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逾淮为枳

橘逾淮为枳

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

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

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阅读导引

本文是一篇叙事类文章。阅读记叙文,首先要弄明白文章写的是一件什么事,进而思考作者要通过记叙这件事表达什么。阅读此文时,要紧扣记叙文的要素,抓住故事背景(时间)、主要人物、人物表现(起因、经过)、故事结局(结果),把故事理通顺了。

本文的一大特色是,通过比喻来说理:将“齐国”比喻成“淮南”,将“楚国”比喻成“淮北”,把“不盗之民”比喻为“橘”,把“善盗之民”比喻为“枳”。晏子运用比喻说理的方法回答楚王,利用水土不同结出的果实不同为例,反击了楚王“齐人固善盗”的侮辱,表现出晏子从容不迫,临危不惧,维护齐国尊严的正义、勇气和智慧。晏子明明是要反驳楚王,动作上却是“避席对曰”(“避席”是表示尊敬和谦逊的礼节),这是为什么?在对话快结束时,他以“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的问句作结,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