术上虽然属于内舱房,从15.5平方米的房间里,透过隔音的三面凸窗,坐在靠窗的沙发上可以瞭望街景。客房内带有超大双人床、电视、私人淋浴卫生间。这对年轻人选择景观房是因为它的性价比,价位在内舱和海景房之间,实际价值则高于海景房。

客房服务也随着舱房的扩展,而更加完善。现代游轮公司都极其注重员工培训,甚至在世界各地建立了自己的培训学校。除了服务素养和专业技能,其中一大培训内容是英语。不管是哪个等级的客房,客房服务每天两次,一次打扫,一次整理和开床服务。服务员留下电话号码,可以随时联系。

焦点组陈述:远离家的家

陈为余:“我们俩每天早上5点多起床,洗漱完先在阳台喝一杯温水,坐在椅子上等着看日出。然后,我们去甲板散步和自助餐厅用餐。房间很干净,设备不错,最满意的是有泡茶用的电水壶。我们出国旅游最麻烦的是喝不到热水,外国很多酒店没有热水壶,餐厅也不给热水。所以上游轮前,我特地在网上买了个300多块的电水壶带上船。这里好,准备了热水壶,下次上船就知道不用带了。”

陈为余太太:“客房服务员打扫很认真。我们家钟点工每次打扫房间以后,都能找出一点毛病。这里的服务员把房间打扫得一尘不染,用手在边边角角的地方摸,摸不出灰来,以前留下的头发丝都不见了。晚上躺在床上还是能感到船的摇摆,但是晃得不厉害,还帮助睡眠。我们两口子在船上睡得非常香。”

齐雯:“带着三岁的小朋友,这个房间非常舒适。我们的东西很多,婴儿车、奶粉、奶瓶、维生素、玩具、药品和抱枕等等,零零碎碎的,幸好套房的布局舒展宽阔,放上这么多东西一点不乱。沙发床也帮了大忙,一般酒店加了床就施展不开手脚,而且加的床都很窄小。这里完全没有这个问题。”

大卫:“客房送餐服务不错,除了收服务费,所有餐食都免费。对游客来说,与酒店相比这是一大优点。”

王启明:“客房服务很有趣啊。我们吃完晚餐回客房,一看床,吓了一大跳,上面有只‘猩猩'!原来是毛巾叠的,还戴了我的墨镜,哈哈,太有意思了。每天进房间都有不同的动物等我们,大象啦、乌龟啦、兔子和蜗牛,李颖跟每个小动物都合影了。”

李颖:“我们最惊喜的是房间的景观,可以足不出户,看到皇家大道上的欢乐大游行。还有衣帽间宽敞、布局合理。我们去过两次日本,每次都选比较方便的驿前酒店,房间大小差不多,但打不开行李箱,每次拿东西放东西都很不方便。这次我们只带了两个22寸行李箱。没想到衣帽间非常大,够让我们把衬衫、裙子、T恤放整齐。”

04.按需分配、食品极大丰富的共产主义社会

1862年,政府对大西洋班轮统舱客人的膳食最低标准立法规定,每周每位客人要消费牛肉1磅、腊肉1/4磅、面粉3磅、土豆2磅、咖啡2盎司、奶油2磅、青豆1/2品脱和胡椒1/4盎司。客人还被要求自带培根、洋葱和奶酪。这样的膳食条件只能说基本饱腹,一趟邮轮行程下来,客人不用太担心像在现代游轮上那样,控制体重会成为考验意志力的一大问题。(Munsart,2009)

到了20世纪70年代,游轮的食物供应充足,不过选择依然乏善可陈。常见的食物有基围大虾沙拉、肉汤、各种扒类或者威灵顿牛排,甜点通常是黑森林蛋糕、一盘奶酪或者水果篮。当时欧美的游客偏好高热量、分量巨大的美式食物,大块的牛肉、一整尾的龙虾、混着大量黄油的土豆泥,才会让他们觉得这张船票物有所值。

当时游客的共识是,在游轮上不吃到扶墙而出,就不算是一次成功的航行。游客在航程里长了多少斤,也是衡量游轮服务优质的一个标准。

到了20世纪90年代,美国中产阶级开始追捧健康饮食。美国高热量的工业食物价格低廉,是蓝领和底层人民的主要餐食,中产白领更愿意吃新鲜蔬菜和现煮的肉。对他们来说,顶着大肚腩和油光满面不是富裕的表现,有健美的肌肉曲线才是真正的体面。

健康饮食的风气开始在美国盛行,连麦当劳都将沙拉列上了菜单,更多的新鲜蔬菜和海鲜出现在美国人的餐桌上。一开始游轮公司不敢跟风,因为对游客而言,分量等于质量,一斤的大牛排和放了半斤糖的苹果派,比一大盘青菜感觉更丰盛,性价比更高。

抵不住游客对轻食需求越来越强烈,游轮的菜单才出现少盐少糖的清淡食物、素食等。旅行社对此褒贬不一,一些旅行社认为这是在“减成本”,不是在“减卡路里”。但实际上,健康食品的成本比大鱼大肉要高得多,新鲜蔬菜储存难度也比冷冻食品严苛。

罔顾游客对健康的需求,只会带来坏口碑。因此,现在所有的游轮都提供健康饮食之选,航行者号的前菜和主菜里,一定有三到四道清淡的鱼类或素食,其他主食也能免去高热量的酱汁。

现代游轮极力用各种方式照顾游客,餐饮是服务单上最重要的选项,充分的食物供应、优质的食材、良好的烹饪质量、多元的选择,是游轮必须做到的。毫不夸张地说,游轮是共产主义社会,按需分配。对客人而言,游轮餐饮带来最大的挑战是:我能吃多少?怎样能试遍游轮的美食,而还能穿得下带来的正装?我的意志力有多强,才不至于下船后吃草三周减肥?

