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曲二首(其二)(唐)戴叔伦

塞上曲二首(其二)(唐)戴叔伦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阅读导引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诗经》到楚辞,到汉魏乐府,到唐诗宋词元曲,茫茫诗海中,把握诗词所表达的情感,是读懂诗词的关键。

要把握诗词的情感,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审标题,明情感倾向。像《边词》《塞上曲》,一望而知是写边地景色的。

二是看作者,明情感根源。比如《大风歌》,作者是汉高祖刘邦,写于他“威加海内兮归故乡”之时,虽只有短短三句,却借助一个“威”字抒发了刘邦怎样的气概?

三是品意象,明情感载体。如《白马篇》,一开始便奔腾而出的“饰金羁,连翩西北驰”的白马,和马上的英雄少年何等匹配!全诗风格雄放,气氛热烈,语言精美,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四是重注释,明情感基调。如《塞上曲》中的“生入玉门关”,是说班超出使西域30多年,老时思归乡里,上书言“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作者借定远侯班超的典故,含蓄地表达出怎样的情怀?

五是抓关键,明情感实质。如《边词》的三四两句紧扣“春迟”写边地风物,通过五原与长安不同景物的对照,不仅进一步突出了边地春迟,而且寓含了戍守荒寒北边的将士怎样的情感?

诗歌的情感往往贵含蓄而忌直露,因此我们需要借助一些手法来理解作者抒发的情感。我们在反复诵读品味的过程中,通过审标题、看作者、品意象、重注释、抓关键这五种方法,架构起联系诗歌和情感的沟通之桥,才能精准把握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操与志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