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创造艺术
路:艺术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活动,是人们的精神食粮,是一种意识形态,这是人们经常听到也较为概括的提法,可艺术与人类活动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却是不容易解释得清楚的。
道: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如若确切地回答,解释清楚,是不太容易的,虽然人的一生都离不开艺术。一个人,从呱呱落地起便听妈妈唱摇篮曲,玩玩具,哪个孩子不喜欢唱歌跳舞或是在白纸上涂抹画画呢?以后长大成人,当然少不了要看戏、看电影,买几张画挂在家里,看电视自不必说;直到寿终正寝,人们以哀乐、挽歌相送。如果将艺术扩大,把实用性的艺术包括进来,在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用的各个方面,可以说无不与艺术结缘。然而,如何说明这些事实呢?这里涉及到一些艺术原理的问题,特别是关于艺术的起源。有人借哲学上的“本体论”来解释艺术,说艺术本来是个什么样子,应该是个什么样子,结果使问题更复杂了。因为艺术是人造的,由于目的和用途的不同,在创造艺术的时候不可能按照统一的模式。我想,还是从艺术与人生的关系人手,对此加以探讨。
人为什么创造艺术,须要从人之所以为人说起。从最早的人类历史看,人是从动物中分化出来的,那时候还不可能有艺术。从猿到人经历了漫长的岁月,由直立行走到锻炼了手的灵活性并带动了脑的发达,进而开始了复杂的造物活动。如果说动物所有的特点人也全有,可是人所特有的则是动物所无,如思维和创造,特别是按照理想和不同的需要而创造。历史学家称人类最初的原始社会为“石器时代”。石器时代又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也就是分别以粗糙的“打制石器”和细致的“磨制石器”为代表。旧石器时代经历了几十万年乃至上百万年。人们为了自卫、狩猎和劳作,将坚硬的石头打击成具有不同用途的工具和武器,如石刀、石斧等。为了便于把握,增强效率,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认识了对称形,并使石器表面光滑、细腻。在山西阳高县的许家窑村,发现了1000多个大小不同的石球,表面虽不光滑,可是十分圆整,是10万年前的原始人用来狩猎的投掷武器。石球中最大的直径达100毫米以上,重量超过1500克;最小的在50毫米以下,不到50克。根据民族学资料推测,较小的石球可能是狩猎工具“飞石索”的弹丸。到了新石器时代,即距今一万年左右,石器的表面已经磨得很光,在石刀、石斧上所钻的孔也非常工整。那时候还没有金属工具,磨制一件石器要花很大的工夫,可见石器在当时的重要和人们重视的程度。从艺术的角度看,这些石器固然不能说就是艺术品,但值得注意的是,人们对于对称形和圆形的认识和把握,却是对艺术形式美的法则与运用铸造了一把钥匙。这把钥匙的铸造,经历了数十万年。
路:可否说这也就是艺术的萌芽阶段,如果说劳动使古猿变成了人,艺术也由于人类的思维和劳动,随着人类的成长而诞生了。
道:是的,人类还处在茹毛饮血的时候,是谈不到艺术的创造的。在人类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与动物的距离拉得越远,意识和文化也会发展得越高。到了距今约4000年到8000年左右,各种磨制石器已经相当细致和规范;在这个历史阶段,以农耕和畜牧的出现为标志,表明已由依赖自然的采集渔猎经济前进到改造自然的生产经济。制陶、纺织、琢玉等工艺的产生和发展,其制造品不仅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说明农业和手工业开始有了分工。大量的彩陶图案丰富而精美,变化无穷。在彩陶器皿上,除了意象万千的几何形图案外,还有想象的龙,图腾式的崇拜物,以及带着纹身的人物等。在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一件陶盆内面,画着一群人,手拉着手分成三组跳舞,说明舞蹈艺术已很发达。就其他地方出土的陶埙和一件精美的骨笛表明,或可用来为舞蹈伴奏或吹奏乐曲。在这一时期,艺术不但产生,并且得到了普遍的发展,艺术的门类和样式也已趋于多样化。