海洋航行者号主餐厅:占据三层甲板,分别以卡门、波希米亚、魔笛命名,可容纳1919名客人同时用餐

皇家严格遵守美国公共卫生标准(USPH),在为客人准备充分、可口的食物之余,也保证食品的选材制作安全卫生。在海洋航行者号上,不管游客身在游轮哪个区域,近处一定有自助餐厅、主餐厅、咖啡馆、比萨汉堡店,随时可以吃到合口的食物。在泳池甲板上晒太阳和玩水,抬抬手就能让服务生送上简餐;想在客房休息的,还有24小时送餐服务。

游轮的餐厅分为免费与收费两种。免费餐厅主要有两家,主餐厅和自助餐厅。航行者号的主餐厅占据了3、4和5三层甲板,分别以卡门、波希米亚和魔笛三部歌剧来命名。

与名字相契合的,是维也纳风格的餐厅装潢。主餐厅水晶吊灯高悬,地上铺着典雅的地毯,墙上垂挂着华丽的金丝绒窗帘,顶天立地的金色廊柱贯穿三层楼。在这富丽堂皇的餐厅沿着镀金扶手楼梯拾级而下,活脱脱就是《泰坦尼克号》里杰克在等待露丝赴晚宴的场景。几百张铺着白桌布的餐桌错落有致地摆放在三层餐厅里,靠窗座位能从舷窗看见碧波荡漾的大海,在中庭的位置可以欣赏阶梯平台上悠扬的钢琴演奏,游客就像身处欧洲华丽的餐厅里。

主餐厅能容纳1919人同时用餐。晚餐游客分成两个批次,分别在17点30分或者20点入场,用餐时间为两小时。

游客按时间到达主餐厅,恭候在两旁的服务生会先通过房卡确定游客姓名与房号,把游客带到事先安排好的桌子。整个航程,游客都会在同一张桌子、在同一个服务生的照顾下用餐。服务生能记住客人的名字和饮食喜好,服务堪比飞机头等舱和高级餐厅。

主餐厅菜单:免费,每晚不同,分开胃菜、主菜、甜点。餐前有面包,餐后有咖啡茶饮,可以照顾客人的素食和其他健康要求

主餐厅提供三道式菜单,游客从开胃菜、主菜到甜品自由选择。菜单每日轮换,开胃菜一般有5个选项,既有浓汤、沙拉、法式蜗牛的典型西餐,也有上海醉鸡和木耳烤麸等中式餐食。中国胃不用担心没有合口的食物,7到9样的主菜提供了叉烧饭、炒面、鱼香肉丝这一类热气腾腾的中餐。想吃正式西餐的,烤肋眼牛排、柠檬迷迭香烤鸡、红酒炖羊腿等都是游客的热门选择。

遇到特殊节日或想吃得更好,游客可以付费享用更好的食材,一客香煎缅因州整只龙虾不超过200元。甜点也有5个选择,除了巧克力蛋糕、提拉米苏、各种慕斯和布丁,每天都有低脂无糖的甜点抚慰嘴馋又怕热量的游客。无论是糖尿病患者、素食者,还是麸质过敏、健身狂都能找到饱腹又美味的餐食。

分批定时入场和两个小时用餐时间的做法,是根据西方游客的用餐习惯制定的,这在中国航线遇到了问题。典型的中国人晚餐时间是6点到7点,游客认为晚上8点吃饭太晚,所以第二批次的客人都会去自助餐厅,加上分配在第一批次的客人也有很大一部分选择自助餐厅,这就造成自助餐厅人满为患,游客经常在门口排起长龙。由于主餐厅必须在规定的时间起15分钟内入场,客人怕错过第一批次,早早就在主餐厅门口排队。

皇家加勒比针对中国游客的用餐习惯,做了调整。迟到规定取消了,晚餐开放的时间改为17点至19点和19点至21点,入场时间为一个小时。

限定15分钟入场时间,主要是担心影响下一批游客用餐。西方游客用餐时间在两小时左右,而中国游客一般在一小时左右。调整后的用餐和入场时间符合中国国情。

帆船自助餐厅是许多中国游客,特别是中老年游客的首选。原因是中国游客对于主餐厅的西餐用餐方式有一个适应过程,还不是特别适应在两个小时里正襟危坐,慢慢地品一道道菜的分餐方式。在自助餐厅里食物品种丰富,想吃什么拿什么,自由自在,没有拘束感。最主要的原因是餐厅几乎24小时开放,早上6点30分到7点30分是欧陆早餐,7点30分到10点30分是全自助早餐。跟五星级酒店一样,早餐有西式的各种鸡蛋、培根、香肠、面包、沙拉和奶酪,也有中餐的面条、粥、包子等等。早上9点左右是餐厅最繁忙的时间,可能会没位子坐,如果遇到这种情形,可以请服务生帮忙找桌。

午餐从中午开放到下午两点。午餐的选择更为丰富,烤牛肉、意大利面、炒菜和二十几种甜品陈列在长桌上。像常规的自助餐,食物分别摆放在面食点心、汤、面包、冷盘、沙拉、热菜等区域,麻婆豆腐、干炒牛河、扬州炒饭这一类大众喜爱的中式菜肴,在自助餐里占了很大比例。另外,素食、无麸质食物和儿童餐选择极多,也有清楚的标志,因此特殊饮食习惯人群更喜欢光临自助餐厅。

下午4点到5点,帆船餐厅也没空着,服务员为游客摆上了糕点和下午茶。傍晚6点开始的晚餐是一整天里最丰盛的,既有汉堡、热狗等美式经典,也囊括了世界各地的特色美食。不能错过的是每一晚的“特别菜式”,有时是蒙古烧烤,有时是墨西哥特色美食、意大利面等等,都是厨师现场烹饪的,可以根据游客口味定制。

