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最后的晚餐》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

本文作者朱伯雄。

从1482年起,达·芬奇在米兰生活了17年。这时他在科学研究和艺术创作上进入了一个最成熟也是最繁荣的时期。这幅《最后的晚餐》是他接受米兰圣马利亚·德烈·格拉契修道院的订件时作的。约从1495年画起,画了3年。这是一个传统的圣经题材。两个世纪来,许多著名画家在这一题材上尝试过,但都存在某种不足,首先是人物缺乏心理冲突,故事的戏剧性展开不生动。而达·芬奇这幅画,已扬弃了过去所有这一题材的表现缺点,从人物的活动、性格、情感和心理反应等特征上,深化了故事的寓意性,通过耶稣与犹大的冲突反映出人类的正义与邪恶之间的对立。实际上它所展现的,正是当时意大利社会上凡是正直的人们都能看到的光明与黑暗的斗争的缩影。

《最后的晚餐》取材自基督教《新约全书·马太福音》第26章《设立圣餐》的一节,在逾越节的一个晚上,耶稣预知他的死期将临,和他的12个门徒在一起进晚餐。正在进餐时,耶稣对众门徒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出卖我。”门徒们听后,顿时引起闪电般的反应,他们个个感到突兀,有的转身,有的站起,向主发问:“主,是我么?”耶稣回答:“同我蘸手在盘子里的,就是他要出卖我。”犹大就问他:“拉比,是我么?”耶稣回答:“你说的是。”

在这幅画上,达·芬奇是这样来构思这一题材的,他对称地设计了两边各6个门徒的形体动作——

左边一组由面向耶稣的巴多罗米奥、安德烈、小雅各3人组成。巴多罗米奥好像怀疑自己的耳朵听错了,从座位上跳起来,手按在桌上,面向耶稣,情绪激动,安德烈双手张开,手指向上。夹在中间的小雅各紧张地由背后伸手到第4个人的肩上,形成两组间的联系。

右边一组由马太、达太和西门组成。3人听了这骇人听闻的消息后,自发地谈论起什么来,3人的手都伸向画面的中心。

中右一组是多马、老雅各、腓力。多马伸出一个指头,好像在问老师:“有一个人要出卖你?”和他并坐的老雅各张开两手,作惊奇的表示:“这是多么可怕呀!”年轻的腓力则用双手掩着胸部,似乎说:“难道在怀疑我对老师有背叛行为吗?”

中左一组的彼得、约翰和犹大3人最富有表情,也是画上的主要角色。坐在耶稣旁边的约翰歪着身子眼睛向下,两手手指交叉,有气无力地放在桌上,作出忧愁状。性急的彼得,则情绪激昂,他从座位上跳起,似乎在问约翰,叛徒是谁?他手中已握着一把刚切了面包的刀,无意地靠近了犹大的肋部。而对犹大,达·芬奇采取了特别的表现手法:听了耶稣的话后,犹大情绪紧张,身子稍向后仰,右臂支在桌上,手中油然地去握紧钱袋,露出一种抑制不住的惊恐。这13个人中,只有犹大的脸色是灰暗的。

坐在正中央的耶稣推开双手,把头垂向一边,作无可奈何的淡漠表情,这就加强了两边四组人物的变化节奏感,使场面显得更富有戏剧效果。而这12个人,由于各自的年龄、性格和身份的不同,他们的惊讶与疑虑表情也得到各自贴切的表现。人物之间互相呼应,彼此联系,他们的感情不是孤立的,这是大画家达·芬奇最重要的、也是最成功的心理描写手法。古代所谓“多样统一”的美学原则,至达·芬奇的这幅画上,才获得了空前有效的体现,其艺术成就也即在此。

在背景与空间处理上,达·芬奇利用食堂壁画的有限空间,用透视法画出画面的深远感,好像晚餐的场面就发生在这间食堂里。他正确地计算离地透视的距离,使水平线恰好与画中的人物与桌子构成一致,给观众造成心理的错觉,仿佛人们亲眼看到了这一幕圣经故事的场面。在这幅画的背景上有成排的间壁、窗子、天顶和背后墙上的各种装饰,它那“向心力”的构图符合为取得平衡的庄严感的一般法则,运用得不好,很容易形成呆板感。明暗表现是利用了左上壁的窗子投射进来的光线,所有人物都被画在光线中,显得十分清晰,唯独犹大的脸和一部分身体仍处在黑暗的阴影里。这种象征性的暗示,在绘画上正是由达·芬奇开始的。

达·芬奇为这幅画所搜集的资料也是惊人的,3年间,他苦苦追索着各个人物的模型。教堂的主持人嫌他画得太慢,向教皇告状。一次,达·芬奇不得不对教皇说,犹大这个形象实在难找。不然,就把教堂主持人的头像用上去算了。吓得主持人再也不敢去催促他。

他作了许多人物速写,最后,他在下层的无赖人物中找到了一个可以充作犹大的头像。我们从他的许多草稿中,可以测知他在全局构思时的思想发展过程,他在确立每一个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以及经历等特征时,总是一边画,一边记录一些文字:“一个人饮过酒,把杯子放下,头即转向说话者;另一个人合拢双手,紧蹙双眉,看着自己的同伴;另一个人伸出两手的手掌,把肩耸到了耳边,嘴上又显出惊奇的状态……”这些形象资料,只有深入地对生活进行观察,才能积累起来,而艺术家的创新意图的实现,也必须依靠这些可贵的生活资料。

画家如此费尽心机地创作,不是仅仅为要画好一节圣经故事,它要通过犹大的叛变与正义人们的精神反应来隐喻人间的善恶斗争。作为一位伟大的人文主义艺术家,达·芬奇的民主主义立场在意大利资产阶级上升时期是坚定的。事实也证明,他的这幅《最后的晚餐》,一直在鼓舞着世界人民为反对邪恶的势力而斗争。

壁画《最后的晚餐》由于采用油胶混合画法,容易剥落,加上米兰气候潮湿,二氧化硫与湿空气接触,变成硫酸,逐渐腐蚀壁画。这座建筑物在拿破仑一世时曾遭军队的破坏,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又被英美军队炮击,致使这幅壁画已破损不堪。为了抢救这幅名画,国际上许多修复专家对它的修复正在进行之中。

此壁画原大为4.2×9.1米。

阅读导引

《最后的晚餐》是意大利艺术家达·芬奇所创作的一幅世界名画。画面中无论是人物的手势、眼神和动作,还是人们愤怒、惊恐、怀疑等的情绪,都描绘得极其细腻,惟妙惟肖,因此它是同题材作品中最著名的一幅。

阅读这篇文章,我们要认真体会,作者是如何通过文字把达·芬奇的这幅经典名作介绍给我们的,文章是如何写出《最后的晚餐》在构图色彩、绘画技法上的审美特点的,是如何写出人物动态及面部表情丰富传神的美感的。通过文字,我们可以感受到达·芬奇在这幅画里所要表现的情感倾向,并能通过图文了解达·芬奇是如何生动展开人物心理冲突和故事的戏剧性,从人物的活动、性格、情感和心理反应等特征上深化故事的寓意。读完文章后,试着思考一下,文章着重介绍了什么?作者是怎样介绍名画的构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