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的“危机”与“解决的尝试”
从对《第十二夜》和《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这两部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出,他们虽被称为“叙事剧”,但实则只是戏剧结构上的反传统,并不是叙述取代动作、对戏剧本体进行反叛的例子。
按照斯丛狄的说法,戏剧的“危机”来源于“对话体”的形式无法满足“人际关系”这一内容上的表达需要,因此“叙述”是解决这一戏剧危机的尝试。斯丛狄的论述有其严密的体系。在论著的第一章,斯丛狄先对“戏剧”做出了定义。他认为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的近代戏剧一直坚守的戏剧形式,是“完全靠再现人际互动关系来建起作品的现实”,“人在进入戏剧时仿佛仅仅是作为一个共同体中的人,‘间际’氛围对人来说是最本质的存在氛围”,“这个人际世界的语言媒介是对白。”[11]在这个前提下,斯丛狄接着提出戏剧围绕“人际互动”这个表现内容核心,形成了“对白”这种表现形式。在这个阶段,形式和内容是相符的。但随着表现内容的改变——深层心理活动、梦幻甚至沉默等,“对白”这种形式已不能担此重任,戏剧“一方面在形式上主客体以对白的方式融为一体,另一方面在内容上它们之间却彼此冲突。”[12]形式与内容产生了矛盾,戏剧产生了危机。斯丛狄以易卜生、契诃夫、斯特林堡、梅特林克和豪普特曼等剧作家的作品为例,说明了戏剧的这种危机,又将表现主义戏剧、皮斯卡托的政治轻歌舞剧、布莱希特“叙事剧”、布鲁克纳、皮兰德娄、奥尼尔、怀尔德、阿瑟·米勒的戏剧创作判定为解决危机的成功尝试。
戏剧是否有危机?当然有!“戏剧需要永恒的革命”。戏剧观念的不断变化,戏剧手段的不断创新,都是戏剧存有危机、解决危机的证明。但斯丛狄提出的戏剧危机之所以需要引起重视,是他在一定程度上对戏剧的本体观念造成了冲击。在他之后,汉斯·蒂斯·雷曼的《后戏剧剧场》引介入中国,在国内戏剧界更是掀起讨论热潮,戏剧界并不坚实的戏剧本体观被动摇:戏剧为何?戏剧将走向何处?在未来的戏剧样态中,剧本和剧场的关系为何?这些关涉戏剧安身立命的问题,需要厘清。
在论述时,斯丛狄谈到了几位剧作家,以他们的作品为论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笔者试以梅特林克以及怀尔德为例,与斯丛狄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