晚餐9点结束,但自助餐厅还有“半夜场”,晚上11点到凌晨2点,在派对、赌场、酒吧尽兴后的游客可以去自助餐厅吃夜宵,喂饱自己再入眠。

中国游客对餐厅服务的要求,不像西方游客那么多,对中规中矩的西式用餐习惯也不是很适应,自助餐厅反而随意,选择更丰富。

除了免费的主餐厅和自助餐厅,船上还有四家收费餐厅,分别提供了风靡世界的意大利美食、日本料理和美式牛排屋和汉堡店。

位于11层甲板的“吉瓦尼餐桌”是意大利餐厅,晚餐从18点开始到22点结束。餐厅深棕色的主色调和皮沙发的搭配奢华典雅,在这里可以看见游客的着装更为隆重,男士穿着西装外套,女士一般身着小礼服。餐厅人均消费约25美元,其中包括膳食和订位费。如果想要尝试每个收费餐厅,可以买一个“套餐”,价格就更便宜了。

这家餐厅能吃到正宗的帕尔马烤茄子、煎牛肉薄片、意式馄饨(Rivioli)、咸猪肉拌宽面 (Pappardelle)、蘑菇炖饭(Risotto)等二十几道美食,从橄榄油、米、腊肠到风干番茄都是从意大利进口的纯正食材。

“泉”日式餐厅位于12层甲板,白色的明亮空间显得年轻时髦,提供生鱼片、寿司、乌冬面、拉面、铁板海鲜等清淡新鲜的日本料理。这里的金枪鱼、青花鱼、三文鱼、虾仁、三文鱼籽等做成的握寿司广受游客欢迎,新鲜的生鱼片配醋饭,价格大概是18美元,在中国一线城市的日料店,一碟三文鱼就得花费同等价格。

以红白色调为主的“尊尼火箭”是美国有名的汉堡连锁店,自1986年在洛杉矶开业以来,连锁店遍布全世界,装潢是浓浓的50年代复古风。最好玩的是每个桌子都有迷你点唱机,投进餐厅提供的硬币,就能播放各种怀旧流行曲,充满了复古美国风情。

菜单也是正宗的美式风味,提供12种汉堡、薯条、三明治和苹果派等。美国平民餐的豪迈实在、分量巨大在这里体现无遗,1磅多(约454克)的肉饼、粗壮的薯条,还有大小朋友最惦记的大杯奶昔。这种水果、巧克力酱与冰激凌打成的浓稠甜蜜的饮料是许多人童年的回忆,在国内快餐厅几近绝迹,却是尊尼火箭的一大亮点。

汉堡采用的都是天然鲜牛肉,比起一般快餐厅使用的冷冻肉饼,尊尼火箭的汉堡肉更加鲜嫩多汁。价格并不贵,汉堡加薯条的套餐,只要6.95美元。

想要待在客房的游客,也可以叫客房送餐,食物免费,但需要加收服务费。相比于酒店客房服务动辄80到100人民币的价格,游轮上无论是烤三文鱼、奶油鸡肉宽面还是传统炒饭,都只需支付7.95美元的送餐服务费。

丰盛的食物是游轮度假的一大吸引点,以海洋航行者号为例,一周的食材采购量就包括7500公斤牛羊肉、4600公斤猪肉,鸡肉7000公斤、鱼肉4000公斤,其他海鲜7800公斤,25000只鸡蛋、面粉4000公斤,中式点心69000个,牛奶6700公升,意大利面600公斤,30000公斤蔬菜、33000公斤水果。

焦点组陈述:食物极大丰富的共产主义社会

陈为余:“主餐厅的环境很漂亮,很像西方的宫殿。菜的味道蛮新鲜的,尤其是中餐的选择不少,可以吃到饭和面,没想到还有炒菜。我们出去是要吃菜的,但是外面的沙拉吃不惯,又生又硬,酸酸甜甜的。所以可以吃到炒菜,很舒服了。

“服务有照顾到中国人,服务生会主动问要热水还是冰水,通常外国的餐厅根本没有热水,服务生只会问‘要不要加冰块'。这个真的受不了!

“就是,吃饭的时间太晚了,两个小时的吃饭时间太长,一道一道等得心焦,怪不自在的!

“我们第一个晚上和最后一个晚上在主餐厅吃,其余的时间都是吃的自助餐。在自助餐厅吃饭更自在,想吃什么选什么,我们年纪大了,胃口小了,一大份肉点了吃不完,太浪费。在自助餐就没有这个问题,选多选少,吃慢点,吃快点,都无所谓了。”

齐雯:“我印象最深的,是这里的服务吧。从第一个晚上开始,就是Florina (弗洛里纳)在服务我们。她说自己来自克罗地亚,是个很细心的女孩子,第一天就记住所有人的名字,知道我的沙拉不放酱汁,大卫喜欢三成熟的牛排,我的父亲一点辣椒都不可以吃,还有我的母亲有糖尿病,要特别的餐食,不能吃糖不能吃白米饭。我家小朋友特别喜欢Florina,因为她给小朋友在餐巾上画独角兽,还给她小饼干、冰激凌。见到Florina她总是笑眯眯的。

“收费餐厅水准很高,我喜欢吉瓦尼餐桌的意大利餐。餐厅自己烤的佛卡夏和山麓风味炖小牛胫都很美味,一家西餐厅合不合格,看面包和酒单就知道了,这家餐厅做得不错了。一顿fine dining只要25美元,性价比也很高。

“我认为收费餐厅的类型还可以多一点,我们出来度假,希望可以试试各种各样的体验,如果有适合孩子的亲子餐厅就更好啦。”

大卫:“主餐厅运营很棒!给1800个人同时上菜,这个难度太大了。我工作的酒店有4家餐厅和两家酒廊,都是收费餐厅,每日的客流量还不到游轮的20%。我们70%的收入是依靠房费,除了个别几个品牌,大部分酒店的餐饮都没有那么多选择。游轮上有零点和自助餐厅,都是免费。特色餐厅选择多,而且价格比酒店便宜。一顿纽约牛排,像我们这样的一家三口,在游轮上60美元,在我们酒店至少100美元。”

王启明说:“餐厅气氛真好,外面是大海,桌上是蜡烛和白桌布,这是我们在一起后吃的最浪漫的一顿饭。

“菜单的选择有很多,主菜有很多中餐,但既然吃烛光晚餐,就应该吃西餐啦。菜单里有时有韩餐或者东南亚餐,算是调节口味了,参鸡汤很不错,泰式炒河粉就太不够辣!

