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后记
我于2000年秋季投身张道一先生门下,攻读博士学位,这的确是我的幸运。张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艺术学家和民艺学家,早年从事工艺美术的设计和理论研究,后来又对民艺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十几年来,为我国现当代的艺术学学科建设和发展又身体力行,不仅在东南大学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从人文科学高度研究艺术的艺术学系,取得了艺术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权,并主编了相关的艺术学丛书及刊物。张先生除了兢兢业业的学术研究,还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华全国美学学会副会长等重要社会职务,为我国的艺术学建设在不停地奔走操劳。
从师张道一先生不仅是因为先生渊博的学识和严谨的学风,以及对艺术理论的贡献,更重要的是先生高尚的人格魅力吸引了我们这些后学之辈。先生为人正直、坦荡、不图名利,虔诚求真,富有社会责任心,对待后学备加爱护、热情鼓励。作为一个前辈学者,先生没有丝毫的迂腐学究气,而充满了做人的豪气,对待学术也是宽容开明,主张百家争鸣、互补融合。先生的道德文章为我们这些作学生的树立了典范,并为人仰慕。
在我入学后不久,山东美术出版社《博导谈艺》从书责编向张先生约稿,张先生近年来对艺术学的问题有着全面、深入、整体的研究,对这一选题也欣然接受。张先生谈了这本书的写作思路及对艺术的一些新的认识,我在旁边聆听并请教一些艺术理论问题。当张先生说采用对话的体例并要我一问一答时,我既高兴又感到了压力。高兴的是我能有更多的机会随先生学习、请教,担心的是我那浅薄的知识怎能与先生“对话”,所幸的是正好我有许多问题可以由先生来帮助解惑,便怀着忐忑的心情开始了与先生的交谈。
在交谈的过程中我预设了许多问题,有的漫无边际,有的天真幼稚,可正是在交谈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我对许多问题的认识,也令我耳目一新。同时也更体会到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充满睿智的学术敏感,广博的学识以及学者的风趣和坦荡无私的人格,使我心情逐渐放松并有如沐浴春风之感。在前后几个月的时间里,交谈断断续续,我对张先生的谈话进行了录音、记录,又参照张先生曾发表过的文章进行了整理,再经张先生过目,当谈话整理出来之后已是厚厚的一摞。其中的许多问题既有高屋建瓴的宏观构架,也有细致入微的深入探讨;既有现实急待解决的认识,也有哲学高度的思考;另外还有对人生、对治学的教诲与传授。其中涉及的面也较广泛,大略概括了先生对艺术学问题的全面精炼的认识。文字已经整理完毕,但谈话的内容并未完全包涵,对人生、对学问、对艺术的请教也仍在进行。每当我想起在暖融融的灯光下,与先生一杯茶、一盒烟相对而坐的情景,和先生慈祥又激动的诲人不倦的表情和身影时,既让我激动又让我感到幸运,那种对学术的执著和对人生的真情还有什么可以比拟呢?
当文稿要交出版社的时候,先生在封面上署上了我的名字,我哪敢污损先生的名声和先生的思想,我极力推托并告知责任编辑,但先生说,你可以表达你的意见,但我也要坚持我的观点。我还能说什么呢?我只能依从先生的意愿了,但心中仍然惴惴不安,即使这一段文字也只怕玷污了这本书,好在书中我只说了几句话,不会影响先生的学术形象。但令我感触最深的还是对先生的为人为文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对自己以后做人做学问都有终生的教育意义。
最后再补充一句,今年是先生七十岁生日暨从艺五十周年,作为先生的学生之一,借这最后一角,先向恩师鞠躬,感谢先生的教诲,并祝先生身体健康!
唐家路
二〇〇一年仲秋于济南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