路:也就是说,人类需要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使艺术的门类和形式也更为多样。
道:人类需要的多样性,在艺术萌芽时期也是多元的。由于生活的需要使生活用品的装饰变得丰富,如陶器上的刻划与彩绘;由简单的几何形图案到表现动物和人物;由一般的审美装饰到表现一定的寓意。劳动的需要进而对劳动工具进行装饰。还有对狩猎的记录或某些经验的标识,脚腕上的可撞击出声音的装饰物,集体劳动的节奏。由于娱乐的需要,部落的欢庆之事,如捕猎到大的猎物,对外战争的胜利;儿童的成年礼,青年结婚仪式;对新酋长的祝贺,对老年人的祝福,产生了集体舞蹈、游戏、玩具。由于媚神的需要,如祭天,祀祖,敬神;自然崇拜;生老病死;巫术等等,又产生了不同的艺术。再就是认识的需要,对大自然的现象的解释,对超越人力的想象;祖先的创业,民族的历史;神话的产生,史诗;对以上的描绘等等认识。实际上,艺术是伴随着劳动和生活而发展起来的,按艺术发生学的序列看,是实用先于审美。从各种艺术产生的序列看,可能是语言在前,其后是舞蹈和音乐,最后是造型艺术。也有可能出现派生现象和交叉现象,并且相距的时间不会太长。某种艺术既经产生,便与其他艺术相并列,有的会产生结合。
如果从“实用”和“审美”的高度去概括,可以找出各种艺术相互之间很大的共性,但若论各种艺术不同的特点,只能表现在各种艺术自身。因而艺术的起源一开始就是多元的、多样的。必须用综合的观点,看待艺术的产生。现代人谈论艺术,多是侧重于意识形态强的所谓“纯艺术”,如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以区别于实用性的艺术,如工艺美术、装饰艺术、建筑艺术。实用先于审美,审美促进实用,实用性艺术向“纯”精神性艺术转化、发展。但纯精神艺术的产生可能很晚,已超出了艺术起源研究的范围,不足以解释艺术的起源,因为鉴赏性的“纯”艺术是从实用性艺术中派生出来的。俄国普列汉诺夫在《没有地址的通信》中,以民族学的大量资料论证了艺术最初起源于劳动,是由实用转化为审美的。即使舞蹈也是为了在劳动中减轻疲劳,而绘画则是用于记事,有的近似于标志和地图。近些年来,我国有上百处的地方发现了岩画,有的年代很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有的则是后来的边远地区的放牧者所作,但其性质仍然属于原始岩画。岩画的题材很多,大量的是动物和人物,也有各种符号。从内容上看,大都是表现他们的生活和信仰,有的则是某一事物的记录,这也是原始艺术起源与人类劳动关系的例证。
原始艺术距我们太遥远了。一是资料太少,二是情况不明,许多问题多是靠推理和猜测。而原始艺术和艺术起源并非一个概念,其间是有很大差别的。我们不妨设想,艺术的起源是指首创,即第一个的产生(当然这是不可能知道的)。一旦第一个产生之后,同部落的人便会轻易去摹仿,下一代也会传下去,已经不是起源,而是延续了。毫无疑问,我们不会这样钻牛角尖,肯定钻不出结果。那么,应该怎样对待呢?要把原始艺术看成“初始艺术”,即人类早期的艺术。我们在这里探讨艺术的起源,目的是为了认识人与艺术的关系,特别是早期艺术与人类的关系,以及艺术本身的性质。
路:从艺术的起源来看,其审美性是融合或从属于它的实用性的,这种实用性或许是物质性的,或许是精神性的,但也可以看出艺术的功利目的。
