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文学专业的读者,如何做到系统性地阅读?(上)

01 非文学专业的读者,如何做到系统性地阅读?(上)

在序言里,我就提到过当代读书人的一个痛点。

我和很多阅读爱好者在交流的时候,发现大多数读者都有一种“读完就忘”的焦虑。

确实,在大家对于获得感特别看重的当下,读小说或者诗歌常常会让人很沮丧。读完之后没过几天,可能人物和情节,甚至相关的情绪都忘得一干二净了。可能对于在学院的学生来说还好,毕竟每天都有时间可以接触图书,但是对于非文学专业,其至是工作日还要面对职场和生活压力的工薪族来说,情况就不容乐观了。

久而久之,这些读者就会在阅读时感到虚无,也很难真正构建起自己的阅读体系。之前有相对笼统地提过费曼学习法的实践,可是很多小伙伴的反馈是自己知道费曼学习法,但是就是无法坚持去实践。转而他们会问我有没有更具体且好操作的方法。

针对这一问题,我也和一些青年学者以及文化从业者聊过,总结下来,我觉得有那么几点是非常值得非专业的读者学习和借鉴的:

第一,做好阅读前的准备工作

在阅读之前,了解书籍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可以帮助理解书籍的文化背景和创作背景,同时也可以对作者的意图和态度有更深入的认识。

大部分人会忽视这一点,一方面是因为大多数读者属于“体验派”读者(这一点其实大家在阅读的时候会很矛盾,有些人既想要像学者一样阅读,又希望让阅读随性而动),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不少读者还抱有“吃鸡蛋前不需认识母鸡”的想法,这导致读者在阅读作品时缺乏对文本历史语境和作者创作语境的了解。

那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大概率就只能关注到故事情节和人物,而对人物行为背后的作者价值观,文本创作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惯用的叙述方式缺少更多关联的信息资料。

就比如说,你在读《了不起的盖茨比》,如果你不了解菲茨杰拉德的生平以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你可能就只会觉得这是一个爱情悲剧,你很难去察觉到小说中描绘的盖茨比举办派对的那个场景背后的历史语境,你也会忽视当时美国社会的问题,比如阶层之间存在的鸿沟以及当时女性的生存压力和精神面貌。所以,在阅读一部作品前,最好先仔细地去了解作者以及作品相关的信息,作者是处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之下,带着怎样的心情和情绪创作出了这部作品,作者的意图是什么,作品不可能脱离作者意图,那么文字表达的内涵又是什么?

比如《堂吉诃德》这部作品,塞万提斯创作这部作品的时候,诚然是拿来讽刺过于“疯魔”的骑士文学爱好者的,但如今堂吉诃德这一人物在现代读者眼中却渐渐成了追求理想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人物,纳博科夫就曾撰文批评过这一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