“上班的时候吃得很单调,在这里随时可以吃到各地的美食。不过我更喜欢甲板烧烤,吹着海风喝啤酒,跟人聊聊天,气氛太好了。我们睡得晚,主餐厅的饭点不合适,所以通常晚餐我们就在帆船餐厅的夜宵自助吃了。”

李颖:“特别喜欢尊尼火箭的汉堡,柔嫩汁多,奶昔也是我的挚爱。我更喜欢餐厅服务员的舞蹈。不过一个航程下来,我又会长胖几斤,真愁人。”

05.皇家的秀场

游轮是海上的拉斯维加斯,大洋上的不夜城。

在20世纪80年代,游轮的娱乐活动就是综艺节目,7日的航次通常只有两个场次的演出,一个半小时里,歌手、脱口秀表演者、杂耍演员、魔术师轮流登场,有时找个人上来吹口风琴就算一个节目了。

娱乐总监时而要亲自上阵组织演出,没有专业剧团或经费,演员都是在员工中临阵磨枪,逮谁就用谁。在那个时代,这种粗糙的演出相当受欢迎,在冗长的航行里,这是乘客最喜闻乐见的调味剂。

然而,现在的乘客不吃这一套了。游轮竞争激烈,把乘客的胃口高高地吊了起来,有实力的游轮公司会请明星大腕来船上演唱,雇用专业的百老汇剧团来演出,甚至把美国著名的长青综艺《周六夜现场》的大咖请来作秀。现代游轮的标配是1000人以上的大剧场,每晚百老汇式的歌舞大戏会在舞台上拉开帷幕,专业演员光鲜靓丽地登场,载歌载舞。与时俱进的还有剧场的硬件设备,灯光音响、屏幕、电脑特效甚至最前沿的虚拟现实(VR),大大丰富了歌舞剧的表达手段。

游轮的演出分为两类,一是由内部歌舞艺术团队表演的歌舞秀,另一种是在外部聘请的喜剧演员、魔术师、音乐家所主演的节目,称为主演(headliner)。

歌舞秀主要是百老汇风格的大型演出。百老汇(Broadway)原指“宽阔的街”,是纽约市重要的南北向道路,南起巴特里公园,由南向北纵贯曼哈顿岛。从19世纪开始,百老汇大道就开始聚集一批优秀的剧院。1810年的公园剧院是现今百老汇剧院的始祖,到了1821年,第二间剧院百老汇剧院建了起来,美国本土的剧作家及演员在此创造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包括《演艺船》《老人河》和《我为你歌唱》等。与欧洲的古典戏剧不同,美国音乐剧在多样文化和资本的冲击下,表现了更多的通俗故事和社会议题,如爱情、族群、思乡等等。歌舞形式也在资本的协力下有了许多创造和更新,例如1943年的《俄克拉荷马》把舞蹈提升到跟演唱同样的地位,50年代表现黑帮械斗的《西区故事》,让刺激而有力的舞蹈参与了更多的剧情。

百老汇的成功是因为纽约的多元文化、自由表达、丰厚的资本和技术的进步带来的,经年累月造出了视听效果丰富、娱乐性强、舞台创新和演员表演精湛的百老汇风格。现今,“百老汇”已成为现代商业音乐剧的代名词。

航行者号在整个航次中有两台百老汇音乐剧,《百老汇美妙旋律》(Broadway Rhythm&Rhyme),是经典百老汇音乐剧片段的大串烧,一首首耳熟能详的歌曲无缝连接,让观众过足了耳瘾和眼瘾。另一部音乐剧《画中天籁》(Music in Picture)的主要元素是经典电影配乐,随着歌舞演员的精彩表演,一幕幕令人难忘的电影片段浮现脑海,令人激动和感动。

皇家大剧院:每晚两场,节目包括两台百老汇歌舞秀、特邀主演,节目水准堪比一流都市剧院,不收费

Studio B:阶梯式900座室内体育馆,白天是真冰溜冰场,晚上是冰上歌舞表演,不收费

Headliner的演出有杂耍、演唱、喜剧表演等。例如本·墨菲(Ben Murphy)的喜剧魔术表演,不但有让人惊奇的魔术,还跟观众频频互动,气氛非常热烈。另外游轮还会邀请世界各地的实力歌手在船上献唱。

船上的主要演出地点,一个是珊瑚剧场,一个是真冰溜冰场Studio B。珊瑚剧场高三层,能容纳1350名观众。剧场的设施是业内顶尖的,雅马哈专业电子混音设施、杜比7.1环绕立体声、ADA标准的ALD系统、Wholehog灯光控制台、梦工厂认证的3D影视系统,还有全自动的舞台升降系统,足够炮制一台声色俱全的大秀。

另一个有特色的演出场地,是全球唯一的海上真冰溜冰场Studio B。这是一个长方形的剧场,900个阶梯式的席位,团团围住底下长18米、宽12米的冰场。冰面的制做需用水8500公斤,冰面的厚度约4厘米,重8吨。可供游客作真冰溜冰运动,或用来上演冰上秀。冰上秀深受欢迎,演员是来自英国、加拿大、澳洲、俄罗斯的专业花样滑冰运动员,无数高难度的动作和紧凑的剧情环环相扣,编织出一场集体育与艺术的视觉大宴。冰场可以自动切换成木质地板,Studio B就成为舞厅或会议场所。

Studio B的表演《冰上奥德赛》(Ice Odyssey)极尽声色之娱,结合了魔术、爱情、回忆、重生和新生活的多种元素,交织出一个以塔罗牌为线索的爱情故事。演员们高超的溜冰技术结合紧凑的剧情,让观众看得浑然忘我。