道:人为了自己的需要创造了艺术,艺术又反过来给人以鼓舞。不论是纯精神的艺术,还是与实用结合的艺术,都是为了人的自身的利益。它的产生,既是心灵之美的抒发,又是同科学技术同步。科技也是为了人的需要,它与艺术在形式和手段上虽然不同,但目的是一致的,甚至做着同一件工作。如在手工业时代,制陶的工艺与陶器,青铜的冶炼与青铜器,纺织的工艺与锦缎,髹漆术与漆器等,表现在科技与艺术的关系上,实在是不可分割的。高尔基称人类用理智的力量所创造的文化是“第二个自然界”,以区别于客观存在的“第一个自然界”。他认为有“三个人”是创造文化、创造第二个自然界的,就是科学家、艺术家和工人(见《说文化》)。这里所说的“三个人”,是指从事三种工作的人。科学家发明了科学技术,艺术家对形体进行塑造,最后由工人制造成成品。这是分工,又是协作。随着社会分工的细致,协作也就更多样。现在有人从实利出发,带着世俗的观念将职业强分尊卑,是很庸俗的。这种尊卑观念最终导致成一种偏见。从理论上看,将物质的和精神的两种社会作用的有机联系人为地分割了。结果在美学上出现了悖论,艺术中出现了等级。什么是“纯”艺术呢?即排除了实际应用的艺术,而着重于“纯”精神的和“纯欣赏”的艺术。如以美术为例,一般绘画(国画、油画等)和雕塑为“纯”艺术,建筑和工艺美术为实用艺术。本来,为了强调和突出某种艺术的社会作用,侧重于什么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长此以往,便造成了一种错觉,以为实用艺术是低级的艺术。这种思想对我国美学界的影响很大。尤其严重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国家随着经济的复苏,高科技的发展,普遍认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出现了新的综合趋势,美学研究也开阔了自己的视域,将研究的范围扩展到实用艺术领域。出现了或者发展了“科学美学”、“技术美学”、“劳动美学”等。比较一下,我们依然落在了后头。俄国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著名论文《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也译作《生活与艺术》),便是如此。一方面提出了“美是生活”的著名论点,然而另一方面又将生活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实际应用的艺术”排除在美学的研究之外。西方美学建立之后,在19世纪和20世纪的上半叶,在学术性的研究上非常活跃,可是他们对于美学的定位偏窄,一开始路子走得就不畅快。即把美学的研究对象局限于所谓“纯”艺术的范围,自己捆住了自己的手脚,挡住了视野,把艺术错综复杂的关系人为地简单化了。
路:在艺术创造活动及接受过程中,功利究竟是存在还是不存在,是如何存在的?
道:当然是存在的。任何人都不会做无缘无故的事。既然艺术是人造物,人为需要而做,那么,什么样的需要不就是什么样的功利吗?“功利”这个词,不论作“功名利欲”解还是作“功效利益”解,总的说是从中能否得到好处。如果没有任何意义,谁去多此一举呢?问题在于,功利有大有小,有近有远,有直接有间接,还有在取得功利的过程中,要看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大家,是众望所求还是损人利己。这里既有程度上的差别,也有原则的分歧,是不能等同混淆的。譬如说职业的艺术家获取应得的报酬,这是正常的事。假若他不收费,又怎么生活呢?当然可以少收费,那是他的美德;又假如此人不择手段,甚至弄虚做假,骗取高额收入,那就有违于职业道德,品格就不高了。另一方面,“功利”并非专指经济而言。所谓“好处”,是多方面的,只要对人有益,包括有益于身心健康、怡神适情,都可算作功利。有一种西方美学理论,说“艺术无功利”,我是不相信这话的。这里所反映出的问题也很复杂。一个艺术家如果在创作之前,是带着什么明显的目的,确实是难以产生优秀的作品,优秀作品的价值往往是完成之后由社会舆论评定的,并非是艺术家事先的预定。况且,一旦艺术家陷进明显的功利目的之中,也就难以自拔,还有什么纯真的创作情绪呢?所以说,承认艺术的功利是一回事,对待艺术的功利是另一回事。
