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里夫人和一克镭

居里夫人和一克镭

本文作者华铭,据艾芙·居里的《居里夫人传》(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左明彻译)有关章节改写。

1920年5月的一天早晨,一位美国女士进了居里夫人的镭学研究所,她就是麦隆内夫人。多年来,她一直以极其顽强的努力设法去接近她所崇拜的人。

门开了,麦隆内夫人看见一个苍白羞怯的女士走进来,其神色之忧郁,是麦隆内夫人从来没有看见过的。她身穿黑色棉布衣衫,她那雍容、坚韧、温良的脸上,带着专心做学问的人常有的那种心不在焉的神情。麦隆内夫人突然觉得不应该闯进来了。

麦隆内夫人似乎比居里夫人还要羞怯,她以记者为业已有二十多年了,可是在这个心灵毫不设防的黑衣女士面前,竟问不出一句话来。

居里夫人对她说:“美国约有五十克镭,四克在巴尔的摩,六克在丹佛,七克在纽约……”

麦隆内夫人问:“法国有多少呢?”

“我的实验室只有一克多镭。”

“你只有一克镭么?”

“我?啊!我一点没有!这一克是属于我的实验室的。”

麦隆内夫人谈到了专利,她本以为镭的专利早已使居里夫人成了巨富。

居里夫人平静地说:

“没有人应该因镭致富,镭是一种元素,它是属于全世界的。”

这位夫人后来知道,早在十多年前,居里夫人就放弃了镭的专利。

当时居里还在世,制镭工业发展迅猛,他们夫妇俩面临着选择:第一,申请专利,巨额的经济收入可以改善实验室和家庭的生活条件;第二,放弃,无条件地把镭奉献给科学和人类。当时他们的生活很贫困,又有了一个孩子。听完了居里的陈述以后,居里夫人毫不犹豫地说:“我们不能申请专利,这是违反科学精神的。”

这就带来了一个后果,居里夫人的实验室条件极其简陋。谁能想象得出麦隆内夫人的惊骇和诧异?她参观过美国各种各样的实验室,爱迪生的简直像宫殿;和它相比,镭学研究所显得简陋不堪。她禁不住问道:“若是把世上所有的东西任你选择,你最愿意要什么?”

居里夫人柔和地回答:

“我需要一克镭,以便继续我的研究,但是我买不起,镭的价格太高了。”

麦隆内夫人想到一个伟大的计划,她要美国人赠送一克镭给居里夫人。

经过一番努力,美国妇女团体慷慨地援助玛丽·居里。作为交换条件,她们友好地提议:“你为什么不来看我们?我们愿意认识你。来罢!合众国总统将在白宫亲自把那一克镭赠给你。”

玛丽迟疑着,她一直怕见生人,而美国是世界上最喜欢炒作公众人物的国家,没完没了的排场和追捧,她一想到就觉得害怕。但是,她克制住了自己,决计在五十四岁的年纪作平生第一次重大的旅行。

居里夫人终于到了纽约港,那天天气很好。麦隆内夫人说,许多新闻记者、摄影记者和拍电影的人正聚在码头上,等着她。这些好奇的美国人已经站了五个小时。人群中有排列整齐的学生,还有三百个妇女组成的代表团挥动着红白两色的玫瑰花。人群中飘动着美国国旗、法国国旗和波兰国旗。

人们在甲板上放了一张圈椅,请她坐在上面,拿开她的帽子和手提包。摄影记者急迫地喊着:“向这里看,居里夫人!头转向右边!……抬起头来!看这里!这里!这里!”几十个镜头排成一个包围圈,对准她那显得惊讶而且疲乏的脸。

美国人用崇拜明星的方式表现他们的热情。每一次演说,报纸上每一个标题,都带来同样的信息:美国人敬佩这个人,为她“疲倦的客人的单纯的魅力”而着迷,为她的“羞怯的纤弱”一见倾倒……

麦隆内夫人的房子里摆满了鲜花,有一篮玫瑰花是一个园艺工人送的,因为镭治好了他的癌肿。就在这所房子里开了一次紧急会议,决定旅行程序。美国所有的城市,所有的专科学院,所有的综合大学,都邀请居里夫人去访问;成打的奖章、荣誉头衔、名誉博士学位,在等着她……

麦隆内夫人问她:“你带了教授的礼服了罢?在正式仪式中,这是不可少的!”