除了这两个大秀场,大大小小的演出遍布游轮的各个角落。思古诺酒吧私密清净,每天都有现场的钢琴和吉他演出。许多人流连的皇家大道,也是个随时都能嗨起来的秀场。皇家大道不仅仅是社交中心,它还是一个娱乐谷,每天都有热闹的流行音乐演出,梦工厂的游行、船长见面会吸引了众多游客。另一个大受欢迎的活动是20世纪70年代热舞派对。这是海上最大的舞会,现场DJ播放怀旧的披头士或者猫王的歌曲,娱乐部的工作人员带动大家放下拘束,一起跳舞,场面热烈欢腾。

享用不尽的美食、无所不在的视听娱乐,在游轮上享受生活的游客只需担心自己的体重。因此,游轮的健身中心是另一个热门设施。

20世纪70年代健身并不普及,游轮上的健身房通常坐落在某个不起眼的犄角旮旯,设备简陋,只有一张运动毯,几个手动的器械。不用担心排队拥挤,健身房根本没几个人光顾。当下,健身已经是现代人的刚需,就算是上船享受假期,很多游客依然定时到健身房报到。现代健身房大都上百平方米以上,电脑控制的跑步机、划艇机、椭圆机、动感单车、各个部位的训练机壮观地陈列在空调室里。20多年前,一个健身房的建造费用不过是1000美元,现在一台机器可能就上万!

航行者号的健身中心(The Shipshape SPA)位于11和12层甲板,2322平方米,其中包括了1394平方米的健身房。健身房配备了各个类别的教练员和指导员,并且会组织瑜伽、晨间拉练、舞蹈等课程。

海洋航行者号上的健身房:面朝大海,无敌海景

健身中心的SPA也很有规模,项目从脸部美容,到精油按摩、热石按摩、足部按摩、双人按摩、蒸汽室等等,甚至还包含牙齿美白、玻尿酸美容等医美服务。这里会定时举办健康讲座,讲授如何改善姿势、分析皮肤问题、防止腰椎间盘突出等等。

船上的活动丰富多彩,游客要烦恼的是如何分配时间去享用每一种设施。这个问题对带着小孩的父母们来说,就更为棘手了。所幸游轮设立了“海上历奇青少年中心”,为孩子准备了丰富有趣、益智安全的活动,父母可以把3到17岁的孩子交托给经验丰富的员工。在中心服务的工作人员都受过正规的教育或旅游培训,了解不同年龄层小朋友的需求。

儿童被划分为四个年龄段,每个年龄段都有相应的活动、餐饮和专业人士照看。3到5岁的小朋友是“潜水员”,工作人员带着幼儿玩游戏、涂颜色、讲故事,并且会陪他们做简单的科学实验,趣味和学习齐头并进。“探险者”是9到11岁的大孩子,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理解力和沟通能力,有无限的好奇心,工作人员会带他们参观游轮后台,甚至有机会和船长聊天。12到14岁的“航行者”活力好动,为他们安排的是各种球类运动、棋牌游戏等。在他们专属的“lounge”(活动室)里,他们认识新朋友,打开了社交这扇大门。

15到17岁的小大人们需要更大的社交空间,除了运动和游戏外,他们还有自己的舞厅“fuel”,这是属于他们的独立世界,成人是不能闯入的。

游轮解放了年轻父母,让他们有时间享受自己的爱好和独处时光。把孩子安置到“海上历奇”后,成人可以晒日光浴、去酒吧喝一杯,或者去9洞迷你高尔夫球场挥杆。迷你高尔夫球场位于船艉最高层甲板,大海蓝天,船艉螺旋桨激起的波浪留下长长的轨迹,站在绿茵上胸襟开阔,挥杆也分外起劲。

游轮几乎囊括了所有类型的运动,篮球场、足球场、乒乓球桌、溜冰轮滑、跑道等等。年轻人大都会去尝试刺激的攀岩壁。航行者号是第一艘在游轮上建造攀岩设备的游轮,9米高的攀岩壁架建在船艉的宏伟烟囱上,抬头能看见烟囱的白烟直上云霄,转头就能眺望无边大海,景观壮丽无比。因为太受游客欢迎了,不但皇家加勒比的船只都设有攀岩壁,其他游轮也纷纷效仿。

船上还有很多合家欢的活动,家庭宾果游戏、家庭石头剪刀布游戏、球赛等。最受孩童喜爱的是梦工厂明星巡游,奇趣的卡通人物跟孩子们合照、击掌,大人小孩都很兴奋。

海洋航行者号上的教堂:可举行宗教仪式或婚礼

很多家庭都把时间花在船上的两个泳池、6个温水漩涡泳池和冒险海滩乐园的玩水设施上。玩水的同时,甲板上每天都有电影放映,基本都是老少咸宜的好莱坞动画片和动作大片。

航行者号还有两个罕见的场所。一个是全球第一个海上图书馆,24小时开放,游客可以在里面阅读,或者拿一本自己的书,到图书馆交换想看的书籍。

另一个是极受情侣喜爱的海上教堂。这座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教堂位于最高的维京皇冠酒廊的上层,哥特式内饰、彩绘玻璃穹顶和一排排白色长椅,气氛庄严安详,在这里可以举行由船长做证词的婚礼。

焦点组陈述:

陈为余:“我们每日早早起床,在甲板散步,有时打打太极拳。晚上会去皇家娱乐场玩几手。最小的筹码15美元,我一般换10个筹码,输完了拉倒,赢的话也不贪心,11点前肯定离开。运气好的话,这些筹码能在赌场消磨半个晚上。赌场里中国老人蛮多的,小赌怡情,找一些安全的刺激罢了。

“我们不像年轻人有精力,大部分运动的设备,我们俩也没兴趣。有时候去酒吧听听歌,钢琴师弹得蛮好的。”