艺术应该是纯真的,纯洁的。现在的问题是,要防止“实利主义”的侵蚀。有人说在商品社会中,一切都应带着商品的观念。确立一种观念与对待某一问题不能等同起来。有的大学生不是在考学之前就打听什么专业是“热”门,最“吃香”吗?在这种观念的指使下,人的理想和抱负都受到了影响,更谈不到为国为民,奉献社会了。我曾看到,有人公开著文,说“大学生应该善于推销自己!”我不理解,为什么要用“推销”这个词,好像在商品社会,连个人的尊严都不顾了。辛弃疾有句辞,叫做“物无美恶,过者为灾”,看来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谈到“功利”,还有一个相近的词——“功能”。在词义上两者经常被混用,但在艺术领域,却有程度的不同。一般地说,非实用的艺术如绘画、音乐等使用“功利”,而实用性的艺术如工艺美术、建筑等使用“功能”。功能也就是功用。功能是具体的,专指的,而功利比较笼统。这是一般使用的习惯。
路:艺术的功利性有不同的解释,而且是合理存在的,对于接受者来说艺术犹如人之营养不可缺少。
道:丰子凯在1946年写过一篇题为《视觉的粮食》的文章。他说:“世间一切美术的建设与企图,无非为了追求视觉的慰藉。视觉的需要慰藉,同口的需要食物一样,故美术可说是视觉的粮食。人类得到了饱食暖衣,物质的感觉满足以后,自然会进而追求精神的感觉——视觉——的快适。故从文化上看,人类不妨说是‘饱暖思美术’的动物。我个人的美术研究的动机,逃不出这公例,也是为了追求视觉的粮食。”(《丰子恺论艺术》,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这是一个很好的比喻。由此推而广之,不仅美术是如此,其他艺术如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电视等也是如此,整个艺术都是如此。通常人们把文化艺术称作“精神食粮”,是很有道理的。
世间芸芸众生,整天忙碌着,追求着,有的带着崇高的理想和明确目标,有的浑浑噩噩,不知所向,也有的随机应变,唯利是图。什么叫“满足”和“富有”呢?看来不外乎两种,一种是物质上的满足和富有,另一种是精神上的满足和富有。前者容易看得见,腰缠万贯,神采飞扬,不知谁从旧词囊中翻出了一些陈词,称这种人叫“大腕”、“大款”,还有“走穴”走红的歌星们。他(她)们一夜之间就能获得数万、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巨款。相比之下,一个著名学者或科学家辛苦一生,成果累累,著作等身,对人类的贡献可谓大矣,集其终生也没有腕们、款们、星们一夜的收入多。他(她)们在物质上获得了“富贵”,得到了满足,然而在精神上却显然是个穷汉。平时不读书,不重文化修养,不知文明为何物(当然不是所有人,有的并非如此,其程度也不一样)。因此,在物质与精神上就表现出较大的落差。钱多了花不完,怎么办呢?有的摆阔,有的斗富,老板们为了赚钱,就挖空心思搞“轰动效应”。南京城里不是出现过将金箔洒在菜肴中的“金箔宴”,将香水灌在洒水车中满街洒吗?这种亵渎文明的做法,已经远远地超过了十六国时期以穷奢极欲著称的后赵皇帝石虎。难道现代人不应为此引起深思吗?
反过来看那些精神财富的富有者,他们或是长期坐在书斋里研究学问,或是在试验室里探讨自然的奥妙,艺术家(不是拿着话筒唱歌的“歌手”)苦练基本功,努力提示人生的真谛。他们的成就和成果代表着我们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水平和社会发展,只是因为有的不能马上转化为“商品”,不能立即产生经济效益,收入很低,生活很苦。论文化,他们最高;论精神,他们最富。可是在经济上,其收入还不如一个小商贩。由于他们已进入了一个更高的精神世界,所以能够做到“敬业如斯”、“安贫乐道”,只要能保持基本的生活水准,从不为经济所虑。
