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二:桑顿·怀尔德大事记

附录二:桑顿·怀尔德大事记

1897 4月17日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麦迪逊市。

1906 5月7日与全家一起抵达中国,在香港的德语学校短暂学习。10月,和母亲、妹妹一起回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伯克利市。

1906—1910 进入伯克利艾默生公立学校学习(Emerson Public School)。

1910—1911 和母亲、妹妹再次来到中国。先入读于上海的德语学校,后转至烟台一家英国人办的教会中学(China Inland Mission School)。

1912—1913 怀尔德回到美国,进入哥哥阿莫斯所在的加利福尼亚奥哈伊的撒切尔学校(Thacher School,Ojai,California),后转学到伯克利高中(Berkeley High School)。期间开始创作“三分钟短剧”,与人合写并导演了他的第一个剧本《俄国公主》(The Russian Princess),并在里面饰演反派亚历克斯大公爵一角。

1915 从伯克利高中毕业。

1915—1917 进入奥柏林学院(Oberlin College)。继续创作剧本,并发表在奥柏林图书馆报上。

1917 9月转学入耶鲁大学。创作长剧《喇叭即将吹响》(The Trumpet shall Sound)。

1918 9月加入美国炮兵部队。战争结束后以下士头衔退伍回到耶鲁大学。

1920 从耶鲁毕业。到意大利罗马的美国学院(American Academy in Rome)学习考古学。

1921 成为新泽西州一所学校的法语老师,研究法语文学。

1926 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法语硕士学位。发表了第一部小说《卡巴拉》(The Cabala)。

1928 第二部小说《圣路易斯雷桥》(The Bridge of San Luis Rey)获得美国普利策奖。11月,出版首部短剧集《兴风作浪的天使及其他剧本》(The angel that Troubled the Waters and Other Plays)。

1929 与经纪公司签署演讲合同,被要求在八年间完成近150场的演讲活动。在康涅狄格州汉姆顿为家人建了一栋房子。

1930 在芝加哥大学教授古典文学和写作课程。发表了小说《安德罗斯岛的女人》(The Woman of Andros)。在全国做巡回演讲。

1931 出版第二部剧作集《漫长的圣诞晚餐及其他独幕剧》(The Long Christmas Dinner and Other Plays in One Act)。

1932—1934 在好莱坞参与了几部电影的改编和制作工作。

1935 发表小说《天堂是我的目的地》(Heaven's My Destination)。

1936 父亲去世。怀尔德从芝加哥大学辞职。

1937 完成与经纪公司的演讲合同。改编了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在百老汇成功上演。

1938 发表《小城风光》(Our Town),并获得普利策奖。改编剧本《扬克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Yonkers)在百老汇上演,反响平淡。

1942 发表《九死一生》(The Skin of Our Teeth),并于次年获得普利策奖。为希区柯克创作电影剧本《心生疑影》(Shadow of a Doubt)。

1942—1945 加入空军部队。

1946 母亲去世。

1947 被耶鲁大学授予荣誉博士。

1953 被《时代》杂志做封面报道。

1955 12月5日,《鸳鸯配》(The Matchmaker)在百老汇上演了486场,创下了怀尔德的百老汇记录。《阿尔切斯达》(The Alcestiad)以《阳光下的生活》(A Life in the Sun)为名在爱丁堡戏剧节上演。

1957 获得德国和平奖章。

1962 三部独幕剧《阿西西来的人》(Someone from Assisi)、《幼年》(Infancy)、《童年》(Childhood)上演,被称为“布里克街三部剧”(“Plays for Bleecker Street”)。《阿尔切斯达》(The Alcestiad)改编的音乐剧在德国上演并受到欢迎。

1963 获得总统自由奖章(Presidential Medal of Freedom)。

1964 《鸳鸯配》(The Matchmaker)改编成音乐剧《你好,多莉!》(Hellodolly!)在百老汇上演。

1967 出版小说《第八日》(The Eighth Day)。获得国家图书奖(小说类)。

1973 出版小说《西奥菲勒斯北方》(Theophilus North)。

1975 12月7日,因心脏病在美国康涅狄格州汉姆顿家中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