齐雯:“几场歌舞剧都看了,演员很专业,表演精彩。现场演奏很加分,我们都很享受这些表演,孩子还被邀请上去互动,很开心。

“我有长期健身的习惯,所以每天都会到健身中心做50分钟的举铁硬拉、Hiit或者有氧,有时也到桑拿房蒸汗,然后在健身餐吧喝一杯营养果蔬汁。我选择游轮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有‘海上历奇'儿童托管,让我有时间和自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在游轮的几天,我把孩子托到‘海上历奇',然后享受一整天属于自己的时间,运动、日光浴或者在酒吧听音乐。不过我的爸爸妈妈认为孩子太小,怕她饿了,怕她不会上厕所,每次我们送到托管中心门口,他们老两口都不舍得走,在门口看了又看。然后我发现门口很多老人家跟他们两个一样,不放心孩子。

“其实孩子在安全的环境里接触陌生人,对成长是好事。而且我们也有很多全家一起玩的时间啊。”

王启明:“音乐剧啊,一开始我不想看,我英文不好,怕看不懂。但李颖非让我去,说培养气质。没想到,这几个剧一点也不会闷,气氛很好,演员的歌舞也是热热闹闹的。不过以后有机会上船,还是想看讲普通话的剧,演我们自己的故事,更亲切嘛。

“我们玩得最开心的,是70年代派对,DJ很给力,现场特别嗨。最惊喜的是海上教堂啊。气氛真好,我们俩在教堂坐了很久,在船上办婚礼会很有意思吧,如果我俩结婚,会考虑来这里办典礼。”

图表3:海洋航行者号娱乐设施

(此处列举的只是部分活动,航次不同,活动内容可能有变更)

06.岸上游手札

在20世纪70年代的加勒比海,游轮的停靠码头不多,游玩项目也很有限。当时游轮乘客以年长者居多,更喜欢静态的观光,去总督的房子参观一圈、探访香蕉种植园,或者去市场买香料和纪念品。运动、潜水或骑马这一类活动完全欠奉。30年来,游轮停靠码头的数量增加了70%,码头的接待能力也日渐提升,甚至有实力强大的游轮公司投资兴建码头,提高客户的体验。

对中国游客来说,主要目的地是日本、韩国、俄罗斯、菲律宾、越南、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以5晚6天的行程停靠在日本的福冈和鹿儿岛的游轮为例,登船日之后,游轮先在海上巡游一天,第三天抵达福冈,第四天停靠鹿儿岛,第五天是海上巡游日,游客可以自由享受游轮上的设施。

游轮停靠码头的时候,游客有几种岸上观光方式可以选择:游轮提供的免费购物游;收费的精品游;或者两种都不参与,自己做攻略自由行。

游轮乘客可以选择参与精品岸上游,收费从59美元到119美元不等,视游览时间和内容而定。精品游一般会去往三到四个景点,有的是去神社或寺庙参观,有的是美食品尝、文化活动体验,也有城市巡游,带领游客前往城市地标和热门购物点。

免费的购物游则会带领游客到特定的免税店,配有说普通话的导购,方便游客一站式购买各种热门商品。这种游览方式尤其受到中年人和老年人的喜爱。

在停靠日,游客根据旅游团安排好的时间,前往集合地点,在导游的带领下有秩序地从廊桥登岸,办好入境手续,然后乘坐大巴或自己安排的交通工具前往目的地。

下午5点左右,游客按时回到游轮。在舟车劳顿之后,停泊在港湾的巨轮敞开大门,迎接她的主人回归。登上廊桥,等候在旁的员工们露出亲切的笑容,逐一对游客问候致意。游轮里明亮又暖和,游客的房间已经被收拾得整洁妥当;餐厅里热气腾腾的食物已经准备就绪,随时安抚他们饥肠辘辘的胃肠;为游客表演魔术、喜剧、唱歌的演员在剧场和酒吧里等待着开场时间,奉上他们专业的演出;应接不暇的派对和活动在各个角落展开,把这一天的欢乐延续到深夜。

7晚加勒比海游轮与陆上度假的消费(美元/人)

焦点组陈述:

陈为余:“我们选了免费购物游。导游把我们带到一家大免税店。店里几乎都是中国店员,也能用银联支付,或者在柜台换取当地币。我们事先已经列好清单,想要买暖壶、电动牙刷、马油以及送人的手信食品,林林总总数量很多,如果自己出去买,不知道要走多少家店。而且我也不懂日语,问个路都成问题。所以在这大免税店蛮方便的,什么都能买到。我看周围的中国游客都是大袋小袋,满载而归。”

齐雯:“我们在福冈和鹿儿岛都选了精品游。在福冈没有去‘到此必须一游'的太斋府,我们去了空气超好的油山牧场,带孩子骑马和挤奶牛。午餐吃的烤肉,下午看艺妓和茶道。在鹿儿岛,我和大卫、爸爸、妈妈都很喜欢原岛主家族拥有的仙岩园,背山面海风水十足,又有与自然景色完美结合的院落。樱岛上有多处展望台可以看活火山,正好遇到火山喷烟的情景,孩子和大人都很兴奋。”

王启明和李颖:“我们去了博多运河城,日本购物没得说,牌子很全,价格不是最便宜的,不过有很多限量版,只在日本发售。日本服务也好,待客很有礼貌,退税也方便,通常店里直接给退了。地下购物街也很棒,各种好吃的、好看的,就喜欢这种随便走走的感觉,最后都走迷失了。一天走下来特别累,回去见到游轮,感觉真是回到家一样。船上的工作人员在门口迎接我们,一一致意,真的很贴心。”

07.船长晚餐

5晚6天航次的第2个海上日,船长邀请我和我的客人在“船长之夜”在主餐厅共进晚餐。为了答谢焦点组,我也请上了陈为余、齐雯和王启明及他们的家人、伴侣,共同赴宴。

“船长之夜”是游轮最受期待的夜晚。船方会在皇家大道举行鸡尾酒会。这是个盛大的船长见面会,船长在游客们的欢呼声中在皇家大道上的天桥出现,同时出现的还有船上的主要的高级长官,包括副船长、轮机长、酒店总监、娱乐总监等等。随后,船长会跟热情兴奋的游客们握手聊天,询问他们在游轮的体验,跟游客合影留念。