问题在于,物质满足的富有者与精神满足的富有者,能否统一起来呢?这正是理想人生的最高要求。只有两者统一(或者相对地统一)起来了,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满足,才是真正意义的富有。
按照心理学的说法,人类的需要有三个层次(或阶段),即生存、享受和创造。生存的阶段主要是温饱得不到满足,为了吃饭穿衣问题而忙碌,无法顾及其他。享受的阶段是物质生活有了明显的剩余,俗话说不愁吃、不愁穿了,相反地吃要吃得好,穿也开始讲究起来。创造的阶段是在物质充裕的基础上提出精神上的更高要求,即使表现在吃穿用的问题上,已不满足于商店的东西,甚至要亲身参与制作。自己制作日用品,自己美化生活环境,直到自己从事艺术创作。这是人的需要的螺旋式上升,也是由物质到精神的合乎逻辑的发展。
我们的生活已经明显地好起来了。人民摆脱了贫困,进入了或者正在进入“小康之家”,也就是进入了“享受”的阶段。享受不是无度地挥霍,而是在一个较高层次上生活得更美满。物质生活的享受是有限度的,以“吃”而论,如果每天都是豪华的宴席,那日子并不好过。是因为肠胃只有一套,过多了不能接受,搭配不好也成问题。从营养学的角度看,忍饥挨饿、饮食单调固然会导致营养不良,如果乱吃过多的营养品,身体不能吸收,也会造成营养不良。真正会“吃”的人,不是以钱的多少论高低,而是要懂得营养、烹调、口味、配菜。这也正如精神的食粮与精神的营养。
路:物质的粮食能充饥,精神的粮食能暖心,那么作为精神食粮的艺术,其内容与形式五花八门,不仅令人眼花缭乱,有些艺术其社会作用有的是消极的,甚至是不健康的。
道:涉及到艺术的社会作用,在半个世纪之前,我国的文艺界曾围绕艺术的目的展开过辩论:有的主张“为艺术而艺术”,有的主张“为人生而艺术”。由第二种主张,以后又提出“为大众的艺术”。“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倾向,最早出现于19世纪的欧洲,是针对当时的“社会小说”倾向而提出的,它反对文学为现实生活所限制,反对文艺反映社会问题,反对艺术有“实用”的目的,认为艺术是自足的,除了它自身的存在之外没有任何目的。在19世纪的法国文学中曾占优势地位。诗人戈蒂埃(1811—1872)是这一主张的倡导者,他提出“艺术至上”的思想。他在1834年为自己的小说《模斑小姐》所作的长序中说,“只有毫无用处的东西才是真正美的;一切有用的东西都是丑的”,此序被认为是“为艺术而艺术”的宣言。这种主张的理论依据是德国康德反对功利主义的审美观,认为审美判断具有纯粹的性质,只是对单纯的形式的欣赏。20世纪30年代传到我国,曾一度形成唯美主义思潮。“为人生而艺术”的主张最早由法国居约(1854—1888)提出,她反对游戏说和“为艺术而艺术”,认为艺术是特别严肃的东西,艺术的最高目的在于生产具有社会性质的审美情感。20世纪20年代在我国出现,强调文学要反映人生,提倡写实主义(后称“现实主义”)。1942年,毛泽东同志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了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这本来是一条很广阔的路,可是在以后左的思想影响下,使路子越走越窄,甚至有的变成了打人的棍子。“文革”之后,正式的提法是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一个口号,联系到艺术的性质和作用,目的和任务。不明确这一点,就会失去艺术的存在价值,从事艺术活动也必然陷入盲目。但是近几年来,似乎有一些反复。在美术界,有一些奇形怪状的东西大为流行,有的青年人提出了“个性解放”、“表现自我”、“艺术就是艺术”等等的一些问题,好像对于人民、对于社会主义作为艺术的方向已经过时,对于人生也冷漠了。如果艺术仅仅是为个人,作为业余爱好,那是另一回事。如果是一种职业,做的东西不是自己看,而是给别人看,工艺品则是给别人用,那么,你强调的那一套别人不要怎么办呢?
路:职业的艺术与业余的艺术,对社会、对人生有着怎样的差别?