居里夫人的天真微笑使人们大吃一惊。她没有带这种长袍,原因是她从来没有。

立刻叫来了裁缝,赶做礼服。在试穿的时候,玛丽很不耐烦,说绸缎刺激她那被镭烧坏了的手指。

接下来是,各大学妇女联合会的盛大聚会。她们向玛丽鞠躬,依次献花,先是一朵百合,再是一朵叫作“美国美人”的玫瑰,然后是接受学位、奖金、奖章和一种特殊的荣誉:“纽约市民权”。

在以后两天,是美国各科学团体的五百七十三个代表的欢迎仪式。玛丽的头都昏了,无数的眼睛看着她使她害怕,人群在她经过的路上猛烈拥挤也使她紧张。不久就有一个狂热的家伙在和她“握手”的时候太兴奋,把她的手弄伤了;在以后的旅行中,她就只能把一只手臂悬在绷带里,忍受荣誉带来的疼痛。

重大的日子到了。为了表示对天才的敬意,美国总统哈定在华盛顿赠送居里夫人一克镭。

四点钟,双扇门打开了,人们鱼贯而入,先是法国大使挽着美国总统夫人,再是哈定总统挽着居里夫人,再是麦隆内夫人,再是“玛丽·居里委员会”的代表。

最后是美国总统讲话,他赞美她是一个“高尚的人,忠诚的妻子,慈爱的母亲;除了那极艰巨的工作之外,她尽到了妇女的全部天职”。他捧给玛丽一卷用三色丝带扎好的羊皮纸文件,把用绸带悬着的金钥匙挂在她的脖子上,这就是那个装着一克镭的铅匣子的钥匙。

在肃穆地聆听了玛丽简短的谢词之后,在一片愉快的喧嚣之中,贵宾退入客厅,列队在她面前走过。她坐在一张椅子上,向他们微笑着,一语不发。等他们走到她跟前,她的女儿代她握手,依照哈定夫人介绍的国籍,用英语、波兰语、法语说客气话。

在举行仪式的前一晚,麦隆内夫人把赠与文件给她审阅,她很小心地读完,然后从容地说:

“文件还须加以修正,这一克镭,应该永远属于科学。但是按照这个文件,在我死后,这一克镭就成为私人财产,成为我女儿的产业。这是绝对不行的。应该把它算作赠与我的实验室的礼物。能不能找一个律师来?”

麦隆内夫人觉得有一点为难,回答说:“但是……好罢!既然你愿意这样,我们可以在下星期办正式手续。”

“不要等下星期,不要等明天,就在今晚办妥。这个赠与证书马上就要生效,而我也许会在几小时内死去的。”

费了很大工夫找来了一个律师,拟定了附属证书。她立刻签了字。

这时,人们才发现已经是深夜了。

阅读导引

本文选自《居里夫人传》,该书是典型的传记,由艾芙·居里,居里夫人和皮埃尔·居里的小女儿所作。该书回顾了居里夫人这位影响过世界进程的伟大女性不平凡的一生。本文记叙了居里夫人接受一克镭捐赠这件事。

该事件包含许多信息:可以因科研致富的居里夫人仍一贫如洗;不愿与外界交流的居里夫人为了科研而不得不抛头露面;面对赠送一克镭的热情不为所动……而这些信息多角度反映了居里夫人伟大的志向与人格,也让读者看到了居里夫人的性格、习惯。虽然是为母亲作传,但作者仍避免主动流露情感与评价。我们在阅读传记时,也需要贴近人物,思考人物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怎么做的,这样才能更加接近人物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