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文学专业的读者,如何做到系统性地阅读?(下)
03 非文学专业的读者,如何做到系统性地阅读?(下)
第四,讨论比你想得要更为重要
与其他读者交流和讨论可以帮助我们深入探讨书籍的内涵和意义,同时也可以扩展阅读视野。在序言中我就提到过我们的共读活动,现实是,正是这样的活动让我们拥有了表达自己了解到的内容的空间,这样也就能让我们更有成就感,更有利于我们去表达。
这些点大家或许觉得是老生常谈,或者是不知道怎么实践,由此常常陷入无效社交。
在这里,我需要强调的是,我们要考虑参与讨论活动的垂直度,也就是说如果你纯粹是抱着观望好奇的态度加入没有门槛的社群,那么你很大可能在活动和讨论中学习不到什么。所以首先你要选择参与那些垂直度较高的讨论活动,这样你才能找到同好。
其次,就算是在比较垂直的社群里,大家的学识和水平也各有不同,但是你不要觉得应该找水平相当或者人均学识水平比你更高的社群,如果你看不起那些水平比你低的人,那么高水准的社群又凭什么要吸纳你呢。
而且随着你的知识和能力渐长,你会发现比你更博学且认知水平更到的人越来越少,如果你一直想着以“抱大腿”的方式找到合适的社群加入,那么你的选择就会越来越少。
所以我的建议是,兴趣、态度比能力更重要。加入一个社群重要的是社群的爱好比较垂直,人员兴趣比较统一,态度比较积极,能力和水平反而是其次的。因为面对水平相对比你低的书友,你可以通过输出的方法巩固你掌握的内容,这里感兴趣的书友可以参考本书的序言。而面对水平比较高的书友,你就可以通过提问或者单纯倾听的方式来获取平时读书得不到的内容,而只要待在这样的读书会里,成员的整体水平都会得到提升,这才是垂直阅读社群真正的魅力所在。
第五,牢记多读经典作品
很多人会希望你多读经典作品,但是你总想读一些新的作品,一方面你会觉得经典可能没有什么新鲜感,又或者你会觉得当代作者的作品并不比经典作品差。
虽然我有时候也会抱有这种想法,但是我们无法否认的事实是我们穷尽一生甚至读不完一年内出版的图书。
根据网络资料显示,仅2022年,国内的新书就多达17万种,就算文学和学术类作品只占1成,那么1年的文学和学术类作品也就有1.7万本,如果你每两天读完1本,那么你也只能读完其中的1%。
而经典说白了,就是经过时代和社会筛选的作品。经典作品代表了文学的高峰以及社会群体创作的转折点,所以多读经典作品而不是模仿经典的作品,你才能真的对历史乃至当下的文化和文学潮流有所了解。
而只有在把握宏观框架的情况下,你读到的那些新的作品才能被更好地拿来对比和考量,而有了自己的文学坐标系和参照物,你便也能对这些作品有更深的印象。
总的来说,阅读本身是很私人化的,想怎么读其实也全凭读者自己。我个人其实也觉得没必要每次读书都做到特别功利,特别系统化。有些书可以略读,有些书可以跳读,读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和方法的。
但是如果你想要增强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的获得感,构建自己的阅读体系,那么以上几点还是非常建议你去尝试的。