道:作为职业的艺术和作为业余的艺术,有一个区别。职业的艺术家,必须遵守职业的道德。因为,职业艺术家的任务就是拿着他的艺术为人民服务。社会有分工,政治家从事国家的组织领导,工人生产工业品,农民种庄稼,战士保卫祖国,艺术家则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自己创造了艺术作品,给人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如同战士上了战场不打仗一样,意味着失职。如果一个职业艺术家不把他的职业道德放在第一位,那么他也会胡作非为。从性质上来说,职业的艺术是带有审美娱悦性的,是来娱悦别人的,即通常所说的“娱他性”。就像工业生产的器物为别人用,农业生产的粮食是为大家吃一样。如果是一个业余的,则另当别论。譬如一个工人,他的主要任务是生产工业品,除此之外,还喜欢画画,这些画都是给自己看的。这是一种自娱性的艺术,就是他在这个创作的过程中,得到一种艺术的享受。又如农村正月十五闹元宵,农民耍龙灯、舞狮子、踩高跷,玩得浑身是汗,精疲力竭,没有任何经济上的报酬,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在玩的过程中,得到一种艺术的享受,既是自娱又是娱他。这种“自娱性”,就是自己从中得到一种精神的娱悦。所以专业的艺术家的作品是以娱他性为主,而业余创作的作品则是自娱性为主。这样说,只是一种理论上的表述,并非是某种规定,关键在于人们的自觉。对于自觉性不高的人,再正确的理论也难以在他身上发挥作用。
然而,不能因此就不阐释理论,依然须要引导。我们不要小看业余的艺术爱好,它是非常广泛的。青年人进入社会以后,有各种各样的职业,在职业之外,都有自己的爱好和活动,一直到老年。这种广泛的兴趣爱好,已形成一个文化的潮流,甚至可以说构成了民族文化的基础。随着这种业余爱好的普及与提高,有助于增强全民的文化素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其文化水准高不高,人民的文明程度高不高,与这种普遍的业余爱好是分不开的。“文革”十年的事实,说明了我们的素质不高。如果我们通过这种业余的文化活动来提高素质,我们的民族就大有希望了。
路:近年来我国对审美教育的重视在逐步提高,艺术对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怎样的意义?
道:事实上,学校就是素质教育的场所。在学校所受的教育应该是经过科学计划的,全面发展的。问题在于,有些素质不高的人把它肢解了,分割了,由提高素质的教育变成了“应试教育”,就像古代考状元一样,为了升学,将课程强分主次,造成了严重的偏差。受损伤的是艺术教育,被害的是学生。所谓素质的全面提高,应该包括德智体美等各个方面,并非专指艺术。对于大学生来说,艺术教育首先可以使大学生学有所专,心情舒畅。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学问的“专”是由“博”作基础的。死读书和读死书固然不可取,但将“专业”孤立起来,与周围学科隔绝,单一地钻研,也不是好办法。唯一的途径是学活学宽,而艺术是最生动、最活跃的一种形式。
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不仅能起娱乐的作用,并且有认识、教育、审美的功能。优秀的艺术作品能助人向上,净化心灵。我国的优秀艺术作品,包含着我们民族的优秀思想精华,通过这些艺术作品的传播,其本身就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艺术创作以其塑造的艺术形象来感染人,打动人的心弦。艺术家所使用的主要是形象思维的方法,它不同于一般的逻辑思维。逻辑思维虽然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最高形式,它可给思维以某种形式的指导,但不能也无法取代形象思维。对于一个健全的人来讲,这样两种思维方法都是不可缺少的。一般人看待艺术,多以为是画画、唱歌、跳舞、玩耍;人们喜爱演员、明星,也因为他们的工作能取悦于人,至于更深层的理解则不多见。这是在学校里只重视自然科学,特别在中学里只重视数、理、化的一个主要原因;反映在社会上,便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老观念。事实上,人类的创造,两种思维的方法均不可偏废,只是有所侧重而已。对于艺术创作来说,当然以形象思维为主,但若没有逻辑思维的指导,也难以理出条理。反过来说,科学家从事发明创造,无疑以逻辑思维为主,可是若缺乏形象思维的熏陶,必然会影响想象力的发挥。诸如数学、物理学、化学、声学、材料学、建筑学、工程学以及仿生学等,很多发明都是受到了自然现象和动物某种功能的启发,而艺术在其间又起了媒介的作用。回顾中外历史上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和当代科学界的巨擘,很多人都是酷爱艺术,有的弹琴唱歌,有的绘画写字,在某一方面学有成就,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反观他的本职专业,非但没有受到影响,而是相得益彰,这不是偶然的。
路:从艺术原理上讲,艺术的社会作用您认为大略可分几种?