见面会时间不长,第2场晚宴随之开始。航行者号主餐厅位于3层到5层甲板,第3层甲板的“卡门”餐厅是3个主餐厅中最大的一个,共有724个座位。从第4层甲板主餐厅和第5层甲板主餐厅可以俯视第3层甲板主餐厅。在大厅中央,是一张可容纳14人的圆桌,这是船长之夜的主桌。桌上铺着雪白的桌布,银色餐具整齐码放在白色的面包盘边,晶亮的玻璃杯反映着烛光和鲜花,席上衣香鬓影,宾客们穿着正式的晚装,男士身着衬衫、西裤和外套,有的一丝不苟地系上领带或领结;女士身穿得体的小礼裙和皮鞋,妆容端庄。

餐厅的服务员换上最隆重的制服,平日穿着黑色马甲的服务员,披上了笔挺西装外套,打了领结。一贯穿着黑西装的领班,换上了光鲜的红色西装。游轮其他的员工也穿得正式而靓丽,娱乐部门的员工都换上了西装和礼服。菜单比平时也有了升级,厨师长为客人奉上了食材优越的佳肴,例如牛排、虎虾等等。

船长主桌是全场最受瞩目的。能被船长相邀进餐的都是有身份的宾客,包括高级客人、高层员工,或者是船长的朋友。坐到船长主桌的宾客都感到无上荣耀。

焦点组的三组人陆续到来。陈为余和齐雯一家穿戴整齐,由于船长主桌一般是夫妻、情侣或单身客人,儿童一般不会共同进餐,所以齐雯把孩子送到了“海上历奇”托管。

最后王启明和李颖也踏进了餐厅。看到主桌的盛况,两个年轻人怔住了。他们穿着T恤和牛仔裤就赴宴,压根儿忘了正式宴会都有着装标准。

游轮文化对游客着装有一定要求,在船长晚宴这一晚需着正装。皇家加勒比的晚餐着装要求分为三类:正式(formal)、商务休闲(smart casual)和休闲(casual)。正式指的是男士要穿西服领带或燕尾服,女士则要求穿着晚礼服。商务休闲可以稍微随意,男士的着装包括有领衬衫和长裤,也可以套一件简易西装外套或运动外套,女士能选择连衣裙、半身裙或者长裤。休闲装的话,男士能穿牛仔裤及有领衫,女士则可以轻松随意地穿沙滩裙还有裤装。无论是任何性质的晚餐,在主餐厅和所有收费餐厅,都不能穿背心、浴衣、露脚趾的拖鞋或凉鞋。

船长晚宴:船长、酒店总监等高级长官在皇家大道天桥上向游客致意

游客在船上狂欢的情景

由于文化和生活环境的差异,中国乘客在游轮上或许会忽略着装要求。穿着正式的西装或礼服赴宴,在美轮美奂的餐厅里充满仪式感地用餐,可说是游轮体验的一部分,因此游轮会提醒乘客,上船的行李里应该携带正装与礼服。

王启明和李颖有点尴尬,立时回房间换上衬衫及礼服。

嘉宾一一落座,晚宴正式开始了。挪威船长查尔斯·迪耶格(Charles Teige)和爱尔兰籍的酒店总监科林·克拉克(Colin Clark)举杯,祝愿我们这次旅程留下愉快难忘的回忆。这也是我的心愿。观察我的客人,他们神情愉悦,脸色柔润,在这段旅程里应该玩得相当开心。船长的杯里是矿泉水,他解释说:

“我是这条船的驾驶员,所以抱歉我不能喝酒。”

我的客人都是第一次踏足游轮的旅客,此前对游轮有不同程度的疑虑;而他们也是有旅游经验的旅客,参加过多次的陆上游。因此我们谈起了陆上游和海上游的不同。

在陆上游方面,三组客人的出行方式截然不同。

陈为余多年来一直是跟团游,参加过新马泰游、欧洲7国游、加拿大15天游等等。《中国旅游业统计报告》中显示,从2010到2014年,跟团游在各种出游方式的比重从29%增加到37%,这是因为老年人和二三线城市出境游的人数有逐步提高的趋势。由于语言隔阂、签证申请的困难、机票和酒店预订的麻烦以及跟团游总体价格更廉宜,他们宁愿当甩手掌柜,把一切安排交给了旅行社。

与增长成反比的,是游客对跟团游的体验并不完全满意。根据中国旅游局在2013年发布的报告可以看出,中国游客对国外景点和购物的反馈都不错,但对住宿环境、餐饮和旅行社服务的满意度要低3个百分点。游客常常抱怨酒店狭小简陋、没有热水壶、团餐敷衍单调、导游的素质低和私自牟利。

齐雯一家出行从不跟团,他们通常预订一家环境优美的度假村,在海边戏水晒太阳,或者在山谷湖边静静休憩。他们去过马尔代夫的小岛、东南亚的一价全包度假村、新西兰的农场等,因为带着幼儿,他们很少去景点赶热闹,也尽量减少攀山涉水的艰苦行程。齐雯说,她最大的考虑是飞行航程远不远,度假村有没有儿童泳池、冰箱、周围有没有超市便利店。

根据胡润研究所发布的中国中产白皮书的数据,中国的中产阶级每年花费在旅游上约7万元。这只是平均数,齐雯每年出游的消费要超过10万,只是她的选择并不多。据调查,旅游市场供给的产品中,超过84%为观光型纯旅游产品,休闲旅游产品供给不到16%。

因此为齐雯们打造的旅游产品相当少,很多中产无奈之下甚至会选择“地产式旅游”,就是在海边或山里购买设施齐全的公寓,假期时举家前往。在北戴河和海南都有不少类似的房地产项目,部分填补了这个市场空白。

王启明和李颖属于“City Break”型(城市周末度假型)游客,两人在民营企业工作,除了法定假日,基本没有年假。不想在十一或春节抢买奇贵无比的机票,也不想住三倍价格的酒店,他们只能利用周末和调休,拼凑出五六天的自由行时间。他们的目的地一般都在两小时的飞行范围内,去过香港、澳门、曼谷、首尔、大阪等城市,每次都是掐着时间、做好攻略,尽量在短时间游完所有景点。

