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生物入侵

警惕生物入侵

本文作者林森,选入时有改动。

自然界的生物互相依存,和谐共处,一道编织出一个绝妙的生态环境网络。

引种外来植物,丰富本地物种,本是件大好事,然而,如果盲目引进外来植物,造成“生物入侵”,就会破坏生态平衡,甚至带来生态灾难。

美国引种葛藤便是其中的一例。

葛藤是一种伏地蔓生或攀援他物的豆科多年生藤本植物,其祖籍在中国。它不但是贫瘠地区的绿化先锋,而且因其茎叶中富含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等,又是改良土壤、保水固土的优良植物,还是畜禽的良好饲料以及造纸原料。葛根、葛种还有医疗价值。日本早年从中国引种,遍布列岛各地,既绿化环境又有多方面效益。1930年美国再从日本引进后,使许多被破坏的农地和山坡,成为草木繁茂的肥沃土地,因而葛藤被誉为“大地的医生”。到了50年代中期,全美繁衍葛藤7000万株以上,谁人不夸葛藤好!

然而,乐极生悲。在人们的赞扬声中,葛藤像疯狂的野兽一样狂奔不息,将当地的许多植物“挤”死“吃”光。70年代,葛藤占领了密西西比、佐治亚、亚拉巴马等州283万亩的土地,演变成了意想不到的公害。面对这个“绿怪”,亚拉巴马州宣布葛藤为“非法移民”,告示全州予以斩草除根。其结果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成了生态灾难。

除葛藤“沦”为“非法移民”外,仙人掌“肆虐”澳洲大陆,凤眼莲“称霸”全球水域,挪威枫“称雄”北美洲,千屈菜使大片土地变成了一色的紫色……

在我国,最有力的例子是从花园中“逃”出来的水生观赏植物水葫芦。水葫芦原产南美洲,有着紫色亮丽的花朵,最上面的花瓣上有一块蓝色的扇形斑块,中央点缀着一个桃形鲜艳黄斑,实在惹人怜爱。不过最吸引人的是环状的绿叶,叶茎基部膨大,使植物能够漂浮在水面上。可是,正是这种看似纤弱、婀娜的水草,曾“一统”美丽的云南滇池,人们不得不花巨资予以铲除。水葫芦长长的根扎入水中泥土下,可以通过根块迅速而大量繁殖,一旦侵入到湖泊、河流、水道、水塘等淡水水域,只要条件适合,即势不可当地覆盖整个水面。它挡住了阳光,吸尽了水中营养,使水中其他植物死亡,破坏水下动物的食物链,导致水生动物无法生存,生态系统完全失去平衡。同时,任何大小船只也别想在水葫芦的领地里来去自由。在国外和国内,水葫芦都被认定为目前最令人头痛的水草,也是为控制其数量花钱最多的植物之一。

正是由于这些情况,科学家向我们敲响了警钟:种树、种花成为新时尚的今天,我们在引进外地或国外物种的时候,务须慎重,谨防“生物入侵”造成的严重后果。

为什么会出现“生物入侵”的现象呢?

我们知道,生态系统是经过长期进化形成的,系统中的物种经过上百年、上千年的竞争、排斥、适应和互利互助,才形成了现在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一个外来物种引入后,有可能因不能适应新环境被排斥在系统之外;也有可能因新的环境中没有相平衡或制约它的生物,使它成为“入侵者”而打破平衡,改变或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上述植物就是后一种情形,而成了“绿怪”。所以,不顾国情、不讲科学地盲目引进外来植物,必然会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我们的正确做法应是:在绿化、美化家园改善生态平衡时,要注意科学地搭配组合,以当地物种(乡土树种或花草)为主,因为当地物种最适合、最安全,也是最省事的选择。如果要引进外来树种或花草,除了重视用引种驯化植物的理论来指导,严格种源选择,做到适地适树(包括花草和其他植物)外,还要特别警惕“生物入侵”,注意建立起新的生态平衡体系。

阅读导引

生物入侵是某种生物从异地通过人为或者自然传入后,成为野生状态,后破坏本地生态系统,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危害的现象。这篇文章以美国引进葛藤和中国引种水葫芦的例子,向我们介绍了生物入侵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从而提醒我们,引进物种是好的,但是我们要有所选择,警惕生物入侵。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依据文章内容先给生物入侵下个定义,思考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在整体把握了文章内容后,我们可以再想想,作者是如何告诉我们生物入侵的危害的?文章中有没有哪些语言让你感受到说明性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读完文章后,你有没有对“生物入侵”有更深的了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