道:作为艺术,需要从社会的广角,对人生的作用看其是否产生积极的效应。归纳起来,可有四个方面。
首先是娱乐的作用。欢娱行乐,娱怀取乐。所谓取悦于耳目,是艺术的一个较低的层次,也是一个基础的层次。
快感和美感是在审美活动中所引起的生理上和心理上快适、愉悦和满足的感觉。在古代两者是不分的,多把美感等同于快感。以后才将两者作了界定。也就是说,美感不等于快感。快感是一种单纯的感觉经验,与感官刺激联系在一起,完全是感性的。美感则是渗透着理解和理性,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快感是一次性的,过去也就完了;美感则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艺术作品中还表现为永恒的形象。快感是欲望的满足,美感则是精神上的超越。一般性的娱乐以快感为主,表现美感的程度较低。
再就是审美作用。审美是人们在欣赏和创造美的过程中,感受、体验、判断、评价美的复杂的心理活动,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情感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审美”一词源于希腊,但也使用“观照”一词,或通称“审美观照”。文艺复兴之后,还用“欣赏”一词来揭示审美的特征。中国古代虽无“审美”一词,但从先秦时代起,就有不少思想家表述了关于审美的论述。如孔子的“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说,《乐记》的“心物感应”说,陆机的“虚静凝思”说,刘勰的“情以物迁”说,王国维的“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说等。审美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以客观存在的美作为对象和依据,进而引起人的一定的审美观点、审美能力和审美态度不断地变化和发展。在审美过程中,人的生理功能和心理功能全部调动起来,通过感官(主要是视觉和听觉)来判断对象,形成审美感受和理解。
美的享受,或称“审美享受”,是人们在审美、创造美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精神上的愉悦与情感上的满足。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称“人的享受”,认为当人在实践中接触、认识到美,确证了人的本质力量,便会得到美的享受,美的享受不同于物质享受,其作用是精神性的。
其三是认识的作用。人的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层次。艺术有助于认识的过程,并加深对事物的认识。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中称:“艺术的第一个作用,一切艺术品毫无例外的一个作用,就是再现自然和生活。艺术的另一作用是说明生活。”优秀的艺术作品能够反映出他们所描写的时代、社会和具体、生动的生活情景,和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各式各样的人物,以及这些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从而开阔生活的视野。艺术的认识作用和欣赏者对现实生活的认识,不是单纯地适应,而是有一个加深理解的过程,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其四是教育的作用,优秀的艺术作品不仅深刻地反映了生活,而且能揭示生活的本质,使人在认识生活的基础上受到教育。这种教育不是管教和说教,而是自然的潜移默化地熏陶;它是通过典型的艺术形象和典型环境而感染人的。因此,它不是任何其他意识形态所能代替的。优秀的艺术作品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有的会影响人的一生。艺术的教育作用所采用的手段是“美”与“刺”。“美”即是歌颂,“刺”即是暴露,也就是歌颂那些美好的人与事,揭露那些丑恶的人与事。就像社会的复杂性一样,在作家艺术家之间也是很复杂的。我们说艺术教育的作用,是指那些善良的作家艺术家和他们创作的优秀作品。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事物总会是良莠不齐的,艺术也不例外,必然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作品,甚至是坏作品。坏的艺术作品无疑会产生负面的效果,这就要特别引起注意。
当然,艺术的不同的社会作用既是多样的,也并非是截然分开的,在艺术与人发生关系时它的功能也是各有侧重,并综合地对人产生作用,这也是人类为什么创造了艺术,艺术又反作用于人的根本原因。
人生需要艺术的营养,艺术是精神的美食。人类创造艺术并养成对艺术的欣赏习惯,可以说是人与动物区别的重要特征之一。这种艺术的创造精神是人类所共有的,哲学家称之为“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现”。马克思说:“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此,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某些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上才是可能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之《经济学手稿》导言)从这一意义上说,爱美是人之天性,创造艺术也是一种天性。当然,人们在温饱线上挣扎的时候,不会有休闲的艺术产生,最多是发出悲叹和哀怨。假如有一天,停止了一切艺术活动,人生不知会显得多么单调,多么枯燥,恐怕精神都要萎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