这种情况在城市年轻人之间很常见,他们不只注重快捷和紧凑,因为预算比较紧张,还会特别注重行程的性价比。现在不少年轻人会选择游轮游,在中国市场,“80后”和“90后”的市场占比达22%,比美国市场高出1%,其中一个原因,是游轮在性价比上更有优势。

著名的游轮网站cruzely.com给出一组数据:以一个三人家庭7晚的皇家加勒比海洋魅力号为例,阳台房的价格是4248.3美元,包含了餐饮、娱乐和码头费;而自助旅行机票+四星级酒店+餐费,就得花费5613.23美元。豪华游轮的价格,只有陆上旅游的75%。

焦点组陈述:

陈为余:“我到过很多地方旅游,每次都是跟团。欧洲七国游、新马泰、日本东京大阪,这些团行程很密,一大早起床,回到酒店非常累。我们就是不停在交通工具与景点间来来回回。有一次跟团去欧洲某国,在飞机上导游吓唬我们说每人最少要换一千欧元,否则落地后会不让入境。团员一听,不让入境怎么办,我们也没法跟海关周旋,英语不好啊。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大部人都用较差的汇率跟导游换了欧元。我没换,后来入关根本没人检查。但大家的心理我能理解,人生地不熟,都没有安全感。

“在海上游轮,我就没那么多不安全感,不怕迟到迷路、景点人挤人、罢工或者被抢。跟团游只能依赖导游了,离开了大部队就很慌。在游轮我们一点压力都没有,愿意吃就吃,想睡就睡,很自由。”

齐雯:“带着三岁的小朋友,能选择的地方很少,我最喜欢马尔代夫,不过有一些岛是小朋友不能进去的。在东南亚是kid-friendly (对儿童友好),但是也会遇到食物太辣,或者一些卫生问题。

“我常去一价全包的度假村,比起游轮,这些度假村规模有限,三四个泳池、两个健身房、三个酒吧、四五百人的餐厅,已经算很大了。因为住客没那么多,活动的选择和设备也比较单调。一价全包的度假村也有演出,不过演员都是员工当的,有时也会邀请客人一起玩,互动性很好,但是说到专业性和视觉效果,不如游轮的那么精彩啦。

“在度假村不会有玩不够的感觉,但是在游轮上还有很多我没尝试过的体验,下次上船我要学冲浪。”

王启明:“坦白说,一开始我是觉得游轮蛮贵的,但这几天玩下来——船票很超值了。游轮里不用花钱,吃住标准都不错,比自己玩性价比高很多。

“我们出去玩,通常都是自由行,遇到的事情不少,最生气的是在海关被拦下,强行索要小费。他们对别的国家游客就不敢,看人下菜碟!

“还有一年冬季,我们坐某航班到热带小岛度假,落地时发现托运行李找不着了。航空公司承诺晚上7点前一定把行李送到酒店,结果到时间行李还是找不到,打电话去机场,航空公司的工作人员也下班了,跟当地机场求援,语言不通!结果我们只能穿着冬天的毛衣和长裤去吃大排档啦,差点被当地人围观。

“玩游轮,从码头一上船就可以开始耍;自由行嘛,坐飞机坐车再到酒店安顿好,大半天就没了。时间就是金钱啊,所以还是游轮性价比更高。”

08.“月亮代表我的心”

在推杯换盏的融洽氛围里,大家一边谈自己的经历,一边享用美食。主菜已经撤了,很快就要上甜点。服务生给我们开了一瓶新的香槟,用来配接下来的慕斯蛋糕和布丁。

突然之间,大厅骚动了起来。客人们面面相觑,不知道出了何事,想问服务生,却见一排排身着白色制服的后厨员工,鱼贯地走了出来。欢快的钢琴声响起,气氛升温,餐厅里的人都预感要有好玩的事发生,兴味盎然地看着后厨员工和服务员。

在音乐中,员工和服务员带着热情温暖的笑容,一边挥动餐巾,一边绕着游客的餐桌载歌载舞。场面热烈起来,游客鼓掌欢呼,有的游客还被员工邀请一起跳舞。

巡游队伍的终点,是三楼和四楼之间华美气派的阶梯。巡游队伍排排站好后,娱乐总监充满活力的声音响起来,向大家问好。观众报以热情的掌声。

他介绍了自己,然后介绍后面劳苦功高的后厨团队。他们来自十几个不同的国家,为游客准备了24小时不间断的美食。

娱乐总监以饱满又热情的声音问:“大家吃得好不好?”

好——

客人欢呼。

“玩得开心吗?”

开心——

“喜不喜欢我们的服务?”

喜欢——

大家笑了起来。琴声变得柔情脉脉,娱乐总监接着用动情的声音说:“这是行程最后一日,能与大家共同度过这段旅程,真是非常美好的事。明天我们即将分别,真的非常不舍,希望这段旅程会铭记在大家心中,并且很快会再次见面。”

仪式进入高潮。全体员工为宾客献唱,第一首是帕瓦罗蒂的《今夜无人入睡》。男高音声音激昂浑厚,优美至极,宾客完全没料到厨师团队里有如此才华横溢的“歌手”,掌声雷动,欢呼四起。

接着,一首熟悉的旋律响起来了!

《月亮代表我的心》。

这首温婉动听的老歌,寄托了员工的心声,深深地打入了宾客的心坎里。游轮是个小社会,经过几天的相处,客人和员工相互熟知,甚至能叫出对方名字,感情在一饭一食间滋长。对于员工们的这番心意,宾客们都觉得很感动。有些客人眼眶润湿,悄悄地抹眼泪,大部分客人都跟着婉转悦耳的琴声大声合唱……

在游轮的最后一夜,歌声悠扬,饱含着真诚的情感,久久萦绕在海上的空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